Nat Commun:天坛医院张建国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帕金森病睡眠障碍颅内电生理机制 发表在Nat Commun

时间:2023-09-28 14:26:4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神外前沿讯,据首都医科大学官网报道,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张建国教授(专访链接学者主页团队在国际期刊《Nat Commun》发表题为《Pathological pallidal beta activity in Parkinson's disease is sustained during sleep and associated with sleep disturbance》的研究论文。

图片

该研究通过记录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睡眠期颅内电生理信号,首次发现基底节β震荡是PD患者睡眠障碍的电生理标志物。该电生理标志物可被闭环脑深部电刺激算法所识别,为开发用于改善/增强睡眠的临床脑机接口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

北京天坛医院尹子霄博士为第一作者,北京天坛医院张建国教授(末位通讯)、德国Charité医学院Wolf-Julian Neumann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图片

据了解,睡眠障碍在PD中非常普遍,多数PD患者就诊时抱怨“睡不着、容易醒、梦中喊叫”。目前对于PD患者为何会出现睡眠障碍缺乏机制上的解释。此外,药物和传统脑深部电刺激疗法难以有效控制PD睡眠症状。近年来,利用颅内神经电活动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新型闭环脑深部电刺激(adaptive deep brain stimulation,aDBS)有望通过高时空精度的电刺激干预睡眠周期、改善睡眠障碍,然而其在PD患者睡眠障碍中的应用尚缺乏依据。

针对这一问题,张建国教授团队在12名接受DBS电极植入的PD患者中同步记录了多导睡眠图和苍白球核团神经电活动,并将结果与作为对照组的20名肌张力障碍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PD患者睡眠期β震荡较清醒期降低,但与肌张力障碍患者相比,PD患者在清醒、非快速眼动和快速眼动睡眠中均表现出持续升高的β活动。β活动的增强可归因于β爆发持续时间的延长,并在空间上定位于最佳刺激触点位置。非快速眼动睡眠的β震荡强度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显著相关,因此,β震荡可能是PD睡眠障碍治疗的关键。进一步模拟分析表明,传统的aDBS系统只会在6.47%的非快速眼动和30.33%的快速眼动睡眠时间中启动刺激,通过设计靶向不同睡眠阶段β震荡活动水平的闭环电刺激系统,该研究有望为PD睡眠障碍及睡眠相关症状如痴呆、抑郁的治疗开辟新的视野。

帕金森病患者在清醒、非快速眼动和快速眼动睡眠中均表现出持续升高的苍白球β活动、并在空间上定位于最佳刺激触点位置。

上一篇: ​专业分享:如何显示神经和穿刺针?

下一篇: 当国庆假期碰上流感“洪流”,我们该怎么办...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