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H:血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与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时间:2023-09-19 11:07:2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急性肝衰竭(ALF)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肝功能急性恶化,随后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凝血功能障碍和多器官衰竭,这些症状发生在没有预先存在的肝脏疾病的情况下的患者。ALF是肝细胞损伤的罕见严重后果,具有很高的致死性结局风险。ALF的病因包括病毒性和自身免疫性肝炎,处方药和草药或膳食补充剂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以及肝缺血。在日本,昏迷型ALF在药物治疗后的存活率仍然很低,并且在20年内没有改善。 肝移植仍然是ALF作为医疗管理的救生替代方案的最终治疗选择。肝损伤的病因是ALF患者无移植生存的最重要决定因素,高级别肝性脑病的发展是ALF预后的第二大决定因素。急性肝衰竭(ALF)的预后仍然很差,肝移植是一种替代治疗选择,因此评估ALF的预后对于确定治疗策略很重要。本项研究旨在探究血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与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该研究总共收纳了66名发生ALF的患者,研究人员对患者入院时12种促炎细胞因子的血清浓度进行了测量并分析肝昏迷的预后及生存发展相关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66例患者中,4例行肝移植,49例未肝移植获救,其余13例死亡。ALF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6、IL-8、IL-13、TNF、IFN -γ、IP-10和G-CSF浓度显著升高。接受肝移植或死亡的患者的IL-4和IL-8水平高于存活患者。多变量分析确定年龄≥ 55 岁和入院时 IL-4 ≥ 1.2 pg/mL 是死亡率的独立因素。肝昏迷患者的血清IL-8水平较高,入院时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3.5和IL-8≥77.2 pg/mL与入院后肝昏迷的发生有关。

本项研究证实ALF患者中几种促炎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升高。IL-4和IL-8分别与入院后肝昏迷的生存和发展相关。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测定似乎有助于ALF的治疗。

原始出处:

Serami Murakami.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levels and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liver failur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23. https://doi.org/10.1111/jgh.16300

上一篇: Nature子刊:复旦大学丁琛等团队合作...

下一篇: Circulation:先天性心脏病儿童...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