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周围巨噬细胞介导微血管痉挛
时间:2023-06-19 17:10:0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特点是急性和延迟的脑血流(CBF)减少,其中包括由脑动脉和动脉血管的痉挛引起的迟发性脑缺血。最近,已有不少研究证明灭活血管周围巨噬细胞(PVM)可改善实验性SAH后的神经系统结果,但保护的基本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学者开展了此项探索性研究,旨在调查PVM在实验性SAH后急性微血管痉挛形成中的作用。
研究人员在8-10周大的雄性C57BL/6小鼠(n=8/组)中,通过脑室内应用氯屈膦酸酯脂质体来耗尽PVMs,并与注射载体脂质体的小鼠进行比较。七天后,在连续监测CBF和颅内压的情况下,通过灯丝穿孔诱发SAH。结果与假手术的动物和接受SAH诱导但未注射脂质体的动物进行了比较(n=4/组)。SAH诱导或假手术后6小时,通过体内双光子显微镜检查每只动物的9个标准化感兴趣区域的微血管数量和受影响的皮层和穿透性动脉血管百分比。通过CD206和胶原蛋白IV的免疫组化染色对PVMs/mm3的量化来证明PVMs的耗尽。统计学意义的测试,参数数据用t检验,非参数数据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显示,PVMs位于皮层和脑膜内动脉周围,氯膦酸盐脂质体可有效地将PVMs/mm3从671±28降至46±14(P<0.001)。SAH后,小动脉、穿透性和毛细血管前的动脉出现微血管痉挛,并伴有1405±142 PVMs/mm3的增加。去除PVM后,微血管痉挛的数量从9 IQR 5明显减少到3 IQR 3(P<0.001)。
综上,尽管在过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于位于软脑膜小动脉血管旁间隙的血液如何引起早期微血管痉挛、早期脑损伤、迟发性大血管痉挛和迟发性 SAH 后脑缺血仍知之甚少。但本研究结果表明,PVMs有助于实验性SAH后微血管痉挛的形成。
参考文献:
Lin X, Khalin I, Harapan BN, Terpolilli NA, Schwarting J, Plesnila N. Perivascular Macrophages Mediate Microvasospasms After Experiment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troke. 2023 Jun 16. doi: 10.1161/STROKEAHA.122.042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