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群患病率高达20%:关于肌筋膜疼痛临床诊疗的三大争议及改进建议!

时间:2025-04-04 12:11:1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是一种以局部肌肉疼痛和牵涉痛为特征的慢性肌肉骨骼疾病,其核心要点是存在肌筋膜触发点。

根据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给出的定义,MPS疼痛表现主要为深部钝痛、压迫感或酸痛,可伴有一定程度的运动受限。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普通人群患病率约20%,疼痛诊疗中心中患者发病率高达85%-93%。截至2024年12月,PubMed收录MPS相关文献超52000篇,近两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相关研究项目超25项,因此MPS是目前慢性疼痛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之一。

MPS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肌筋膜松解、针灸、康复锻炼与理疗等,但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机制的相关研究并不充分。

诊断争议:标准模糊与偏倚风险

缺乏诊断的金标准:目前无实验室或影像学确诊依据,依赖Simons等人提出的临床诊断标准(如局部压痛、条索状硬结、激痛点等),但该标准未获一致认可和应用。

触发点存疑:活跃的触发点(或激痛点)与无症状的潜伏触发点在电生理、影像学表现上无显著差异,仅一项小样本研究发现两者生物标志物(如细胞因子)存在差异。

诊断偏倚:存在“验证偏倚”(检查结果影响后续诊断)和“纳入偏倚”(诊断标准与参考标准不独立),导致不严谨的循环论证。

改进建议:

  • 未来需要建立统一而规范的诊断标准,通过多中心研究验证其特异性;

  • 开发国家资源整合系统,整合临床数据与生物标志物(如基因、炎症因子)探究基础机制;

  • 注意区分MPS与其他重叠疾病(如纤维肌痛、神经性疼痛)的发生。

病因与机制争议:理论纷杂且证据薄弱

目前存在的机制理论或假说:

  • 神经肌肉理论:乙酰胆碱过量→钙离子重摄取障碍→肌节持续收缩→缺血性疼痛。

  • 继发性假说:急性创伤或慢性肌肉疲劳导致保护性反馈机制失效。

  • 脊柱结构异常:脊柱侧凸、退行性病变可能诱发触发点。

  • 心身疾病理论:与心理压力密切相关,但缺乏独特病理生理标志。

关键矛盾:上述机制与其他慢性疼痛疾病(如纤维肌痛)高度重叠,缺乏MPS特异性,可能存多种亚型(如内型、表型),但尚未明确分类。

未来方向:加强基础机制研究,探索MPS独特的分子机制,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大样本注册数据,识别亚型及生物标志物。

治疗机制争议:疗效存疑且机制不明

目前MPS常用的疗法包括以下几种:

  • 肌筋膜松解:传统理论(如“能量阻塞”)缺乏证据,现代假说聚焦筋膜流动性改善、微循环促进。

  • 针灸:可能通过内源性阿片释放、抗炎作用调节疼痛,但机制未完全阐明。

  • 干针与运动疗法:临床有效,但作用路径不清。

核心问题:现有研究多为“疗效对比”(如A疗法vsB疗法),而非机制探索;临床试验质量参差,结果难以推广。

解决方案:开展机制性临床试验(Mechanistic Clinical Trials),结合生物学指标(如炎症因子)与患者报告结局;提高研究规范性,采用盲法、标准化干预方案。

未来建议

诊断优化:明确MPS为原发性或继发性疾病,建立亚型分类,开发客观生物标志物。

机制探索:通过多组学技术(基因组、蛋白组)解析独特病理机制。

治疗研究:优先资助机制性临床试验,验证针灸、手法治疗的生物学与心理学效应。

数据整合:构建国际注册数据库,纳入心理、遗传等多维数据,利用AI挖掘表型特征。

临床启示与总结

临床诊断:需警惕与其他疼痛疾病的混淆,结合触诊、疼痛模式及排除法综合判断。

治疗选择:现有证据支持肌筋膜松解、针灸等短期缓解疼痛,但需采取个体化方案。

研究缺口:亟需高质量机制研究,避免“疗效比较”的重复性工作。

关键结论:MPS是一种高患病率但科学基础薄弱的疾病,当前诊疗依赖经验而非证据;

未来研究应聚焦机制解析、诊断标准化及精准分型,以推动循证医学实践。

参考文献 :

Cook CE, Degenhardt B, Aspinall S, et al.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s: Controversie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25 , 55(4):1-4.

上一篇: 詹启敏院士:科技创新助力健康中国,共探医...

下一篇: 不同年龄段的麻醉医生应该匹配什么样的收入...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