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栓药物的分类汇总

时间:2023-09-02 13:59:0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抗栓药物根据药理作用不同可分为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溶栓药物。

抗凝血药物

非口服抗凝血药物

非口服抗凝血药物主要包括肝素及其衍生物、直接凝血酶Ⅱa抑制剂等。

肝素及其衍生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本类药物自身没有内在的抗凝活性,它们通过和抗凝血酶特异地结合发挥抗凝活性。肝素及其衍生物的分子量大小决定了其对不同凝血蛋白活性抑制能力的强弱,分子量越大,对抗凝血酶-凝血蛋白复合物的覆盖越完全,抑制凝血蛋白的范围越广;分子量越小,抑制的凝血蛋白种类相对越单一。

直接凝血酶Ⅱa抑制剂临床常用的有比伐卢定、地西卢定以及阿加曲班。

口服抗凝血药物

口服抗凝血药物根据作用机制分为维生素K拮抗剂和非维生素K拮抗剂两大类。

以维生素K拮抗剂为代表的传统口服抗凝药物主要包括双香豆素类(华法林)和茚二酮类,茚二酮类的抗凝作用与双香豆素类相同,但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临床已少有应用。这类药物作用于多个靶点,如华法林的作用靶点包括凝血因子Ⅱ、Ⅶ、Ⅸ、Ⅹ。

而以非维生素K拮抗剂为主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主要针对血栓形成过程中的2个重要靶点——凝血因子Ⅹa和凝血酶Ⅱa。因此,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主要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和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艾多沙班)。

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从而影响动脉血栓的形成和发展。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按其机制可分为: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抑制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受体拮抗剂、糖蛋白(glucose 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及凝血酶受体拮抗剂。

临床上常用的TXA2抑制剂包括阿司匹林和奥扎格雷。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代表药物为双嘧达莫和西洛他唑。

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按作用特点可分为不可逆和可逆两种类型。不可逆的ADP受体拮抗剂含有噻吩并吡啶结构,通常为前药,需要在体内经肝脏代谢为活性代谢物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代表药物有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噻氯匹定。可逆的ADP受体拮抗剂可直接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代表药物有替格瑞洛、坎格瑞洛、伊诺格雷。

临床常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有阿昔单抗、替罗非班、依替巴肽。

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如沙格雷酯,对血小板及血管平滑肌的5-羟色胺受体具有特异性拮抗作用,因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血管收缩的作用。

沃拉帕沙(vorapaxar)作为第一代凝血酶受体拮抗剂,是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临床用于伴有心梗史或周围动脉疾病的患者血栓性心血管事件的预防。 

溶栓药物

第一代溶栓药

第一代溶栓药链激酶、尿激酶为细菌、组织或尿液中的提取物。链激酶为非选择性的纤维蛋白溶解剂,与纤溶酶原结合,形成具有酶活性的复合物,该复合物能裂解其他纤溶酶原分子上的肽键,导致纤溶酶激活,从而溶解血栓。

第二代溶栓药

阿替普酶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糖蛋白,由一些组织包括内皮细胞产生。其结构中的赖氨酸残基与纤维蛋白结合,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使其转变成纤溶酶,从而溶解血栓。

第三代溶栓药

瑞替普酶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在大肠埃希氏菌中合成的全新的重组单链非糖基化的纤溶酶原激活剂,作用机制与阿替普酶类似。

上一篇: 粗大右冠脉急性闭塞开通不成功,你还有好办...

下一篇: J Cardiovasc Transl ...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