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学习《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及感悟

时间:2024-08-20 14:00:4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前言:今天是医师节,有的节日是用来放假的,但医生的医师节仍是要不停学习的,值此特殊的节日,我们共同来学习分享最新中国肺结节诊治专家共识的内容。近些天有许多媒体在转发2023年版的肺结节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有越多人注意到肺结节,并制定有别于传统的共识,用以建议指导肺结节的诊疗当然是好事,虽然指南的级别更高,但共识也不错,也是医生应该学习遵循的,特别是循证依据仍不足以改变指南意见的时候,共识先行。不过,现在专家共识太多,更新也很快,都完整详细的学习很费时间,也记不清楚。最为快速的学习是只看共识意见,不看其出台的依据,但这样显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简单列出不同共识意见的依据,能更好理解共识的建议些。但是不是共识内容都已经非常完美了呢?我觉得仍得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与感想,哪些仍有待明确或改进,哪些仍显模糊不够清晰。有思考才有进步,有质疑才有探究。所以我想今天一天来学习新的共识并提出自己的感悟与想法,希望能对广大结友与同道有所裨益。

共识来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作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概述部分节选:

1、发病率与预后:

共识说法:肺癌发病率与病死率在我国居恶性肿瘤之首,目前我国肺癌5年生存率为19.7%,肺癌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77%~92%。2020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约1930万例,其中肺癌新发病例数约为221万例,占癌症新发病例总数的11.4%。该年中国肺癌新发病例数81.6万,占全球总例数37%。2022年中国最新肺癌发病例数增至106.06万,肺癌死亡例数73.3万。就肺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而言,2018年公布的数据中国(2012—2015年)为19.7%。不同分期的肺癌预后截然不同,Ⅰ期肺癌5年生存率为77%~92%,ⅢA~ⅣB期肺癌5年生存率0~36%。然而大部分肺癌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肺癌晚期,错过了根治性治疗时机。

我的感悟:肺癌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77%~92%,我发现这个数据与肺癌诊疗指南中采纳的是一样的,如下图:

图片

但我之前就分析过,这数据是2017年报导的,再往前推至少随访了5年,那是2012年或之前确诊肺癌的病例来统计的。而那时候都是传统实性肺癌为主,磨玻璃肺癌仍刚刚大量发现,没有很多相关的数据。而这十多年来,临床更为常见的磨玻璃肺癌,而此类病理确诊是肺癌的显然预后明显好于传统肺癌,所以即使最新这个专家共识引用的肺癌预后的数据仍不足以说明临床实际的问题,这个5年生存率是严重低估了的!2018年公布的国内的肺癌5年生存率19.7%也是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磨玻璃肺癌的结友们大可不必太较真!传统肺癌的患者才需警惕。

2、不同密度分类的具体概念:

共识说法:(1)实性肺结节:病变密度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2)亚实性肺结节:所有含磨玻璃密度的肺结节均称为亚实性肺结节,其中磨玻璃病变指密度不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亚实性肺结节中包括纯磨玻璃结节、混杂性结节。

我的感悟:在临床实际中,有许多结友十分纠结于到底是纯磨玻璃还是混合磨玻璃密度,从概念中得知,能掩盖血管与支气管影的就算是实性成分。但我记得以前也有说纵隔窗可见的才是实性成分,所以又有再分出异质性磨玻璃的概念的。但这种人为的划分,并不总是非黑即白,有时确实两难的。所以个人觉得并不总是必要定义是纯磨还是混合磨,而是从风险、从发展情况、从大小与整体密度来评估就可以。

共识部分:

【推荐意见1】“难定性肺结节”是指无法通过非手术活检明确诊断,且高度怀疑早期肺癌的肺结节。该类肺结节的诊断和处理推荐采用MDT工作模式和医患共同决策(Ⅲ类推荐)。

共识说法:难定性肺结节是指无法通过非手术活检明确诊断,且高度怀疑早期肺癌的肺结节。体积较小很难在术前明确病理诊断,反复随访可能延误治疗;或因鉴别诊断水平有限又引起过度治疗,需要在肺结节分类中提出“难定性肺结节”的定义,并推荐采用多学科团队(MDT)工作模式和医患共同决策。

我的感悟:这是新的提法,有较好的临床意义。按共识说法,相当于不切除难以明确而又考虑恶性可能性大的结节。可个人觉得字面意思所谓“难定”包括考虑恶性可能性大的,当然了包括良性可能性大不能除外恶性的。所以总觉得这概念有点怪怪的。若只定义为“良恶性难定,需要多学科团队讨论并医患共高决策的肺结节”似乎更合乎字面意思的理解。其实我觉得这与我之前一直强调的从风险高低,从“手术导致的创伤”与“随访可能的不良结果”两者之间权衡来决定是否手术是类同的意思。

【推荐意见2】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定义为年龄≥40岁(Ⅱ类推荐),且具有下述任一危险因素者:(1)吸烟指数≥400年支(或20包年)(ⅠA类推荐);(2)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ⅠB类推荐);(3)合并慢阻肺、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曾患肺结核者(ⅠB类推荐);(4)曾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尤其一级亲属家族史(ⅠB类推荐)。推荐每年采用胸部LDCT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ⅠA类推荐)。

共识说法:2011年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显示,与胸部X线相比,采用胸部低剂量CT(LDCT)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可使肺癌病死率下降20%。如何定位中国的肺癌筛查人群,需因地制宜考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从2014—2019这6年期间,共做肺结节手术1.64万例,病理诊断和分期提示早期肺癌0.998万例,占比60.8%。手术患者平均年龄从2014年63岁降至2019年50岁,依据早期肺癌根治或10年存活率可达90%以上的研究结果推测,这必将颠覆目前5年存活率19.7%的现状。这些早期肺癌患者不需术后放化疗、靶向和免疫等辅助治疗。因此鉴于早期肺癌患者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建议将肺癌筛查年龄降至40岁。

我的感悟:LDCT对高危人员的筛查引用的仍是13年前发布的内容,那时候磨玻璃肺癌刚来不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这1.64万例,为什么早期达60.8%?就是因为大量的传统早期肺癌,以及更关键的大量磨玻璃肺癌被手术。文中也说颠覆了目前5年存活率19.7%的现状。另外,我是一直认为传统肺癌鳞癌多见,腺癌少见,那才是与吸烟与肺部慢性疾病(比如慢性炎等持续慢性刺激等)相关的致癌因素,而目前大量的磨玻璃肺癌多是不吸烟、女性多见、多发多见、年轻化常见,显然仍与传统肺癌同样的高危因素来考虑并不是十分契合。个人持保留意见,我觉得任何成年人均宜至少检查一次胸部低剂量CT,以保留底板,知道肺上有无异常,并决定后续随访与常规体检的间隔,不论高危与否,因为现在太多30岁以下,甚至20以下的磨玻璃早期肺癌的病例了。

【推荐意见3】对于筛查或机会发现的肺结节,推荐对病灶处可行薄层CT扫描或薄层高分辨CT,以便更好地显示肺结节的特征(ⅠB类推荐),并和既往历史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ⅠB类推荐)。

共识说法:肺结节在随访中有如下变化者,多考虑为良性:(1)短期内病灶外部特征变化明显,无分叶或出现深度分叶,边缘变光整或变模糊;(2)密度均匀或变淡;(3)在密度没有增加的情况下病灶缩小或消失;(4)病灶迅速增大,倍增时间<15 d;(5)实性结节病灶2年以上仍然稳定,但这一特征并不适用于GGN,因原位腺癌和微浸润腺癌阶段的GGN可以长期稳定。所以这里定义的长期指需要超过2年或更长时间,但究竟稳定时间多长提示良性,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肺结节在随访中有如下变化时,多考虑为恶性:(1)直径增大,倍增时间符合肿瘤生长规律(不同恶性结节倍增周期变异度较大,实性肺结节倍增周期约20~400 d;亚实性结节倍增时间400~800 d或更长的时间);(2)病灶稳定或增大,并出现实性成分;(3)病灶缩小,但出现实性成分或其中实性成分增加;(4)血管生成符合恶性肺结节规律;(5)出现分叶、毛刺和(或)胸膜凹陷征。

我的感悟:我一直强调,影像特征仍不够典型,而又是磨玻璃为主或病灶还小,适当随访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不必过于积极干预,适当的观察随访等待病灶的发展或好转,让时间来决定是可行的。随访的间隔今年初诊时影像上表现的风险性高低来定,可以4-6周,也可3-4个月,也可半年或年度复查。总体要在随访稳定情况下延长间隔,随访进展情况下采取更积极的检查或干预措施。上面说到的影像特征可供参考。当然还有种情况是影像判断已经比较确定属于肿瘤范畴,但仍是纯磨,也不大,病理上可以是AAH,也可以是AIS或MIA,甚至也有是浸润性腺癌贴壁为主型的,但并不一定急着马上要手术。我的想法是:

图片

而随访风险增大并具一定危险性的影像特征主要包括:1、范围明显扩大;2、血管进入并异常增粗;3、出现实性成分或实性成分范围增加;4、邻近结构受影响(出现胸膜牵拉、血管弯征,毛刺明显起来、灶内细支气管扩张等)。本共识中的意见另外有指出,经资深专家和(或)MDT评估均为恶性高风险时,考虑胸腔镜检查:适用于无法经气管镜和经胸壁肺穿刺活检术(TTNB)等检查方法取得病理标本的肺结节,尤其是肺部小结节病变行胸腔镜下病灶切除及治疗,既达到检查的目的,同时也取得治疗的效果。

【推荐意见4】AI辅助影像诊断有助于恶性肿瘤风险评估和临床决策。不推荐把单一肿瘤标志物作为亚厘米的小结节和微小结节筛查和评估的指标。组合标志物(ProGRP、SCC、CEA、Cyfra21-1)在随访中不断升高,或集体升高,以及与临床信息(结节直径、毛刺)等组成LCBP模型,其预测肺结节恶性风险优于ACCP模型(Ⅱ类推荐)。

共识说法:为进一步提高AI评估肺结节的效率,我国专家提出了人机MDT,即人和计算机的MDT,其目的是由自然人专家与AI肺结节评估系统联袂互动为患者做出个体化诊断意见。既能充分发挥AI具有专家无法比拟的优势,如精准评估肺结节的3D最长径、体积和密度;又能尽量避免AI识别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等问题。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一靠AI技术,二靠专家经验,三靠人机MDT交流对话。

我的感悟:本共识意见的提法其实就是说AI有AI的优势,但AI找出来的结节不能照搬到影像诊断报告上,要有影像科医生再把关,并给AI与自己阅片给出更为切实有效与有益的意见。既要避免AI的过度诊断,又要医生以临床经验给出更具倾向的诊断意见。其实我也已对在非常多的病例分析中指出目前AI诊断过度的弊端,许多医院直接复制AI报告到诊断报告上,给出多达十几或几十处的微小的,5毫米以下的结节,这种没有临床意义,却增加了结友的恐慌与不安。专家共识的此条意见若能落到实处,有很大的社会意义。

【推荐意见5】孤立性不明原因结节直径>8 mm者:建议通过定性使用临床判断和(或)定量地使用验证模型评估肺结节恶性概率(Ⅱ类推荐)。(1)恶性肿瘤的预测概率为低、中度(5%~65%)者:可考虑PET-CT,以便更好地描述结节的特征(Ⅱ类推荐)。(2)恶性肿瘤的预测概率为高度(>65%)者:对高度怀疑肿瘤者可直接考虑PET-CT,因其可同时进行手术前的预分期(Ⅱ类推荐)。(3)对要求个体化诊疗者,可推荐CAC辅助评估(Ⅲ类推荐)。

【推荐意见6】孤立性不明原因结节直径>8 mm者:推荐临床医生根据肺结节恶性概率提出肺结节管理策略(影像学随访、非手术活检或手术)的风险和益处,并考虑患者意愿而决定(Ⅱ类推荐)。

【推荐意见7】孤立性不明原因结节直径>8 mm者,建议基于下列情况在3~6个月、9~12个月及18~24个月进行薄层CT扫描随访(Ⅱ类推荐):(1)当临床恶性概率很低时(<5%);(2)当临床恶性概率低(<30%~40%)且功能成像检测结果阴性(PET-CT显示病变代谢率不高,或动态增强CT扫描显示增强≤15 HU);(3)当穿刺活检结果未确诊;(4)当充分告知患者后,患者倾向选择非侵入性手段管理。

【推荐意见8】孤立性不明原因结节直径>8 mm者:建议在伴有下列情况时采取非手术活检(Ⅱ类推荐):(1)临床预测概率与影像学检查结果不一致;(2)恶性肿瘤的概率为低、中度(10%~60%);(3)疑诊为需行特定治疗的良性疾病;(4)患者在被充分告知后,仍希望在手术前证明是恶性肿瘤,尤其是当手术的并发症风险高时。需注意的是,选择非手术活检的手段应基于:①结节大小、位置、和邻近气道的关系;②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③可行的技术及术者的熟练程度。

【推荐意见9】孤立性不明原因结节直径>8 mm者:建议在下列情况下行手术活检诊断(Ⅱ类推荐):(1)临床恶性肿瘤概率高(>65%);(2)PET-CT显示结节高代谢或增强CT扫描为明显阳性时;(3)非手术活检为可疑恶性肿瘤;(4)患者在被充分告知后,愿意接受手术来明确诊断。

共识说法:建议根据图1的流程评估直径为8~30 mm的实性结节,同时考虑表2中列出的影响直径8~30 mm实性结节评估和处理的因素,按照以下推荐意见进行评估和管理。

图片

图1  直径8~30 mm实性肺结节的临床管理流程

图片

我的感悟:看了针对8-30毫米肺结节的管理策略,感觉挺复杂。其实总体的意思就是:依评估风险的高低,选择使用增强CT、PET-CT、非手术活检或手术活检等不同的方法,并结合患者的意愿与明确诊断或随访。而个人总感觉用具体量化到CT值多少,或大小以几毫米为界其实并不能反应临床真正的实践,还是要综合评估。我一直认为8毫米为界只是在统计学上有意义,对个体无太大意义,难道说8.1毫米要积极,而7.9毫米就可更保守?显然这种差别并无意义,仍是影像总体特征、随访变化进展情况以及病灶位置、患者年纪等综合评估更合理些。具体公式计算又太复杂了。

【推荐意见10】孤立性实性结节直径≤8 mm且无肺癌危险因素者,建议根据结节大小选择CT随访的频率与持续时间(Ⅱ类推荐):(1)结节直径≤4 mm者应该接受有经验医生的建议随访,如果不随访,应告知患者不随访的潜在危害;(2)结节直径4~6 mm者应常规年度随访;(3)结节直径6~8 mm者在2年内应在6~12个月随访,如未发生变化,则改为常规年度检查。

【推荐意见11】存在一项或更多肺癌危险因素的直径≤8 mm的孤立性实性结节者,建议根据结节的大小选择CT随访的频率和持续时间(Ⅱ类推荐):(1)结节直径≤4 mm者应常规年度检查;(2)结节直径4~6 mm者应在6~12个月随访,如果没有变化,则在18~24个月再次随访,其后转为常规年度随访;(3)结节直径6~8 mm者应在最初的3~6个月随访,随后在9~12个月随访,其后每6个月随访,如果2年后没有变化,转为常规年度检查。

共识说法:可根据图2流程评估≤8 mm的实性结节,按照以下共识进行评估和管理。

图片

我的感悟:上面的这两个共识推荐,其实区别只在于有无高危因素的患者略加区别,相当于提升一个等级的随访建议。我个人觉得没有多少区分的意义。因为前面已经说过,对于磨玻璃肺癌与高危因素或许并不太相关。而对于传统实性结节则本要提高警惕的。记得原来的肺多发结节专家共识中,说4毫米以下的算阴性结果,现在又说4毫米的也要随访,若不随访要告知风险。看来变得也挺快。我自己是坚持认为再小的结节也是要随访的,只是间隔确定的问题。单位正常体检都一年一次查CT,你有肺结节,虽小为何不年度复查?个人的意见推荐是:微小磨玻璃结节可常规年度复查,微小实性结节首次发现建议半年复查一次以确保其没有生长性,以后则可常规年度复查。恶性程度高的肿瘤一般一开始就是实性,而且是哪个肿瘤不是从小到大的?所以小结节也是异常的!

【推荐意见12】pGGN直径≤5 mm者:建议首次6个月随访胸部CT,随后行年度胸部CT随访(Ⅱ类推荐)。

【推荐意见13】pGGN直径5~10 mm者:建议首次3个月随访胸部CT,随后6个月行胸部CT随访,并建议应用AI和人机MDT评估,对要求个体化诊疗者,可辅以CAC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推荐非手术活检和(或)手术切除(Ⅲ类推荐)。

共识说法:可参照表3列出的亚实性肺结节的随诊推荐方案和注意事项进行管理。随访中需注意:(1)pGGN的CT随访应对结节处采用薄层平扫技术;(2)如果结节增大(尤其是直径>10 mm),或出现实性成分增加,通常预示为恶性转化,需进行非手术活检和(或)考虑手术切除;(3)如果患者同时患有危及生命的合并症,而肺部结节考虑为低度恶性不会很快影响到生存,或可能为惰性肺癌而无需即刻治疗者,则可限定随访时间或减少随访频率。

图片

我的感悟:纯磨玻璃密度结节其实风险并不大,不管最后它是肿瘤范畴还是一过性的。共识推荐小于等于5毫米的纯磨玻璃结节半年复查个人感觉略显积极。推荐5-10毫米之间的3个月复查并人机MDT后决定手术活检或非手术活检也显积极。这应该基于病灶对人体是否会在较短时间内造成危害来定。有太多纯磨玻璃结节在此大小范围内随访持续稳定的,或在随访中又检出新的结节的,过于积极的干预或许并不总是妥当的。大家仍需要理性看待这两条推荐的意见。

【推荐意见14】孤立性mGGN直径≤8 mm者:建议在3、6、12和24个月进行CT随访,并建议应用AI和人机MDT评估,对要求个体化诊疗者辅以CAC评估,无变化者随后转为常规年度随访(Ⅲ类推荐)。

共识说法:随访中需注意(1)混杂性结节的CT随访检查应对结节处采用病灶薄层平扫技术;(2)如果混杂性结节增大或实性成分增多,通常提示为恶性,需考虑切除,而不是非手术活检;(3)如果患者同时患有危及生命的合并症,而肺部结节考虑为低度恶性不会很快影响到生存,或可能为惰性肺癌而无需即刻治疗者,则可限定随访时间或减少随访频率;(4)如果发现结节的同时有症状或有细菌感染征象时,可考虑经验性抗菌治疗。尽管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有潜在的危害,但如果患者患有如结核、真菌等其他诊断的疾病可能性较小时,可以考虑使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推荐意见15】孤立性mGGN直径>8 mm者:建议在3个月重复胸部CT检查,适当考虑经验性抗生素治疗。若结节持续存在,建议应用AI和人机MDT评估,对要求个体化诊疗者辅以CAC或PET-CT评估,必要者考虑非手术活检和(或)手术切除进一步评估(Ⅲ类推荐)。

共识说法:随访中需注意(1)PET-CT不推荐用于判断实性成分≤8 mm的混杂性病灶;(2)非手术活检可用于确立诊断并结合放置定位线、或注射染料等技术帮助后续手术切除的定位;(3)非手术活检后仍不能明确诊断者,不能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性;(4)mGGN直径>15 mm者可直接考虑进一步行PET-CT评估、非手术活检和(或)手术切除。

我的感悟:上面这两条推荐是针对混合磨玻璃结节的,主要的意思是都3个月复查,较小的稳定则延长随访间隔,较大的若持续存在则相对要更积极,必要是考虑非手术活检或手术切除。并可考虑试予以抗生素治疗。我个人的经验是:病毒性炎症与肿瘤性混合磨玻璃结节有时完全无法区分,炎性恢复期与肿瘤性混合结节也无法区分。所以首次发现的混合密度病灶除非影像过于典型,而且实性占比又高,否则都可适当抗炎治疗并随访后再决定,当影像与隐球菌或结核很难区分时,要在抗炎治疗的同时完善相关的检查以确实是否为结核或隐球菌性。

【推荐意见16】评估中发现有1个占主导地位的结节和(或)多个小结节者,建议单独评估每个结节,并建议应用AI和人机MDT评估,对要求个体化诊疗者辅以CAC或PET-CT评估,除非有组织病理学证实转移,否则不可否定根治性治疗(Ⅲ类推荐)。

共识说法:随访中需注意(1)对于多发性pGGN,至少1个病变直径>5 mm,但<10 mm,又没有特别突出的病灶,推荐首次检查后3个月再行CT随访;如无变化,其后至少3年内每年1次CT随访。(2)尽管PET-CT较难鉴别直径≤8 mm结节的性质,但是PET-CT扫描仍有助于诊断多发肺结节是否为肿瘤转移所致,可指导进一步评估。(3)对有1个以上肺结节的肺癌患者进行分类和采取最佳治疗存在困难时,建议多学科讨论。(4)可考虑新技术,如EBUS、VBN和ENB,可在一次检查操作中对多个较小的周边病灶进行活检和组织病理学评估。(5)一般认为>10个弥漫性结节,很可能伴有症状,可由胸外恶性肿瘤转移或活动性感染导致,原发性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单一主要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结节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需要进行仔细鉴别诊断。

我的感悟:现在磨玻璃为表现的多原发肺癌越来越常见,在没有主病灶是典型浸润性癌而且实性密度为主的情况下,应该首先考虑多原发早期肺癌。是否干预处理主要基于主病灶的风险,随访关注的也是最高风险结节的危险性如何。在是否干预处理上,多发病灶的要相对更为保守,因为致病原因未明情况下,解决几处大点的病灶并不能最终解决问题。

【推荐意见17】肺癌的优选局部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ⅠA类推荐)。对于心肺等生理功能不能耐受者,经MDT评估和医患共同决策,可以考虑SBRT或者消融治疗(Ⅱ类推荐)。

共识说法:首选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对心肺等生理功能不能耐受者,可以考虑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或者消融治疗(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和冷冻消融),手术适应症选择、手术方式和术后随访参照《肺结节多学科微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我的感悟:许多患者都在咨询是否可以不手术,选择消融治疗。不管肺癌诊疗指南或肺结节多学科微创诊疗专家共识,还是今天分享学习的亏空共识,都非常明确: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在不能耐受手术或坚决不愿意手术的患者才考虑立体定向放疗或消融治疗。我一直强调的消融的不足之处:一是病灶有没有完全灭活无法评估;二是疤痕区域内有无肿瘤复活无法评估。

【推荐意见18】基于物联网医学平台,端口开放质控,根据本共识评估肺结节恶性概率和各种替代管理的相关风险,由包括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早期肺癌)诊治分中心在内的各级医院根据肺结节大小,按照分级诊疗的原则对肺结节患者进行管理(Ⅲ类推荐):(1)基层医院:肺结节≤5 mm者在基层医院管理,或根据患者意愿管理;(2)肺结节诊治分中心:肺结节在5~10 mm且未明确诊断者建议转肺结节分中心管理;(3)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10 mm,肺结节分中心未明确诊断者,可由联盟协助指导管理。

共识说法:应用物联网医学PNapp 5A肺结节鉴别诊断法发现以下参数发生变化时,需给予及时处理:(1)基线直径≤15 mm的结节,与基线相比直径增大2 mm;(2)基线直径>15 mm的结节,与基线相比直径增大15%以上;(3)原pGGN密度增加或其中出现实性成分,或原mGGN中实性成分增多;(4)新出现的肺部结节;(5)发现气管、支气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管腔内结节者。肺结节患者参数发生上述变化时,可考虑行非手术活检或胸腔镜微创手术。

我的感悟:我学习了这部分,感觉就是基于数字影像信息,可通过远程对比诊断随访的肺结节,便于管理与指导临床实践。列出了随访风险增加的一些具体指标。

专家共识作者: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专家组;通信作者:白春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

我的想法:

专家共识的推出与更新,说明业内对肺癌疾病谱变化的重视与对诊疗原则的思考与求变,当然是好事。但又基于证据级别或传统肺癌与磨玻璃肺癌无法完全割裂开来的现状,两头要兼顾,所以仍难免在一些观点上仍是混为一谈的。共识的出台还要整合并兼顾不同专业发展的需求,有的观点仍显积极,有的观点仍有些模棱两可缺乏可操作性,这是没有办法的。希望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肺结节的诊疗能尽早实现更具操作性、更为统一意见的随访或治疗模式,也希望医疗主管或司法鉴定部门给医疗界更多宽容,对于如此复杂又多变的机体要有容错的胸怀,过于苛刻的要求不单大量浪费医疗资源与催生过度检查与过度治疗,对百姓带来的机体创伤也是无法估量的。但误诊或漏诊会致医务人员动辄赔偿或陷入官司的氛围显然并不是医患关系的最优解,更非遵循医学科学的正确态度。

上一篇: 比目鱼肌,小腿里的无名英雄!

下一篇: 苏州大学Science子刊:磁力吸引水凝...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