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 | 带你进一步了解结节性筋膜炎(一种遍布全身的软组织疼痛!)
时间:2023-12-05 13:36:0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结节性筋膜炎
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itis,NF) 是一种发生于深、浅筋膜的纤维母细胞和(或)肌纤维母细胞结节状增生的良性病变。又名浸润性筋膜炎、假肉瘤性筋膜炎或假肉瘤性纤维瘤病,以成纤维细胞和成肌纤维细胞增生为特征,生长速度快,易误诊为肉瘤。病因不明,但常认为与创伤或感染引起的反应性病变有关。
NF可以按解剖部位、生长位置、病理学特点等进行分型,按生长位置分为皮下型、筋膜型、肌内型三种。组织类型,包括粘液型、细胞型和纤维型,其组织成分与肿物发病时间相关,新发病变肿块主要由粘液成分构成,而陈旧性肿块往往更多纤维成分。
(1)皮下型:病变浸及皮下,肿块呈梭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多数小于3cm,活动度大;此型较为常见。
(2)筋膜型:特征性的沿浅筋膜和皮下脂肪小叶的纤维间隔伸展,呈“星状”突起,另外可见结节边缘向外延伸的“筋膜尾征”表现,此型最具特征性。
(3)肌内型:病变向深面浸及肌肉,活动度差,早期难以发现,肿块相对较大,又因深部组织的限制,肿块多数形态不规则,边界较清。此型最为少见,也最难诊断。
结节性筋膜炎的分型;E:表皮,D:真皮,SF:皮下脂肪层,DF:深筋膜(肌肉浅层筋膜),IF:肌间筋膜,M:肌肉,B:骨骼;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分为皮下结节性筋膜炎(1)和深筋膜处的筋膜型结节性筋膜炎(2);3 所示为肌间筋膜型结节性筋膜炎,4 为肌内型结节性筋膜炎
一、临床表现
累及皮下软组织最多见,90%位于皮下和深筋膜,其次为肌肉、血管内及颅骨;头颈部病变肌内型较常见。常见临床表现为单发、实性、快速生长的皮下或深部肌组织内结节,常伴疼痛和触痛,少数可因压迫神经导致麻木和感觉异常,多发者罕见;病史短、生长快。一般为1-2W,大多数<3M,>1Y少见。(三不原则:体积大、多发、复发(有这三大特点,结节性筋膜炎不作为首先考虑)
二、影像学表现
CT:紧贴筋膜生长的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CT 平扫密度略低或等于肌肉,与周围组织分界清,少数可有侵袭性征象(与周围肌群分界不清、邻近骨质破坏等)。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MRI:多表现为T1WI 等信号,T2WI 呈高、稍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可能胶原和胞浆和细胞外水分含量丰富有关,部分边界不清。部分可见蟹足征、筋膜尾征、反靶征、假包膜征等特殊影像征象。
常见影像特征
1.蟹足征:呈浸润性生长,边缘可见长短不一毛刺征象
2.筋膜尾征:病变沿筋膜浸润性生长,呈鼠尾状强化
3.反靶征:T2外周低信号,中央高信号,环状强化
4.假包膜:推压周围组织形成,主要见于肌内型
1.皮下型:位于浅筋膜或皮下,约占70%~80%,发病率是其他两种亚型的3-10倍,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周围结构受压移位、受侵少见;多<3cm,活动度大。
皮下结节,边界模糊不清,周围软组织水肿,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边缘多发毛糙影
右大腿前部相对清晰的皮下结节,它在T1WI为等信号,在T2高信号,在对比后序列上有明显的均匀增强。周围脂肪组织轻度浸润,不延伸至邻近肌肉。
轴向T2(a)和矢状面T2加权(b)图像16岁男性显示小腿皮下病变。注意不完整低T2信号边缘(红色箭头)和中心高T2信号带外围中间体T2信号表示“反靶征”标志。
2.筋膜型:位于深筋膜内,包括肌肉之间的肌外膜,沿浅筋膜和皮下脂肪小叶的纤维间隔伸展,呈不规则星芒状浸润性生长。
结节性筋膜炎。一名 5 岁男孩患有结节性筋膜炎,肘部可触及肿块。(A) 轴向 T1W MR 图像显示皮下软组织肿块,与肌肉相比,其为等信号至轻度高信号。该肿块在 (B) 轴向短 tau 反转恢复 (STIR) 图像上呈高信号。轴向 (C) 和矢状 (D) T1W、对比后、脂肪抑制 (TR/TE, 704/15) MR 图像显示相对均匀的弥漫性增强。STIR 和对比后成像显示轻度线性筋膜伸展(筋膜尾征,白色箭头)。
第一次就诊时,MRI 显示大收肌处有一个大小为 2.3 × 1.7 × 2.4 cm 的卵圆形肿块(红色箭头)和不均匀的高 T2 加权信号强度。图像显示 B、2 个月、C、4 个月、D、20 个月和 E 处的质量,30 个月时完全自发消退
一名 44 岁男性前臂近端筋膜结节性筋膜炎。(a) 轴向 T1 加权图像显示清晰的 1.1 × 1.4 厘米(箭头),其信号几乎与骨骼肌信号等强度。肿块以二头肌腱膜为中心,覆盖旋前圆肌。(b) 轴向 T2 加权脂肪抑制快速 SE 图像显示病变中均匀的高信号强度(箭头)。(c) 冠状 T1 加权脂肪抑制图像显示病变的弥漫性增强(箭头)。(d) 中等倍率的显微照片(H-E染色)显示交替的细胞结构和粘液样变性病灶(M),这是结节性筋膜炎的典型特征。
3.肌内型:位于肌肉内,形态不规则,位置较深,体积较大,活动度差,易被误诊为恶性肿瘤。
图。1。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成像的图像发现(a)超声检查显示皮下区域下方有一个低回声肿块。其尺寸为9×17×19mm,形状为椭圆形。肿块的基部以平缓倾斜的方式与腹肌筋膜融合,即所谓的“筋膜尾征”。(b) 采用脂肪抑制技术的轴向 T1 加权图像显示低信号强度(箭头)。c) 具有脂肪抑制功能的 T2 加权图像显示出高信号强度(箭头)。d) 弥散加权图像 (DWI) 显示高信号(箭头),ADC 图显示低信号(未显示),这些结果表明细胞过多和潜在的恶性可能性。
A,第一次就诊时,MRI 显示股中间肌处有一个大小为 1.0 × 1.3 × 1.6 厘米的卵圆形肿块(红色箭头)和不均匀的高 T2 加权信号强度。图像显示 B、2 个月、C、4 个月和 D 处的肿块,6 个月时完全自发消退
图2 a,b轴性STIR(a)和冠状脂肪抑制T2加权(b)一名44岁女性上臂的图像显示了臂内肌内病变。注意到网状软组织水肿的微弱边缘(红色箭头),提示筋膜尾征
其他罕见类型:血管内型、神经内型及皮内型。
三、鉴别诊断
(1)鉴别诊断一韧带样纤维瘤:30岁以下女性多见,以肌肉、肌腱和韧带中成纤维细胞单克隆增殖为特点的罕见肿瘤,质硬,多见于腹壁,也可见于腹内及骨骼肌内,病程长,很少引起疼痛,呈侵袭性生长,局部易复发,但不向远处转移。MRI:T1低信号,T2可见星芒状或条索状低信号,出血囊变钙化少见,缓慢持续强化。
肿块在 T1 加权轴向图像上显示肌肉的 等信号,在 T2 加权轴向图像和矢状图像上分别显示肌肉的 b、c 均匀和低信号强度。d 在钆增强的 T1 加权脂肪饱和度轴向图像中,肿块轻度增强。
(2)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不规则分叶状或多结节状,腹膜后及肠系膜常为多灶性,肿瘤边缘多毛糙,可见小片状、晕环状渗出,部分周边可伴有腹膜增厚及少量腹腔积液,持续强化。
(3)神经纤维瘤:一般生长较缓慢,与邻近血管神经束关系密切,沿周围神经走行长轴生长·位置表浅,多发,常紧贴皮肤层,边界清楚,可见皮肤牛奶咖啡斑,多无症状,密度/信号较均匀,增强轻度均匀强化。
(a–c) 一名 68 岁男性左膝神经纤维瘤:(a) 在矢状 T1-WI 上,病变与周围腓肠肌等信号。请注意,病变部分被一小圈脂肪包围,称为分裂脂肪标志(箭头)。尾部标志也可以看到(箭头)。(b) 在矢状 FS T2-WI 上,病变显示目标征象,周边信号强度高,周边信号强度中等。(c) 钆对比增强后矢状 FS T1-WI 显示弥漫性中间增强,有几个不规则的明显增强区域
(4)骨化性肌炎:青少年多见,外伤史,病程长,急性水肿期:局部肌肉水肿,可明显强化,疼痛明显;增殖肿块期:蛋壳状、环状骨化;骨化修复期:肿块缩小,可见离心性分布的骨化团块。
A. 早期冠状脂肪抑制 T2 加权 MRI 图像显示股外侧肌内有直径 4 mm 的卵圆形肿块,与邻近肌肉中广泛的外周水肿样信号相关。B. 2周后冠状位CT重建图:左侧股外侧肌低密度区周围钙化,无股骨浸润或骨膜反应。C. 6 个月后左近端股骨的前后位 X 光片:股外侧肌投影中边界清晰的骨块,显示出典型的矿化分区模式(成熟骨的周边边缘)。MRI:磁共振成像;CT:计算机断层扫描。
结节性筋膜炎是一种发生于深、浅筋膜的纤维母细胞和(或)肌纤维母细胞结节状增生的良性病变,是一种良性的自限性疾病,分为皮下型、筋膜型、肌内型。影像表现为紧贴筋膜生长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少数可有侵袭性征象(与周围肌群分界不清、邻近骨质破坏等)。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部分可见蟹足征、筋膜尾征、反靶征、假包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