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偏头痛如何治疗?常用药物一文汇总!
时间:2023-05-12 16:09:5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我国偏头痛的患病率为9.3%,几乎相当于每10人中就有1人罹患偏头痛。女性和男性之比约为3:1。
偏头痛除疾病本身给我们造成伤害外,还可能导致脑白质病变、认知功能下降、后循环无症状性脑梗死等,而且还可与焦虑、抑郁等疾病共患。
那么,偏头痛急性期有哪些症状?如何预防治疗?常用的药物都有哪些?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型?
01 急性期偏头痛症状
根据偏头痛国际诊断与分型,不同亚型偏头痛在急性期可表现为不同临床症状。
(1)无先兆偏头痛
是最常见的偏头痛类型,发作期典型特征是单侧搏动性头痛,中度或重度头痛,伴恶心、呕吐、出汗、畏光、畏声等症状,因理化因素加重,睡眠和休息可以缓解。
(2)先兆偏头痛
头痛前有先兆症状,视觉先兆最为常见,多为暗点、闪光和黑蒙,部分有短暂的单眼盲或双眼的一侧视野偏盲。
其他可有思睡、烦躁和偏侧肢体感觉或运动障碍。先兆症状持续10~20 min,在头痛即将出现之前发展到高峰,消失后随即出现搏动性疼痛(多为一侧性,也可为双侧或交替性)。
头痛的部位可以是眶上、眶后或额颞部,偶尔出现在顶部或枕部。性质多为钝痛,可以有搏动感,程度逐渐增强,达到最高峰后持续数小时或1~2 d。头痛时常伴有面色苍白、恶心、畏光、出汗,重者伴有呕吐。
02 急性期偏头痛预防治疗
偏头痛是目前无法根治但可以有效控制的疾患。
①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患者教育,帮助其建立科学的防治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②充分利用各种非药物干预手段,包括按摩、理疗、生物反馈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针灸等。
③药物治疗包括头痛发作期治疗和头痛间歇期预防性治疗,注意循证地使用。
03 急性期偏头痛药物治疗
1.治疗目的
快速,持续镇痛,减少头痛再发生,恢复患者的正常生活状态。
2.常用的偏头痛发作期治疗有效性标准
①2 h后无痛;
②2 h后疼痛改善,由中重度疼痛转为轻度或无痛(或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下降50%以上);
③疗效具有可重复性,3次发作中有2次以上有效;
④在治疗成功后的24 h内无头痛再发生或无需再次服药。
3.急性期药物评价及推荐
非处方药(非特异性药物)(见表1)
表1 成人急性偏头痛发作非处方镇痛药物推荐
处方药(见表2)
表2 成人急性偏头痛发作处方药推荐
04 急性期偏头痛预防性药物治疗
1.预防性治疗目的
降低发作频率、减轻发作程度、减少失能、增加急性发作期治疗的疗效。
2.预防性药物治疗指征
通常,偏头痛存在以下情况应考虑预防性治疗:
①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作和学业严重受损(需根据患者本人判断)。
②每月发作频率2次以上。
③急性期药物治疗无效或患者无法耐受。
④存在频繁、长时间或令患者极度不适的先兆,或为偏头痛性脑梗死、偏瘫性偏头痛、伴有脑干先兆偏头痛亚型等。
⑤连续2个月,每月使用急性期治疗6~8次以上。
⑥偏头痛发作持续72 h以上等。
3.预防性治疗药物评价及推荐
非处方药(见表3)
表3 偏头痛预防性治疗非处方药物推荐
处方药(见表4)
表4 偏头痛预防性治疗处方药物推荐
05 预防性治疗药物选择和使用原则
急性期治疗药物的选择应根据头痛的严重程度、伴随症状、既往用药情况及患者的个体情况而定。
选择方法:
(1)阶梯法:即每次头痛发作时均首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治疗,若治疗失败再改用曲坦类或麦角胺类。
(2)分层法:由患者依据对本次头痛发作的评估选择用药,若为严重发作则直接使用曲坦类,以尽早止痛,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若为轻度发作则使用NSAIDs。
使用原则:
①用药前须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个体情况化选择药物,注意药物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
②注意患者的共病、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每日用药次数及经济情况。通常首先考虑证据确切的一线药物。
③避免使用患者其他疾病的禁忌药,以及可能加重偏头痛发作的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长效制剂可增加患者的顺应性。
④药物治疗应小剂量单药开始,缓慢加量至合适剂量,同时注意副作用。
⑤对每种药物给予足够的观察期以判断疗效,一般观察期为4~8周,患者需要记头痛日记来评估治疗效果。
总结
近年来,不同类型的治疗或预防偏头痛的药物被研发出来,大多安全、有效、耐受性良好,给偏头痛的管理与疾病负担的减少带来全新面貌。然而偏头痛本身的伴随症状也显著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我们追求的防治偏头痛阳性结果过程中不应仅追求疼痛的缓解率,其他与偏头痛相关的不适症状包括精神、情绪的改变也应给予相应关注。同时,为降低偏头痛疾病负担,应积极进行有效的预防性治疗。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头面痛组.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22(10):721-727.
[2] 于生元,万琪,王伟,等.偏头痛非药物防治中国专家共识[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1,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