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内的这种"小圈圈",你会诊断吗~~

时间:2023-03-31 14:25:0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今天分享的这个CT病例,其实不难,很典型的一类胆囊结石,是我们急腹症学员分享的。如果你是新手,没见过类似影像表现,不会也是可以理解的。相信看过我们这篇文章,大家下次遇到,必定能够正确诊断。

患者CT检查

CT影像上可见胆囊内多发环形高密度影,这种为混合性胆囊结石。

下面我们为大家详细讲解胆囊结石的三种类型的影像学特点,以及一种假性胆囊结石。

胆系结石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可发生在胆囊、胆总管及肝内胆管等胆道各部位,其中以胆囊较为常见。CT能反映胆囊结石的化学成分,因而能进行胆石化学成分的预测,为体外溶石提供参考依据。

按化学成分可将胆石分为3种类型:胆固醇类结石,胆固醇含量占80%以上;胆色素类结石,胆固醇含量少于25%;混合类结石,胆固醇含量占55%~70%。在我国以胆色素结石为主。

1.胆固醇结石

胆固醇结石CT表现为低密度、等密度充盈缺损,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多角形;CT值在40Hu以下,变换体位结石位置有变动,少数与胆囊壁粘连者不能移动。

2.胆色素结石

胆色素结石CT表现为高密度,CT值在50Hu以上,单发或多发,形态、大小各异,泥沙样结石常沉积在胆囊下部,呈高密度,与上部胆汁形成液平面。

3.混合性结石

混合性结石CT表现为边缘呈环状高密度,中心为低密度区充盈缺损。

4.假性结石

图1 男84岁。因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多发肋骨骨折。图1a 患者应用头孢曲松钠前胆囊内未发现结石。图1b 用药后( 10天) 胆囊内出现团块状高密度结石影。图1c 患者停用头孢曲松钠15 天后发现结石形态松散变淡。

图2 男54岁。因急性中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肋骨骨折入院。图2a 患者应用头孢曲松钠前胆囊内未发现结石。图2b 用药后( 4 天) 胆囊内出现泥沙样高密度结石影。图2c 患者停用头孢曲松钠13 天后发现结石缩小。

CT 影像特点为:密度较均匀,密度较高,CT 容易显示,结石多呈泥沙样,部分病例结石表现为块状,石灰样胆汁亦有可能出现。

假性结石的发病时间在开始使用头孢曲松钠治疗后2~22天不等。一般,假性结石在停用头孢曲松钠后可以很快自然排除( 或消失) ,但消失时间在停药后2天~5个月不等。

CT 检查遇到新发结石患者,应详细询问患者近期有无头孢曲松钠药物使用史,以便进一步确诊。临床及影像科医生应提高对胆囊假性结石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临床干预。

↓ 以上内容整理自:

胆囊结石有典型影像学表现,诊断较容易,但应注意与胆囊占位病变鉴别,尤其是胆固醇结石,可借助增强扫描鉴别。

上一篇: 腹膜病变:掌握特征性表现易鉴别~

下一篇: 一文汇总!详解最新的3款肝内胆管癌靶向药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