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D合并高血压治疗这样选择ARB!

时间:2023-07-19 11:14:3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CKD 合并高血压人群的流行病学情况与治疗目标: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伴高血压是一个病因复杂、患病人数庞大、治疗棘手的疾病,其不良结局为进展性肾衰竭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2

一项调查了中国 31个省、市、自治区共 61所三级医院 CKD患病情况的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CKD 伴高血压患病率为67.3%,其中 CKD 1 期、CKD 2 期、CKD 3a 期、CKD 3b、CKD 4 期及非透析 CKD 5 期患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 44.2%、65.2%、75.6%、81.2%、86.1% 和 91.0%3,随着肾功能减退,CKD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也逐渐增加。

CKD 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目的是通过控制血压,预防及延缓肾功能进展,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风险,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CKD 患者的降压目标: CKD 合并高血压患者 SBP≥140mmHg 或 DBP≥90mmHg 时开始药物降压治疗。降压治疗的靶目标在白蛋白尿 < 30mg /d 时为 < 140 /90mmHg,在白蛋白尿 30 ~ 300mg /d 或更高时为 < 130 /80mmHg,60 岁以上的患者可适当放宽降压目标。指南对存在蛋白尿的患者推荐更严格的 130 /80mmHg 的降压目标。

CKD合并高血压的降压药物治疗选择: 

指南推荐CKD合并高血压五大降压药均可作为初始治疗,其中ARB/ACEI不但具有降压作用,还能降低蛋白尿、延缓肾功能的减退,改善 CKD 患者的肾脏预后,初始降压治疗应单独或联合其他降压药1

ARB也就是各类沙坦,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AT1受体的结合,从而达到扩张血管和减少醛固酮释放、促进排钠排水的作用,在所有的ARB中,厄贝沙坦由于具有独特的环戊基结构,与AT1受体亲和力最高。

厄贝沙坦强效降压,达标率高4

上述观察研究中厄贝沙坦降压疗效优于其他大类CCB、ACEI,在ARB中强于氯沙坦和缬沙坦,选择ARB类降压氯沙坦和缬沙坦疗效欠佳时,可尝试厄贝沙坦解决方案。

除强效降压外,MAU是高血压肾脏损害的指标,原发性高血压患者MAU明显增高。MAU对早期治疗原发病、分析病程进展、评价相关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拥有全程肾保护证据的降压药,在选择降压方案时值得推荐使CKD患者尽早开始治疗。

厄贝沙坦用于CKD人群的获益:

IRMA-2研究5: 厄贝沙坦150mg和300mg分别降低T2DM患者UAE达24%和38%,且剂量越大,效果越显著;

IDNT研究6:厄贝沙坦300 mg vs CCB显著减少肌酐翻倍、ESRD或任何原因死亡;降低心衰风险;

3万例患者研究【7】:针对CKD患者伴有MAU+大量蛋白尿人群,厄贝沙坦300 mg±HCTZ 12.5 mg显著降低伴MAU的患者比例。

以上研究中厄贝沙坦300 mg/d厄贝沙坦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单纯高血压人群相似;在合并MAU的正常血压T2DM患者,厄贝沙坦用药3个月显著改善MAU,且血压仍处于正常范围内。无论肾功能障碍为何种程度,包括透析病人,厄贝沙坦的药代动力学无明显差异,因此无需调整剂量8

ARB用于CKD患者适应症的获批情况

原研厄贝沙坦是唯一获得NMPA批准用于糖尿病肾病的ARB类降压药,在CKD病人中肌酐↑和/或尿白蛋白≥30 mg/d,厄贝沙坦最佳维持剂量300 mg/d。

 

小结:

CKD 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选择ARB类降压药,厄贝沙坦结构独特,强效降压,拥有全程肾保护证据!

原研厄贝沙坦有靶器官保护作用,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是唯一获批糖尿病肾病适应症的ARB;

CKD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降压选择ARB,选择原研厄贝沙坦安博维让更多患者实现降压和靶器官保护双重获益!

 

参考资料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8 年修订版 《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 年 2 月第 19 卷 第 1 期

2. 中国慢性肾脏病患者高血压管理指南(2023年版)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3 年1 月第 39 卷第 1 期 Chinese Journal of NEPHROLOGY, January 2023, Vol. 39, No. 1

3. Zheng Y, Cai GY, Chen XM, et al.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the non-dialysis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atients[J]. Chin Med J(Engl), 2013, 126(12): 2276-2280.

4. RPetrella.ClinTher.2011;33:1190–1203

5. Parving HH, et al. N Engl J Med. 2001;345:870-8

6. Lewis EJ, et al. N Engl J Med. 2001; 345(12):851-860

7. F. Strutz,et al.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Opinion, 2005;21:9, 1433-1440

8. 厄贝沙坦说明书

上一篇: JGH:食管癌放疗后继发性胸癌的风险及预...

下一篇: “京医星脉”正式亮相 京东健康打造具有医...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