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中国核心专利申请与技术分布分析
时间:2021-08-23 12:31:5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前言
根据药渡数据库信息,由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申报的PD-L1/FGFR 双机制小分子调节/抑制剂FH-2001胶囊的状态于2021年8月初变成了“批准临床”。
王倩于《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的专利研究进展综述》一文(出处:.上海医药,2019,40(17):76-80)在总结了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与PD-1/PD-L1抗体相比所具有的优势之后,对这领域专利报道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然而,王倩的文章仅对不足30件的专利(申请)的主题化合物结构类别进行了分析,且多为PCT专利。
笔者在王倩文章的基础之上,对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中国核心专利申请与技术分布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1. 专利(申请)的检索与筛选
采用专利之星数据进行检索,通过阅读名称、摘要与主权项,仅将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的化合物专利纳入进一步的分析。
检索式:关键词=PD AND (分类号=(C07 AND A61) NOT C07K)
2. 专利(申请)与技术分布分析
经筛选,共有103件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的化合物专利纳入本文的分析。
2.1 每年专利申请数量与当前法律状态分布
图1. 每年专利申请数量与当前法律状态分布
图2 所有申请的当前法律状态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本文检出的最早的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的中国化合物专利申请于2014年,2014年~2019年申请量整体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2020年申请量有所下降,但考虑到一般申请在申请日后18个月内公开,其真实的申请量有待进一步观察。从图1、图2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申请均处于审查阶段。
2.2 申请人(只计第一申请人)分析
表1 申请人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的中国化合物专利的申请人以国内申请人居多,其中包括了大量大专院校与科研院所申请人,部分国内申请人也进行了海外同族的布局。
2.3 主题化合物的结构类别分析
表2 主题化合物的结构类别(按C07分类号的大组统计)分析
2.4 活性数据
表3 各专利(申请)中的活性数据(只计2019以来申请且披露所述活性数据者)
3. 总结
随着中国专利制度的日趋完善与医药市场规模的逐年增长,国外制药企业越来越关注中国的专利布局,因此对中国专利(申请)进行的分析大抵上能反映出某个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本文对筛选出的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中国化合物专利进行分析后发现:
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的研发起步相对较晚,其技术尚处于发展期;
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的中国化合物专利申请人以国内申请人为主,其中包括多家大专院校与科研院所。
近两年在中国申请化合物专利的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的对PD-1/PD-L1的最低IC50大都低于100nM,更有低于10nM甚至1nM者。
然而,正因为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的研发起步相对较晚,目前暂无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者,因此该类化合物是否能在安全性/有效性上与大分子抗体分庭抗礼,甚至取而代之,尚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来源:新浪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