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煤取暖对室内PM2.5浓度影响几何?
时间:2019-10-31 20:48:2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记者 | 陈鑫
散烧煤取暖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气温下降,取暖季来临,北方大气污染治理又将面临考验。
2019年10月31日,《北方典型农村居民冬季取暖研究》(以下简称“报告”)发布。该报告由国际环保组织亚洲清洁空气中心联合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民用清洁炉具专业委员会,对陕西、山西、黑龙江3个省份的6个代表性城市开展历时5个月的调研。
调研发现,散煤取暖造成严重室内空气污染,农户室内日平均PM2.5浓度为255μg/m3,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日均浓度指导值25μg/m3的10倍以上,即使对比我国PM2.5的日均标准,也达到3倍以上。而37%的农户家庭一氧化碳室内日均浓度超过了WHO提出的日均浓度指导值7mg/m3。然而在调研中,高达65%的受访者并不知道这两项污染物会对自身的健康带来危害。
报告显示,居民清洁取暖改造意愿主要受家庭年收入和清洁取暖实际运行费用的影响。愿意转向清洁取暖的用户最主要的两大原因是清洁取暖更干净卫生、省时省力。而出于健康考虑的受访者不足7%,并且主要是考虑CO中毒,这与人们对其健康影响认知不足有关。在清洁取暖的环境影响宣传力度最大、认知意识最高的山西省,仅有2%的受访者表示转变动机是为了保护环境。
在每年约5个月的取暖期中,北方农村地区冬季典型的取暖方式包括烤火炉、水暖炉、炕等,其中烧块煤和蜂窝煤是主要的燃烧材料。
2018年1月24日,国家能源局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16年底,我国北方地区取暖用煤年消耗约4亿吨标煤,其中散烧煤约2亿吨,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
“同样1吨煤,散烧煤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是燃煤电厂的10倍以上,散烧煤取暖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有关负责人指出,通过各种清洁取暖方式全面替代散烧煤,对于缓解我国北方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冬季大气污染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2017年12月,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等十部委发布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提出,到2021年 “2+26”城市和其他地区的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要分别达到60%与40%以上,而在基准年2016年,这一比例不足20%。
2019年10月,生态环境部联合多部门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提出在保证温暖过冬的前提下,集中资源大力推进散煤治理,同步推动建筑节能改造,并要求已完成清洁取暖改造的地区严防散煤复烧。
但清洁取暖改造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报告显示,居民清洁取暖改造意愿主要受家庭年收入和清洁取暖实际运行费用的影响。尽管60%以上的受访者都知道散煤会造成大气污染,但是在无补贴情况下,愿意改用清洁能源的比例仅为4.81%。
与清洁取暖带来的优点相比,经济实用才是居民的首要考虑因素。研究团队在山西入户调研结果显示,即便使用价格最低的散煤(每吨约合500 元左右)取暖,一个采暖季的燃煤使用花费约为1000元,占当地低收入家庭年可支配收入的10%。
此外,78%以上的居民认为,使用取暖炉在取暖的同时进行炊事既节约能源也方便,而类似电采暖设备不具备兼顾炊事优势的技术路径,因而在推广中可能因用户习惯问题而受到抵触。
对于农村家庭,特别是低收入家庭来说,冬季取暖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山西省对于煤改气的初装费补贴各个城市从3000元到10000元不等,对于煤改电初装费补贴则从2000元到27000元不等。但即使存在补贴,农户需承担单个采暖季的电价约2400元,仍然是传统散煤取暖价格的2倍甚至更高。
与其他北方地区相比,距离城镇较近、家庭收入较高的陕西关中平原调研地区的农户中,有30%使用散煤取暖的农户有意愿进行清洁能源改造,而在山区,这一比例仅为5.88%。
86.06%的受访居民表示,愿意使用清洁能源取暖的前提是政府提供足额补贴,也即是清洁取暖实际运行费用与散煤取暖费用基本相当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主动选择清洁取暖。
对清洁取暖持否定态度的居民绝大部分是出于费用的担忧,特别是在已经有大量试点投入使用的山西省,人们更了解清洁采暖的真实费用,包括运行费用昂贵、担心补贴不可持续和初始设备投入。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刘广青告诉界面新闻,老百姓受教育程度不高、对污染健康意识不到位是推广清洁能源的主要制约。他建议政府和企业在宣传推广炉具时,向老百姓普及污染问题,使具备经济条件的农户自主选择清洁取暖改造。
农村清洁取暖的另一项难题是,对于电与天然气的补贴,目前政府只承诺补贴三年。如今政府补贴压力初现,当三年以后补贴退出,大量居民可能会因为承担不起高额的取暖费用而重新返烧散煤。研究团队认为,需要平衡“农户用得起、政府补的起”,清洁取暖才能可持续。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节能炉具专业委员会主任郝芳洲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先保证农户的取暖需求,因此仍需继续发放补贴。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告诉界面新闻,清洁取暖和改造房屋应该“双管齐下”,但加大补贴不是简单地“多发钱”,而是通过技术提升让农户用更少的能源达到同样的取暖效果。
另一方面,自清洁取暖试点实施以来,许多地方“一刀切”去煤化的政策仍然风行,缺乏因地制宜的差异化政策和技术路径,导致当地能源与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因地制宜的清洁取暖方案顺利落地难度大。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指出,农村取暖还要因地制宜,秸秆、果树、畜禽粪便都是很好的生物质资源,农村地区应该提倡“宜柴则柴”。郝芳洲同样提及,在煤改气、煤改电未能完全覆盖之前,清洁煤配节能环保炉仍是过渡阶段的一项兜底措施。
此外,报告建议,让县级政府掌握更多话语权,以最了解本地情况且参与政策落地实施的县级政府为主体,制定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