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如今,深圳大芬村的“画工们”准备改写命运了…
时间:2019-10-29 15:13:3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说起大芬油画村相信深圳人没有不知道很多游客也会不远千里专程赶来一睹深圳最特别的村子“世界油画第一村”
别看名字里有个大字实际上却只有0.4平方公里,早在改革开放以前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村落,村民只依靠种田为生人均收入不到200元,直到1989香港画商黄江的出现大芬村与油画产业才有了第一次交集
01、大芬村命运被重新书写
当时他需要寻找一处新的工厂既能满足距离罗湖口岸近,方便从香港带订单样画又能满足房租和劳动力价格低廉这个距离深圳布吉镇三公里的大芬村再合适不过
黄江租了大芬村口的一幢两层半小楼250平米,每月租金1600多元(这是村里当时少有的楼房)借着黄江的名气和大量香港来的订单不断有福建莆田、潮汕地区的画工加入,大芬村成为画商、画工集聚的地方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几百位画工和画商又引来了出售画布、画笔、颜料的商人一时间大芬村“全球油画产业加工、销售集散地”初具规模
大芬从农耕村变身“中国第一油画村”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由于内地的人工和房租成本远低于香港而深圳除了人工、房租低廉之外报关手续也比其他城市方便油画产业这种由劳动优势决定的产业,必然流向深圳大量海外订单的出现催生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批量化艺术 ”流水线“作业在早期,大芬村每天可以收到数万幅油画订单如果没有“流水线”,根本不可能完成
02、赵小勇与《中国梵高》
2003年以后大芬村油画市场的发展速度,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订单像车轮一样赶着画工们往前走,赵小勇忙得没办法终于开始对外招徒弟他的画室最多时候有八个人干活,包括他们夫妻他租了两套房,妻子做饭,给画工们包吃包住
这幅油画是赵小勇当年和工人工作时的场景三间房子180多平大小的工作室几瓶啤酒 几台风扇 度过湿热难耐的夏季
2006年摄影师余海波拍摄的系列作品《大芬油画村》获得第4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二等奖,并被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自此大芬油画村开始为世界所熟知,作为照片主人公的赵小勇成为大芬油画村响当当的名片
尽管大芬村有很多临摹梵高油画的画师但是人们首先提到的都是赵小勇国内外的媒体开始找他采访称他为“中国梵高”找他下订单的画商也越来越多
从1997年开始到现在赵小勇和他的妻子、弟弟、小舅子等已经临摹十万多幅梵高作品,很多人把这些数据视为他们的某种成绩然而机械性的高强度重复工作有时候会让赵小勇烦躁不安
直到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看过梵高真迹后,赵小勇才突然意识到那十万多张,也许根本不能叫作品充其量算是产品,他们也根本不能算画家临摹得再像,都不如自己一张原创“每个人最珍贵的是成为自己,哪怕真正的自己并不牛逼也不要成为别人”站在荷兰街头的赵小勇听见自己说:我不要再画别人,我要画自己
仿制梵高,赵小勇的画一幅能卖上万做原创就又回到一幅几百块的起点,但比起价格有一种更有意义的东西叫做价值,哪怕穷其一生都画不出一幅世界名作也要坚定地为自己而画
门口的最上面挂着的那幅原创画是电影《挚爱梵高》给他带来的灵感
03、大芬油画村面临改造升级
距离大芬在国际上第一次知名已经过去15年了,距离那部《中国梵高》纪录片也问世也已经过去了3年十多年来,资本带动而生的作画速度及品相成就了“中国油画第一村”
画师们有坐在长不超过2米宽不超过1米的外墙玻璃门内侧
有的坐在宽敞的门店也有的人在两栋楼间的外墙壁上专心作画,不知姓名的画师画一幅风光,对着照片,看尺寸这张画要大概只要半天
对于画师来说壁画画廊租金便宜,去玩的散客或者画商路过总会瞅两眼,没有距离感说不定就有商机,通风好、油画干得快、气味散地也快
经年累月一条条巷子成了画工们作画和生计的依靠墙壁画廊也有了规模,成了一道风景线但如今这种场景已经不见了,大芬村转型升级经营秩序和安全都需要改善,占据消防通道的墙壁画廊终于难逃脱被拆除的命运
很多画师或走,或搬,或继续坚守一个时代,即将落幕,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干净整洁的街道不见了的墙壁画廊也闻不到了刺鼻的乙烯颜料味
大芬油画村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油画村了它只是成为了更好的油画村
04、《从海洋出发——诗画作品展》
大芬努力追求转型在近日的大芬美术馆《从海洋出发——诗画作品展》我们看到了很多本地原创作品
用麦秆制作而成的原创画袁隆平爷爷肖像
临走前,我们找个咖啡画廊闲坐了会儿这家集服饰制作 咖啡售卖 油画绘制的小店
已经开了20年了,有点旧欧式田园风的意思现在的店主是个95后小伙儿憨厚朴实可爱,说是很早就出来工作现在正在准备自考大学……
店里阁楼沙发沙发桌椅包括杯盘碟子都是满满的复古风萧瑟的年代感里透露着勃勃生机
回首这个神奇的村子不得不感叹时代赋予其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