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兰为什么能“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时间:2019-11-17 08:51:4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谢兰为什么能 “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谢兰(右二)和社区居民在聊天。记者 龙帆 摄

“认识谢书记时,我还是个小娃儿,她开皮鞋厂,跟大东风(汽车),拉片石,我觉得她是个女强人,办事泼辣干练风风火火。后来我们成了同事,她资助贫困学生,帮社区居民解决各种困难,又像个侠肝义胆的女豪杰。”

谈起两江新区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谢兰,社区居委会主任许光静像个小迷妹。就是这个小迷妹,在邢家桥社区安置房综合改造的艰难时候站出来,与自己的“偶像”并肩推进工作。

“谢书记带我们一起变‘超人’”

提起许光静,邢家桥社区的居民都知道,这是个“不差钱”的主任。在进入社区工作之前,她经营着一家1000多平方米、50张桌子的中餐厅,在当时每年营业额有数百万元。

谈到选择到社区工作的原因,她说,一是追随自己的“偶像”谢兰,二是觉得社区工作有意义、有成就感。

“我们社区有个老婆婆,得了老年痴呆,时常连自己的家人都记不起。但我每次去她家看望时,她都喊得出我的名字。”许光静说,这种感动会温暖一个人很久,让人感觉所有的困难都没那么可怕。

她好像真的什么都不怕了。不怕家人对工作的不支持,不怕群众和她“杠”,也不怕“偶像”谢兰“恨铁不成钢”的责备。

有一次,谢兰让许光静安排几个工作人员去居民家,了解施工造成的不便。由于工作人员存在畏难情绪,这件事没有落实好。为此,对工作一向严格的谢兰冲许光静发了火:“这个事情交给你,你就要想办法,无论如何不能掉链子。”

“书记,你不要生气嘛,是我不对,我去想办法。”许光静一边反省自己,一边亲自带人上门落实工作。

其实,许光静是谢兰最放心的人。在谢兰患病住院期间,她主持起了工作,谢兰每天都要跟她通电话,才能暂时放下心来。

“我就怕工作没做好,拖了大家的后腿,尤其是书记,我怕她不能安心养病。”许光静说。

不只是许光静,邢家桥社区的工作人员都牵挂着谢兰的健康。谢兰不听医生叮嘱,术后仅十天就回到了岗位上,同事们私下商定:“要帮书记多分担一些,我们多跑一点书记就少走一点,我们多做一点书记就少费点心。”

于是,他们更加废寝忘食:居民上午说灶台太小了,下午就有工作人员来改尺寸;居民说生活困难,他们就想办法介绍工作;居民反映施工期间找不到地方住,包括社区副主任张云强在内的热心同事,让居民免费住进自己家。慢慢地,居民抵制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改造工程一步步推进。

“大家总觉得书记是个‘超人’,什么事都办得成。几个月前我们自己都不信改造工作能推进下去,是谢书记带我们一起变成了‘超人’。”张云强说。

“钉锤书记”回社区拔“钉子”

“我要去帮谢兰!”邓美清说。

邓美清今年52岁,在人和街道平安建设办公室工作。她是邢家桥社区的老书记,谢兰的好姐妹,是良师,也是益友。

得知邢家桥社区安置房整治遇到困难,她立即请命。

邢家桥社区有她的青春。那时的邓美清身材高挑,做事干练,人美心也美,社区的居民都叫她“美书记”。

现在,“美书记”却多了一个有些奇怪的外号——“钉锤书记”。

“我更喜欢这个外号。”邓美清笑着说。

在邢家桥社区安置房综合改造工作中,面对最难做工作的“钉子户”,邓美清都冲在最前面,“钉锤书记”由此得名。

在综合改造中,经常有“钉子户”跑到施工现场阻扰施工。只要邓美清一到现场,就有一两个“钉子户”立马收敛,“不作声了”。

邓美清笑着道出了缘由。原来在2005年,邓美清自己垫了一两万元,为邢家桥社区的十几个困难群众买了养老保险。如今,很多人到了退休年龄,也尝到了甜头,但是这钱,有的人到现在都还没还。

“这几个‘钉子户’里面就有我当年垫钱买保险的老面孔,看到我去了,自然就不好意思再闹了。”邓美清说,有时候说得再多,不如给他们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

有一次,一位曾姓居民跑来社区,说自家经济条件不好,不同意整治。

邓美清开门见山地问:“你屋里漏不漏?房子要不要整?真不同意改造的话就在不同意整治书上签字。”曾姓居民一时语塞。

见曾姓居民不闹了,邓美清的语气又柔和下来:“房屋整治是政府出钱给我们改,你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可以向社区反映,我们根据政策给你申请低保,你没有工作我们可以发动身边资源帮你找。”

此后,这位居民对改造工作再也没有异议。

不仅是邓美清,安置房综合改造期间,人和街道及邻近社区的不少干部都来邢家桥社区,共同推动工作。

天湖美镇社区党委书记袁媛和邓美清一起担起了“拔钉子”的任务,每天跑上跑下,去“钉子户”家做思想工作。

人和街道规划建设管理环保办公室主任廖小均,作为工程总协调人之一,随时待命处理施工现场的突发情况,忙到忘记儿子生日,被家人埋怨,却说儿子长大会明白男子汉肩上的责任。

还有和廖小均一个办公室的姚红梅。面对居民们“想卫生间天花板高一点”“想要放得下两个空调外机的架子”等种种诉求,她都积极带头与施工队协调,为居民提供“私人定制”般的解决方案。现在,她成了居民最信任的“姚工”。

“反对派”成为志愿者

“谢书记帮了我大忙,我也想为社区做点事。”任术英说。

任术英今年62岁了。5月,任树英戴上“治安巡逻”的红色袖套,成为人和街道志愿者义务巡逻队的一员。

一年半以前,任术英也是不支持改造的。“我主要是担心社区搞面子工程,治标不治本。”她说。

是什么打消了她的疑虑?任术英说:“楼道没有电梯,来推动改造的社区干部都是爬楼梯,一天跑上跑下好多回;他们的手机从来不关机,对一般的问题从来不隔夜回复……看得出,他们不是在搞面子工程。”

看到了改造工程给社区带来的变化,居民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谢兰们的感谢和支持。

黎国平看到谢兰手术后每天还那么忙,说话说得口干舌燥,就跑很远去找清热润肺的草药回来熬好给谢兰喝。有些人效仿黎国平,给谢兰送药,也有人成为志愿者,帮居民保管钥匙,监督工程施工。

这其中,有一位“徽姑婆”,给社区当起了“参谋”。

“徽姑婆”名叫陈重徽,今年65岁,曾经,她是人和龙坝村的村社干部。在邢家桥社区综合整治的16栋安置房中,其中10栋都安置着当年龙坝村两个社的村民。

近些年,老人家和老伴住在鸳鸯街道照看孙子。得知邢家桥社区搞整治,老人就经常坐公交车来邢家桥,看工程进展,会老朋友,给社区做“参谋”。

“社区工作要有耐心,要注意细节,你不能第一句话就是‘我是社区的’。”陈重徽教导年轻社区干部,“敲门后首先自我介绍,要热情,告诉居民我来做什么,对方请你进去才能进。”

“徽姑婆”不仅言传,还身教。社区工作人员冯康维说:“一起入户走访,她会教我们怎样敲门。”

作为村社干部,“徽姑婆”懂得怎样跟群众沟通。

“儿有儿的娶法,女有女的嫁法,不可能后来条件好了嫁的小女儿嫁妆丰富,先嫁出去的大女儿还要回来要嫁妆。”一些居民因为邢家桥社区开发早,补偿政策不如后来开发的社区,心里不平衡,赌气抵制整治,陈重徽就经常用这种通俗易懂的道理开导他们。

慢慢地,陈重徽的这些“金句”在社区干部间流传,不少人都借鉴她的说法,给居民做工作。

“一个好汉三个帮,社区的干部很负责,也很能干,是好样的!我现在手脚还麻利,就去帮一帮他们。”陈重徽说。

说到社区这些困难,为什么都能一个个啃下硬骨头,谢兰说:“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我背后站着好多人,我感谢大家!”

本报首席记者 陈钧 记者 周静 实习生 王天翊

短评》》

人和则政通

饶思锐

邢家桥社区是两江新区开发最早的社区,4000多户家庭、1万多名居民,要想管好,实属不易。谢兰为什么能?靠的就是“一个好汉三个帮”。倘若没有一群得力的助手,谢兰再厉害,也管不好这样一个社区。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社区干部团结一心,就能无坚不摧。“你先去把问题摸回来,今晚我务必把他说通”“XX说自己家里的天然气漏了,你过去看一下”……如果说谢兰就是社区的“大脑”,那么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网格员等无疑就是社区的“手脚”,正是因为“大脑”和“手脚”密切配合,谢兰才能在社区工作中得心应手。

谢兰十分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明明只有十几个工作人员的社区,却硬拉起了几百人的队伍——社区党员、志愿者、网格员甚至连其他社区前来学习的社区干部,都成了谢兰的“兵”。

“没有这些党员志愿者,光靠我们社区干部肯定是不行的。”在社区旧改过程中,社区党员带头签署承诺书支持旧改,并说服带动亲属支持旧改;每家每户有什么问题,社区党员先去摸底……谢兰给社区党员设岗定责,把社区100多名党员都变成了社区的工作者、志愿者,成为了社区力量的有益补充。

“我必须对他们严格要求,不然怎么成长。”谢兰坦言经常批评工作人员,目的就是要通过传帮带,确保他们关键时候能看得见、站得出、顶得上。有居民房屋改造期间没地方住,居委会副主任张云强就顶上去,让出自己的房子给居民住。

“每一个网格员都是我的眼睛和耳朵。”网格员发现问题、报告问题,社区来协调解决。谢兰是每个网格的“总长”,通过实行网格融合化,依托“一长四员四组织”的“三定一包”网格管理,将“触角”和视线延伸至社区的每个角度,从而能够做到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每个人分配两个‘钉子户’让他们去攻关。”人和街道将其他没有经历过征地拆迁和旧改的社区党委书记和居委会主任,派来邢家桥学习,而谢兰却将之理解为支援,把他们派上战场并分配任务,将他们变成社区的“临时工”。

人心齐,泰山移。正是通过发挥党员的带动力、社区工作者的服务力、网格队伍的渗透力、志愿者的影响力,谢兰才拥有了无穷的力量!

(责编:陈易、张祎)

上一篇: 西西帕斯赛季头尾双杀费德勒,将与蒂姆争夺...

下一篇: 原创11月四面来财,诸事顺心的4个生肖,...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