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心内」OCC专访吴永健教授:结构性心脏病诊疗“三大策略”
时间:2023-06-20 18:53:5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不断推进,结构性心脏病发病率不断增加。传统结构性心脏病治疗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但因老年患者常因高龄、体质弱、多重合并症及其它疾病而无法承受开胸手术。近年来,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的飞跃式的发展,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尽管介入疗法发展迅速,但其本身仍存痛点。 在2023年第十七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3)上,梅斯医学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吴永健教授,针对目前结构性心脏病诊疗策略,以及近年来取得的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专访。 梅斯医学:结构性心脏病是医学中的“老大难”问题,介入治疗已成为结构性心脏病最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目前来说,结构性心脏病的诊疗策略是什么?临床上存在哪些技术挑战? 吴永健教授:结构性心脏病的确是个“老大难”问题,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且正在成为心血管领域最有发展前途的分支学科。 结构性心脏病是因心脏结构出现解剖异常状况引起的心脏病理生理变异,包括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及心室异常。目前,针对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主要以器械治疗为主,而器械治疗现在通过微创的方式,不用开刀,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结构性心脏病治疗策略分为三个大方向: 第一是术前需进行精准评估。结构性心脏病的评估需要通过多种影像学进行评估,比如超声、CT及核磁等。对外科医生来说,在介入治疗之前,必须在术前进行评估,通过多种影像学手段,把病人的心脏结构了解得非常精准,差一点不行,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也不行。同时,器械植入的位置要恰到好处。 第二是介入器械的创新。目前,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器械的创新热潮还在持续,器械的升级和器械的创新,正呈现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态势,包括二尖瓣介入治疗修复技术、左心室减容装置、经导管三尖瓣介入装置、新型的先心封堵器以及新型左心耳封堵器等等。未来,这些介入治疗技术将越来越成熟,会越来越精细,使用的时间越来越长,术者操作越来越容易。 第三是提升标准化操作流程。虽然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发展迅速,但其本身仍有痛点尚未解决。例如,并不是每个医生拿来器械,看着影像学就能把手术做好。介入手术大幅度依赖术者的经验来完成,难以做到精准化和标准化操作。同时,由于中国现在各家医院的水平不一样,培训也都不一样。我们应在更多的医疗机构进行规范化培训,以此来有效提升手术的效率与稳定性。 梅斯医学:随着器械及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改进,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有哪些重大突破? 梅斯医学:尽管介入治疗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一些痛点,比如施术者会受到辐射伤害,介入手术依赖施术者的经验,难以标准化。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痛点?未来,人工智能将在介入领域有哪些进展? 吴永健教授:人工智能在整个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当中无处不在,比如术前的评估,手术的操作能,疾病管理等等。中国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方面的人工智能现在也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通过手术机器人辅助完成手术整个过程,可以有效提升手术的效率与稳定性。人工智能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未来手术机器人在结构性心脏病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