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助没等来,65%医生反而降薪!大三甲通知,临床降8000,行政降3000!降薪之风有样学样,到底为啥?
时间:2023-06-12 09:50:0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65%的医生表示自己降薪了
大三甲临床降8000,行政降3000
此前多家媒体报道,医护人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薪,和往年的总收入相比,降薪比例大致在15%-35%之间,基本工资小范围降低,而绩效工资则大幅腰斩,甚至一度砍了70%多。
有关媒体的报道内容,随后医疗圈内也进行了一次投票调查。
在一项面对所有医生,名为“今年以来,你们医院降薪了吗?”的调研中,有3499名医生参与了投票,其中2275名医生表示“降薪了”,686名医生表示“没降,和之前持平”,222名医生表示“没降,还涨薪了”,316名医生没有给出明确回答。
从调查中可知,今年以来,竟然有超过65%的医生表示降薪了,可见降薪人员之多。而且所降的薪资还不只是绩效工资,就连保底的基本工资也颇受牵连。
6月初,在某医疗交流群内,有医护直言自己所在医院(某三甲)开始降薪了,临床降 8000元,行政降 3000元,降幅之大令人咋舌。
群里医生表示:“我们医院早就听说有降薪的风声,但是一直没降,看到兄弟医院开始降薪了,我也有点担心,不知道下半年会怎样。副主任说基本工资能保住,但是绩效工资要减少很多,和前几年相比总收入会大幅缩水,可能要减18%左右,医生不就靠绩效工资拿大头吗?没了绩效工资,靠基本工资能养活自己?”
临床降低8000元,大概指的是绩效工资,因为没几个医生的基本工资能超过8000元,有医生就表示:“这降的比我挣得都多,你要是给我降8000,我自己还要倒贴5000。老天爷呀,这可咋整,我也没觉得医疗行业有啥不景气的呀,求求各位医院领导了,不要看其他行业降薪就跟着学,人家互联网降薪是因为互联网的风口已经过去了,医疗不一样,每个人都会生病,生病了就要看病,所以医疗行业不存在萧条,降薪之风不可取不能学呀,什么都学只会害了医疗行业。”
针对8000和3000,也有医生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自己的评论:“为啥医生要降8000,行政反而只降3000?他们挣得可比我们高呀,医生如果降8000,那么行政就应该降低1万,看到这个降薪分配,我第一个不服!”
到底下半年降薪风潮会有何发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91亿的补助还没拿到,
抗疫的补助也还在等,
却听说要降薪,心里五味杂陈
山西大同一名基层医生表示:“近期我在等两笔补助,等的很心焦,这两笔钱还没等到呢,却听到了降薪的消息,心里非常不好受,五味杂陈的。”
第一笔补助是国家下拨的91亿专项资金。
6月5日,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关于下达2023年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下达了2023年基本药物制度应补助的资金。
根据《通知》,2023年基本药物制度应补助资金共91,1490万元,其中,村卫生室应补助资金34,2695万元。
此次下达资金是扣除2022年10月份提前下达数后即为此次下达的补助资金预算指标,各省多少钱,具体分配如下:
基本药物补助是中央财政直达资金,是转移支付资金,用来弥补收入不足的,各地要严格按照标准,及时将相应资金发放到村卫生室,原则上当年执行完成,不得截留、挤占、挪用、冒领村卫生室补助资金,或者以绩效考核名义截留、扣减村卫生室补助资金。
由于这笔91亿元的资金刚刚下达,一些医生还没有领到尚且情有可原,再等一段日子我们再报道一下,看看这笔资金是不是如期到了卫生室和医生们的手里。
第二笔补助就是等了很久、盼了很久的抗疫补助,至今还没发到手里。
抗疫补助的文件2月份就下发了,但直到5月份多地医务人员才陆陆续续收到。收到的很高兴,还没收到的,心里很失落。
福建省某三甲医院感染科的一名医务人员近日收到了抗疫补助金额,她表示:“税后超过了2万元,这笔钱从三月份开始收集、统计,感染科按照每天450元的标准发放,本次为第二波补助,我们科没有交那些证明自己参加抗疫的材料,因为我们就是新冠病房,来的都是新冠患者。”
另一位来自安徽省某县级市的临床医生也公开表示,自己5月底收到了超1万元的抗疫补助,发放名义为“医务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
但也有还在苦苦等待抗疫补助的医护人员。例如,四川、广西等地的部分医护反应,自己还未收到抗疫补助。一位医护曾致电当地卫健部门询问进度,得到的回复是已经下发医院,具体分配还需时间。但医务人员很心急,特别是碰到降新潮,补助没见到,还要被降薪,心里非常不好受。
这都到6月份了,需要呼吁,该发的抗疫补助不要再拖了,不要再让医护人员疑神疑鬼、焦灼忧虑地等待了,诚如《光明日报》年初发表评论表示:“奖励医护就该实实在在,医护人员的奋战和付出,理应建立在充分的保障之上。真金白银的补贴要有,防护物资要有,合理的排班、休息、饮食也要有。”
降薪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不降薪就不能解决问题?
既然医院降薪了,肯定就是和之前相比,医院的营收减少了,甚至亏损了。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2020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2020年,全国20个省份医疗盈余为负,占比62.5%,较2019年增加56.25个百分点;753家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为负,占比43.5%,较2019年增加25.89个百分点。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率为-0.6%,较2019年下降3.6个百分点;医院资产负债率为44.09%,与2019年基本持平。
那么医院为什么会亏损呢?我们在这里只分析两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
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出生人口的下降。
据红星新闻6月6日报道,近日,“我国一孩生育率跌至0.5”引发关注。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在近日发表的《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注重加强一孩生育支持》一文指出,一孩生育告急,必须要出台支持生育的政策了。
在该文中,贺丹指出,一孩生育的萎缩和推迟是拉低生育水平的主要原因。我国总和生育率从2019年的1.52下降至2022年的1.07。分孩次看,一孩生育率从0.7跌至0.5,一孩平均生育年龄从26.4岁升高至27.4岁。能生且愿意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家庭数量明显减少。一孩生育率下降将进一步降低二孩和三孩生育率,加剧生育水平下降趋势。就目前我国的生育结构来看,一孩的提升空间还很大。
多名人口学专家发布了一份《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版》,其中指出,鉴于2022年10月份-2023年1月份是全国第一波新冠感染高峰时段,这个阶段的育龄女性为了避免胎儿受病毒影响而出现发育异常,一旦发现怀孕都会接受医生建议而终止妊娠,再加上人们较低的生育意愿,2023年全年新生儿人口可能会跌破800万。
这是令人震惊的结论,事实也证明,妇产科和儿科已经冷到不能再冷!
贵州省某县妇幼保健院一名妇产科医生介绍,今年该院的分娩量较同期下降了近30%,县城内三家公立医院的新生儿出生率都在降低,医护的薪资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800万新生儿,可怎么够分的呀?!
要知道,全国妇产医院共有3032家,分别为省级26家,地市级377家,县区级2554家。除了专门的妇产医院,几乎每个医院也都有妇产科。
如果出生数少于800万,即使按最高额800万来分配,800万÷365天÷3032=7,也就是说每家专门的妇产医院每天只能分配到7个新生儿,如果算上所有的医院,每个医院每天能分到一个新生儿就幸运的不得了。
但,大医院多的是,产妇们都往大医院跑,底层医院还能分的到新生儿吗?
一家专门的妇产医院设备齐全,就是为了专门接生的,现在,那么大的一个医院,每天只有7个新生儿,谁能接受?还能不降薪吗?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DRG/DIP付费方式。
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在这个必然的改革趋势之中,由于医保部门不会用、医院管理跟不上、医务人员难适应等因素,导致医务人员的利益直接受损。
2022年初,浙江省一家三甲医院的心内科,就曾因执行DRG后科室出现了亏损,亏损的部分要由科内医生分摊,最后导致医生大幅降薪,一度要罢工。
在一堆复杂的计算规则面前,曾经的外科医生只需担心高难度的手术是否能顺利完成,而现在,他们还需要担心的是“这次又要亏多少钱”,只要一出现并发症,住院天数增加,可能做很多其他手术的结余都补不回亏损的数目。
DRG改革之下,权衡利弊成为医生一种日常的“折磨”。诊疗天平的一端是患者的实际需要,另一端则是费用支出,这不是一种平衡的状态。
以上是“一进一出”两个主导性原因,至于其它的原因,例如人力成本、大搞基建、疫情余波的影响则不是我们这次讨论的重点。
原因出来了,我们的各部门应该想着解决问题,而不是想着法去跟风降薪,这样只会把医生逼走,对医院和医疗系统没有任何好处,我希望医院能想出好的解决办法,而不是捂着眼什么也不看,仅以降薪跟风草草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