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流行前后ICU环境中鲍曼不动杆菌同源性分析
时间:2024-11-15 18:01:0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导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大流行是1918—1920年西班牙流感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承认的最大的大流行。新冠感染大流行期间,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是抢救、治疗的主要单元,但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源头,而鲍曼不动杆菌(AB)是ICU中最常见,易造成患者感染,甚至引起医院感染暴发的病原菌,西班牙、墨西哥和巴西等医院均报道过医院ICU患者COVID-19和AB的双重感染;以色列一所医院也报道过在COVID-19患者中的AB感染暴发事件。医院ICU正逐渐成为AB滋生的主要场所,其干燥表面已被证实是医院大流行传播的重要源头。全球公认巴斯德(Pasteur)和牛津(Oxford)两种针对AB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案,前者包括cpn60、fusA、gltA、pyrG、recA、rplB和rpoB基因,后者依赖于gltA、gyrB、gdhB、recA、cpn60、gpi和rpoD基因。两种方案有3个共同的管家基因,在进化分析方面各有利弊,目前多以巴斯德方案为主。
我国17省的研究显示,AB具有较高流行率,ST2型是我国及全球最主要的流行克隆。近期研究发现,ICU中ST2型AB逐渐向ST164型克隆演化,并在ICU患者和环境中广泛传播。另一方面,ICU是医院感染防控的重点场所,尤其在新冠感染大流行后,医院的运营与管理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精细化感染防控制度、三级网络管理体系等干预措施使医院感染防控、消毒等工作得到了全面加强和提升。
为了解新冠感染大流行防控策略对ICU环境病原菌检出及其同源性分布的具体影响,本论文统计分析了上海市部分医疗机构新冠感染大流行前后常见病原菌的检出情况,并以AB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同源性变化,以期对后续医疗机构的感染防控、消毒举措等提供数据支持。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流行前后ICU环境中鲍曼不动杆菌同源性分析
作者:王筱1,梁艳茹1,张悦1,陆湘华2,丰俊3,王远萍2 ,赵冰1
单位:1. 上海市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测实验室;2. 上海市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感染控制科;3.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生物检定所
摘要
目的 探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流行前后上海市部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CU)环境中病原菌的分布及鲍曼不动杆菌同源性变化情况。
方法 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法分离鉴定病原菌,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基于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核心基因组MLST(cgMLST)探讨其亲缘关系。
结果 大流行后ICU环境中病原菌总检出率(6.10%,101/1 656)低于大流行前(10.77%,181/1 680;P<0.05)。大流行前后,ICU环境中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在被褥表面占比均维持在最高水平,但大流行后ST型呈多样性分布。MLST_Pasteur结果显示,162株鲍曼不动杆菌分为20种ST型,以ST2(80.25%,130株)为主;MLST_Oxford结果显示,162株菌株共有19种ST型,以ST208(37.04%,60株)为主;基于cgMLST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大流行后ST208_Oxford与ST540_Oxford和ST369_Oxford的亲缘关系更接近,ST164_Pasteur克隆由大流行前的ST234_Oxford转变为大流行后的ST1418_Oxford,新发现2种新型ST_Pasteur和11种新型ST_Oxford。
结论 大流行后ICU环境中病原菌检出率低于大流行前,大流行前后相同分离位点ST型分布略有不同,大流行前后的流行克隆仍以ST2_Pasteur/ST208_Oxford为主,但部分等位基因发生了改变,cgMLST在同源性分析、进化与传播、暴发分析方面的精确度优于MLST_Oxford和MLST_Pasteur。
引用格式
王筱, 梁艳茹, 张悦, 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流行前后ICU环境中鲍曼不动杆菌同源性分析 [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4, 23(10): 1213-121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253.
WANG Xiao, LIANG Yan-ru, ZHANG Yue, et al. Homology analysis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n intensive care unit before and after COVID-19 pandemic [J]. 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2024, 23(10): 1213-121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