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病例】33岁小伙的高血压,为何三种降压药也控制不住?
时间:2024-10-09 18:00:1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阿敏,今年33岁,正值青壮年。然而,近三年来,他时常感到胸闷、心悸,起初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测量血压时发现收缩压竟然高达180 mmHg,被确诊为高血压。更让他担忧的是,尽管他严格按照医嘱服用了三种降压药,但血压仍然忽高忽低,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李天接诊了阿敏。经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李天发现阿敏不仅血压高,还存在低血钾的情况,这引起了他的高度警觉。
经过进一步的诊断,阿敏被确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这是一种由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所导致的内分泌疾病。
原醛症
原醛症的症状复杂多样,其中高血压是最为常见的症状。患者通常表现为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即使服用多种降压药物,血压也可能居高不下。
这种高血压可能引发头痛、头晕、耳鸣、乏力、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同时,由于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原醛症患者往往会出现低血钾症状,如肌肉无力、周期性瘫痪、肢端麻木、手足搐搦等。严重时,低血钾还可能引发心脏传导异常和心律失常,危及患者生命。
幸运的是,阿敏的原醛症导致的高血压是可以通过手术得到根治的。李天主任团队为阿敏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结果显示他的左肾上腺存在一个良性肿瘤——这正是导致他高血压的“罪魁祸首”。经过多学科会诊,医生们迅速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腹腔镜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后,阿敏的血压逐渐稳定下来,高血压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阿敏也避免了终身服药的命运。
血压是生命体征的“晴雨表”
在健康管理的众多指标中,血压作为生命体征的重要“晴雨表”,何时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对此,李天主任给出了明确答案:当血压数值超过120/80 mmHg时,便应密切关注其变化趋势,以防患于未然。
李天主任进一步指出,若个体在未服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三次测量诊室血压均超过140/90 mmHg,即可确诊为高血压。高血压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其潜在危害不容小觑。它如同一把无形的利刃,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人体的心脏、血管、眼睛、大脑以及肾脏等多个重要器官,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持续的血压升高,不仅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还可能引发血管壁的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此外,高血压还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以及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元凶”。
李天主任强调,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10%以上的高血压是由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继发性因素导致的。特别是中青年恶性高血压人群中,肾上腺疾病往往是高血压的“幕后黑手”。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找到病因至关重要。只有明确了高血压的病因,才能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高血压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病因筛查,以便尽早发现并治疗潜在的继发性因素。
高血压是“隐形杀手”
对于高血压这一“隐形杀手”,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李天主任提醒,高血压往往起病隐匿,一些患者虽然血压升高但身体没有不适感,等到出现症状时已经比较严重了。
特殊人群要当心
对于有糖尿病、肾脏病等基础疾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有高血压家族史、超重或肥胖的人群,还有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均应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建议每半年或一年测量一次血压,以便及时发现血压升高的迹象。如发现血压升高要及时就诊,并采取适当的药物、非药物治疗。
年轻人切勿掉以轻心
需要提醒的是,近年来,高血压发病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高血压并非老年人的“专利”,这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高盐饮食、过量抽烟饮酒、长期压力大、运动量少等。因此,年轻人也要重视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需要定期进行高血压筛查,切勿掉以轻心。
充分了解,定期测量
李天主任提醒广大市民,预防高血压的首要步骤是从“知晓”做起,即每个人都应充分了解自身的血压状况,并将定期测量血压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而且,要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做到“少盐减重戒烟限酒”,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要超过5 g,同时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对于18岁及以上成年人群,体质指数(BMI)是衡量体重与身高比例的重要指标,应保持在18.5至23.9之间,以维持健康的身体状态。此外,合理控制腰围也是预防高血压的关键一环。李天主任建议,男性腰围应小于85厘米,女性腰围应小于80厘米,以降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