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替奈普酶静脉溶栓后闭塞血管再通
时间:2024-08-29 14:00:2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脑卒中溶栓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7岁。
5月31日18:20家中。
患者活动状态下突感头晕,恶心,呕吐胃内容物2次,症状持续约30分后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意识不清,症状持续不缓解,家属得知后为求进一步治疗,急拨打120接入我院。
20:23医院大门。
20:29抵达CT室完成头颅CT。
20:33返回抢救室。
20:37签署溶栓知情同意书。
20:37开始溶栓。
20:55查头颅MRI+MRA+弥散。
辅助检查
20:41完成入院心电图:
各项化验结果:
术后完成心脏超声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颈部血管超声诊断:
心脏超声诊断:
20:29完成头CT扫描:
头颅CT报告:
病例特点
主诉:突发意识不清伴左侧肢体无力2小时。
既往史:既往高血压病史7年,最高180/100mmHg,长期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血压控制在120/70mmHg之间,患“脑梗死”病史3年,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病情控制尚可。患“高血脂”病史2年。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史。
查体:意识不清,深昏迷状,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平车推入病室,头颅大小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5mm,对光反射迟钝,口唇发绀,口角无歪斜,伸舌不配合,颈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率88次/分。双下肢无水肿,双侧肢体肌力检测不配合,肌张力高,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NIHSS评分24分 MRS评分5分
凝视1分;
面瘫1分,意识水平7分;
语言3分,构音障碍3分;
右上肢4分;
感觉1分;
右下肢4分。
入院诊断
1. 右侧急性脑梗死;
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2. 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TOAST分型
1.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狭窄(>50%)✔
2. 心源性脑栓塞 ✘
3. 小动脉闭塞型(直径<1.5cm)✘
4. 其他病因(血液、免疫、高凝、感染、遗传、血管炎、吸毒等)✘
5. 病因不明 ✘
诊治过程
20:34开始溶栓谈话。
结合患者症状及辅助检查考虑急性脑梗死,因发病时间短,梗死灶未显影,有静脉溶栓指征,详细告知静脉溶栓治疗必要性及出血风险,详细排查溶栓绝对禁忌症,与家属沟通病情及溶栓风险及并发症,取得家属信任后实施溶栓。
20:37签署静脉溶栓知情同意书。
20:37静脉溶栓。
给予替奈普酶16mg入0.9%氯化钠注射液5ml中,快速团注。
20:55溶栓后为进一步了解闭塞血管开通情况,查MRI+MRA+弥散检查提示:右侧颈内动脉仍闭塞。根据2018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南,有取栓指征,急请神经内科会诊桥接介入取栓术,再次电话向家属告知手术必要性及风险,家属同意及手术治疗。
20:55头颅MRI+DWI+MRA检查:
22:40行全血管造影:
术后复查头颅CT影像
术后取出的栓子:
治疗过程NIHSS评分变化
依据指南用药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8)
抗血小板治疗前应复查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抗血小板药物应在静脉溶栓后24~48h开始使用(Ⅰ类推荐,A级证据)。
明确串联病变或原位狭窄病变,需要进行血管成形术时,术前可给予口服负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术后持续给予阿司匹林100~300mg/d和氯吡格雷75mg/d 1~3个月。
机械取栓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24小时内,推荐血压控制在180/105mmHg以内(Ⅱa类推荐,B级证据);取栓后血管恢复再灌注后,可以考虑将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Ⅱb类推荐,B级证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丁基苯酞是国内开发的Ⅰ类化学新药,主要作用机制为改善脑缺血区微循环,促进缺血区血管新生,增加缺血区脑血流量。几项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显示:丁基苯酞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安全性好。
住院治疗方案
1. 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
手术第2天:低分子肝素钠4000U 皮下注射 每日2次
术后第3天:调整为利伐沙班10mg 每日1次
2. 他汀药物:
阿托伐他汀钙20mg 每日1次
3. 脱水降颅压:
甘露醇125ml 每日1次(使用3天)
4. 改善侧支循环,促进血管新生药物: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ml 每日2次
出院医嘱
1. 抗凝药:
利伐沙班10mg 每日1次
2. 他汀:
阿托伐他汀钙20mg 每日1次
3. 改善侧支循环和损伤半暗带药物:
丁苯酞软胶囊0.2g 每日3次(口服3月)
4. 降压药: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 每日1次
1月后复查头颅CT及MRA。
时间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