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脸之又见烂脸 | 还是线雕惹的祸啊……

时间:2024-06-24 18:01:2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面部埋植线提升是一种微创技术,在美容皮肤科领域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手术方法。不同类型的线材植入后,可收紧和复位组织,并且刺激皮肤再生。

众所周知,在中国,线雕首先是在“黑针会”中普及起来的……由于这些非医疗人士缺乏无菌操作流程的意识,因此与线雕相关的并发症中,非法医美中线雕术后感染是最常见的

图片

块状分枝杆菌是一种生长迅速的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它通常普遍存在于土壤和水中,但其在人类感染中分离的报道越来越多。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看一起黑针会操作的线雕,术后引发块状分枝杆菌肉芽肿感染的案例。

01 案例详情

47岁女性患者,一个月前双颊上出现发痒的红斑(见下图)。患者在就诊前6周在美容院进行了一次埋线。这位患者此前在当地一家诊所接受了为期一周的抗生素治疗,但没有显示出任何改善。

体检时,除面颊上的斑块外,颈部左侧有淋巴结肿大。未观察到其他全身症状。血液检查,包括全血计数、差异计数和肝功能检查均正常。24 mm/h时,红细胞沉降率轻度升高(正常范围:0~20)。

图片

02 医生处理

医生认为是不典型分枝杆菌感染,每日口服克拉霉素,每周两次肌注阿米卡星,开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右侧面颊病变的皮肤活检显示肉芽肿性炎症,真皮有中性粒细胞性脓肿。组织培养和革兰氏染色阴性。耐酸性杆菌染色和TB-PCR鉴定分枝杆菌感染情况不明显,穿刺活检时渗出脓细菌和分枝杆菌培养也为阴性。

术后1周病灶大小不变,为减少体积,采用AFB染色同时进行细菌和分枝杆菌培养。

这一次,标本呈AFB染色阳性,在37度液体琼脂中孵育3周后观察到菌落生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证实了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erm基因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试剂盒,并最终鉴定为块状分枝杆菌。分离样品对克拉霉素和阿米卡星敏感,故继续使用初步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方案。

经过2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皮肤病变有了明显的改善(见下图)。

图片

03 可能的发生机制

块状分枝杆菌是一种相对较新的菌株,可与快速生长的多药耐药非结核分枝杆菌区分开来。随着非医疗机构,包括美容院、美容院,甚至理发店,越来越多地由非专业人员在非医疗设施中进行,因此对这种手术后并发症的关注越来越多。

很难确定确切的感染来源,因为它可以是多因素促发的,可能包括使用感染的线/针,没有充分的无菌准备,和/或术中和术后操作中有污染。

参考文献

Shin J J , Park J H , Lee J M , et al. Mycobacterium Massiliense Infection After Thread-Lift Insertion[J]. Dermatologic Surgery, 2016, 42(10):1219-1222.

上一篇: Lupus Sci Med:病例报告——...

下一篇: 高庆坤教授:结直肠癌MDT模式的实践与优...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