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环征”和肠系膜脂膜炎【YXZX193】

时间:2023-04-02 17:09:1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肠系膜脂膜炎的CT表现。肠系膜脂肪组织密度增高(-40–60H。),呈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的单个或多个软组织密度肿块,肿块围绕系膜大血管但不累及血管,肠系膜血管周围可有脂肪存在,形成脂肪环征。

肠系膜脂膜炎以慢性毙比细胞浸润,脂肪坏死和纤维组织形成“假肿瘤结节”为特征,包绕但不侵犯肠系膜血管,肠系膜曲静脉血管位于病变内,邻近血管脂肪密度正常,形成脂肪环征。

肠系膜脂膜炎名称较多:有回缩性系膜炎、肠系膜脂肪营养不良以及肠系膜脂膜炎等。不同的命名强调疾病中占优势的组织学特点,缩窄性肠系膜炎以肠系膜纤维化为主,肠系膜脂肪营养不良以肠系膜脂肪坏死为主,肠系膜脂膜炎以肠系膜慢性炎症为主。

缩窄性肠系膜炎是病因不明的特发性疾病。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腔部手术、外伤、感染(除外胰腺炎)、溃疡和局部缺血等所引起肠系膜损伤后非特异性反应有关。有研究者根据儿病理变化推测术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研究报道奉病还与多种良恶性疾病,如淋巴瘤、卵巢癌、结肠癌、肺癌、乳腺癌、肝细胞癌、特性腹膜后纤维化、多发性软骨炎、系统性红斑狼疮、WeberChristian病及Gardner综合征等有关。

本病临床上较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常见于50~60岁,病变主要发生于小肠系膜根部,偶见于大肠系膜。症状轻重不一,缺乏特异性,患者可有不同程度腹痛,不发热或低中度发热,恶心、呕吐、乏力、消瘦,有时腹泻及便血,偶见急性腹膜炎,肠梗阻表现。部分患者无症状。体征主要为腹部触及深在的、位置固定的、边界不清的肿块,有压痛。

CT是诊断肠系膜脂膜炎的有效方法。典型CT表现为与腹膜后脂肪密度相比肠系膜脂肪组织密度增高(-40~-60Hu).呈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的单个或多个软组织密度肿块,其内可见脂肪密度和低密度囊变区。肿块围绕系膜大血管但不累及血管,肠襻向四周移位。部分表现为肠系膜根部围绕肠系膜血管以脂肪成分为主的肿块,内有散存放射状、条索样、结节样软组织密度区。有时表现为有包膜的密度不均匀肿块,内有脂肪、水样或软组织密度区。少数表现为多房囊性肿块(由于淋巴管和血管阻塞引起的淋巴管扩张)。

国内外文献报道缩窄性肠系膜炎有如下特征性表现:

①脂肪环征,肠系膜血管周围可有脂肪存在,形成脂肪环征,其出现率为85%~88.8%;

②假包膜征,肿块周阿有条带状软组织密度影环绕,病理上为纤维组织,其厚度一般为3mm,小超过iOmm,出现率为50%–66.6%,

③软组织结节,为肠系膜淋巴结散在分布于肿块中,多数<5mm,80%的患者有此征象;

 ④增强前后无明显密度改变,而其内肿大淋巴结可出现增强,可能与淋巴结的炎性改变有关。

 MRI表现虽无特异性,但显示脂肪、软组织成分和血管受累优于CT,是诊断肠系膜脂膜炎存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①显示小同组织的信号特点,如以纤维组织为主的肿物,T2WT呈低信号;

②显示主要血管( SMA、SMV)及其分支是否受累,血管正常表现为流空效应。总之,肠系膜脂膜炎是种临床上较少见、病因不明的特发性、非肿瘤性、瘤样肠系膜炎性疾病。其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脂肪环征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图 1,2肠系膜脂膜炎。图 1为 MSCT平扫,显示肠系膜密度增高,CT值为 – 47 HU,与腹腔正常脂肪有清楚分界 (箭头) ,且显示肠系膜血管(箭)周围无受累,呈“脂肪环征”。图 2为MSCT门静脉期,显示肠系膜无明显强化,CT值为 – 45 HU,与腹腔脂肪有清楚界限,形成假包膜征 (箭头) ,邻近肠管有推移改变。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