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多态性指导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
时间:2023-07-20 19:16:2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一、用药背景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一线用药,主要是用来预防血栓形成,其机制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进而影响血小板环氧化酶,从而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阿司匹林还能够降低心血管的危险因素,比如有冠心病家族史,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等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此药,可帮助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作风险。
二、常见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适合应用在多种类型的疾病治疗中,尤其能够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备较高的药学价值。但在临床用药时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必须要高度重视,通过科学的药学服务来保证用药安全性。
阿司匹林在临床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胃肠道反应:胃肠道反应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用药所致,胃黏膜因服药受到刺激进而可能出现损伤,临床表现通常为恶心呕吐,上腹疼痛等。胃肠道反应也是最常发生的一项不良反应事件;
2.中枢神经反应:常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或耳鸣等。在用药剂量较大时甚至可能出现昏迷;
3.肝肾损伤:长期用药对于肝肾的损伤是慢性作用,需要经临床检验跟踪确定。肝损伤的临床表现通常为上腹部出现不适如按痛;肾损伤则无明显外在表现,但持续的肾损伤也会进一步影响肾功能甚至肾炎;
4.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常见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水肿或皮疹等症状,这与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因素也密不可分。
此外,一些特殊群体在用药时也要注意:
1)有消化道出血史或溃疡史的患者;
2)有血小板缺乏性疾病等出血性疾病者;
3)短期内经历过手术的患者;
4)儿童通常也不宜服用阿司匹林。
三、基因检测指导合理用药
对于首次用药患者、阿司匹林抵抗患者或肝损伤患者,进行相关基因检测不仅可以考察药物在患者体内的应答水平,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如阿司匹林抵抗风险等事件的发生。
阿司匹林抵抗通常是指阿司匹林不能发挥预期的生物学作用或不能预防栓塞性疾病,发生率约为5.5%-60%[1]。PEAR1是参与血小板激活途径的一种横跨细胞膜的蛋白,磷酸化作用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国内人群中PEAR1野生G基因频率为0.61%,突变A基因频率为0.39%。突变基因型AA或AG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或结合氯吡格雷)时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和死亡率会增高[2]。
为考察CYP2C19基因多态性指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抗血小板精准治疗的临床效果。有学者选取了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用药(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观察组通过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指导用药,对所有80例患者跟踪回访半年。发现观察组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通过基因检测进行精准个体化用药的治疗效果更显著[3]。
另一项在福州市第二医院开展的临床项目中,将200例高危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空白对照和基因检测两组,基因检测组检测患者CYP2C19*2 rs4244285、CYP2C19*3 rs4986893、COX-1 rs1330344、COX-2 rs20417、GPIIbrs5911、P2Y12 rs3732759、CYP3A5rs776746等7个基因位点,并通过检测结果选择相关推荐的药物,对照组则采用目前指南推荐药物治疗。通过持续1年的跟踪回访记录,最终发现,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在基因多态性检测的结果指导下,高危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能明显降低其12个月内的脑梗死复发风险[4]。
四、总结与展望
阿司匹林是临床中的常用药物,不仅有显著的抗血小板集聚作用,此外还常用于解热、抗炎和镇痛,有丰富的药理作用。但也如前文中提到的众多不良反应事件,如何保证合理用药是重中之重,早在2016年,卫健委发布的《三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指南》就提出要求三级医院的药学部门开展“个体化药学服务”。药物基因检测项目的根本目的在于从患者利益出发,减少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提升药有效率。相信通过基因检测进而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这一方向,不仅会成为临床和科研的热门关注,也会切实为患者带来治疗收益。
参考文献
[1]Gasparyan A Y, Watson T, Lip G Y H. The Role of Aspirin in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 Implications of Aspirin Resistance[J]. J AM Coll Cardiol, 2008,51(19):189-1843.
[2]彭文星,冯频频,石秀锦,等.阿司匹林抵抗的基因多态性及个体化治疗[J].中国药房,2016,27(23):3172-3174.
[3]刘鹃锋,何伟喜,刘志辉,等.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25):63-65.
[4]江铮. 基因多态性检测对指导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应用于高危脑梗死二级预防的有效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