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惊出一身冷汗的冷凝集标本

时间:2022-11-26 21:02:3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前 言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检验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大批量处理标本的时候,大家往往容易忽略标本上机前的状态。冷凝集就是一种容易对血常规、血型等结果产生影响的现象,如没有及时观察纠正,则会产生差错事故,带来不利后果。

案例经过

中午刚接班,科室老师告诉我有个住院患者的标本考虑是冷凝集的情况,等下要来窗口抽血复查。我查看了一下第一次的结果,患者RBC(0.07×1012/L)和HGB(54g/L)下降幅度明显不一致,MCH(729.7pg)、MCHC(7037g/L)是正常值好多倍,典型的冷凝集血常规结果。

案例分析

冷凝集特点分析:严重的冷凝集,在缓慢倾斜试管时,可发现红细胞呈细沙颗粒状,更可怕的甚至有完全凝成一块巨大的血块,需反复摇晃方可散开。同时,也有一些外观难以察觉的冷凝集,这种主要在血常规特点中发现。

先说冷凝集的发生原理,其是指血液中存在冷抗体,在血液离体后,温度下降时,该冷抗体可结合红细胞表面抗原,因此一个抗体可能结合数个红细胞,形成凝集。可见于白血病、淋巴瘤、肺炎支原体感染等。有此症状的患者,应注意保暖,防止血液淤积,发生血液循环障碍。

这类标本一般水浴后上机结果可正常(符合临床),应注意拿出水浴箱立即上机,片刻不容耽误。极度严重者,可考虑离心两三次用生理盐水或稀释液等量置换血浆,再水浴再上机,一般可缓解,应注意操作引起的误差,吸出和加入的量不等可引起相关指标浓度变化,离心不到位可致血小板减低。

根据上述特点,患者来窗口抽血后,我立刻上机检测,RBC 2.14×1012/L,HGB 73g/L,MCH 34.1pg、MCHC 322g/L,结果基本纠正回来,不用进行温浴或血浆置换等进一步操作。你以为这就完事了?NO!审核报告的时候,我看了一眼患者的诊断:贫血,这类患者多半有血型,我又去看了眼血型结果:AB型,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感觉这结果多半不靠谱,还得进步一检测。

这是第一次微柱凝胶法上机后的结果,当时还以为是贫血患者吸样不充分导致的结果不明显,又用固相法的板子来做也是AB型。说明凝集成块的红细胞并不能通过微柱凝胶卡的凝胶层和固相法板子的载体层,导致两种方法均出现假阳性结果。

没办法,我又用生理盐水做血浆置换,置换了2次,上机重新检测。微柱凝胶法没有明显变化还是“AB”,固相法结果显示为O型。接着我又用单抗血清试验了一下。

血浆置换前,只滴生理盐水,冷凝集明显干扰了结果

血浆置换前,滴加的单抗血清,感觉是个“AB”

血浆置换后,加了单抗血清,立马观察,应该是个O型,但是五分钟不到红细胞开始聚集变成了“AB”

血浆置换五次后,微柱凝胶基本能达到理想结果

三种方法都确定是O型后,我才放心的审核了报告。

总 结

我们日常工作时偶尔会遇到这种冷凝集的标本,血常规在审核报告时多关注相关参数,基本能够避免。我们科室的血型检查虽然只是做初筛试验,但仍需要仔细认真,上机前注意标本状态,上机后注重试剂反应效果,重点关注“AB”型的结果。对于微柱凝胶法,虽然我们是将红细胞稀释到0.8%浓度,能规避轻微的冷凝集的情况,但本例这种重度的冷凝集还是需多次血浆置换才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陈雪礼.罕见的高效价冷凝集血症.顾兵,郑明华,陈兴国编.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案例分析200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48-349.

[2] 张时民.一例严重冷凝集样本的血常规检验解决方案.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11, 3, 122-124.

[3]顾兵,张晓宁,黄朝晖,马萍.冬天里的怪病(冷凝集的血标本)[M].临床检验结果案例解析.

[4]许文荣,王建中.临床血液学与检验[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5]高福芸.微柱凝胶卡式血型鉴定的干扰因素分析及处理.饮食保健.2019,6(3),246.

上一篇: Allergy Asthma Clin ...

下一篇: CAR-T之父Carl June点评:超...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