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女记者:民国VS西方VS当代
时间:2019-11-05 18:57:1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文/谢吕容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导读:
1. 从陈香梅谈起
2. 民国女翘楚
3. 彭子冈:巾帼不让须眉
4. 世界第一女记者法拉奇
5. 当代女记者的职场误解
6. 女记者的困境
7. 女记者的职业素养
从事新闻工作,需要面对刀锯在前、鼎镬在后的工作环境,需要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思想觉悟,需要身板好扛揍、腿脚快能溜的身体素质。
01
从陈香梅谈起
前段时间,在关注中美贸易战时,偶然发现民国时期中央通讯社记者陈香梅。
她的一生堪称传奇:书香世家,但早年坎坷;突破国家、年龄界限,与飞虎将军陈纳德喜结姻缘;陈纳德逝世后,勇闯美国政坛,成为在白宫工作的华裔第一人,被选为全美70位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从肯尼迪到克林顿,先后8位总统都对她委以重任。
邓小平曾自豪地说:“全世界只有一个陈香梅!”
即使年过九十,依然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活跃在台前幕后。
看到这样的信息,我震惊了。于是想多了解这个著名女记者、外交家,和当前中美关系热点联系起来,可以写一篇文章。但是,当我在百度上输入“陈香梅 记者”关键词点击搜索时,眼前的信息让人唏嘘,原来这位传奇人物在2018年3月30日就已逝世,惋惜不已。
1944年,陈香梅从岭南大学毕业后,加入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中央通讯社是民国时期国民党官方通讯社,简称“中央社”,是国民党主要宣传“喉舌”,1924年4月1日创立于广州,历史上总社社址先后设于广州、南京、汉口、重庆、南京、广州、台北。
像陈香梅这样的女记者还有很多,晚清以来,思想日渐开放,时代迫切需要,禁缠足,兴女学,接受了先进思想的知识女性纷纷投身新闻业。
02
民国女翘楚
康同薇是中国第一位女记者,作为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的女儿,自然与改革挂钩,她是那个时代少有不缠足的女性先锋。
1897年,维新派在澳门开办《知新报》,作为华南宣传阵地。康同薇从小刻苦,又得到父亲的教导,文化底蕴深厚,掌握英语、日语两门外语,她加入了《知新报》成为编辑兼外语翻译,“不缠足”与“女记者”共同成为开启女性“走出家门、进入社会”新时代的标志。
女记者一词是男权社会下的形象构建,在民国,开放风气日趋浓厚,涌现了很多优秀女记者,而这些记者不仅能跑会打,也常常是新闻报纸上的客人,花边新闻不断,这也极大满足了一部分人对新闻女记者的窥视心理。
据统计,仅仅在1945年到1949年间,在上海报刊中曾以女记者名义被报道过的女性高达60人。但当时对女记者的定义很宽泛,把凡是在新闻单位里工作的女性都称做女记者,真正外出采访、写稿子、编新闻,当成一种职业的女记者其实并不多,主要有《中央社》的陈香梅、《申报》的谢宝珠、《新闻报》的严洵、《大英夜报》(后《商报》)的池廷熹、《和平报》的陈羽新、《正言报》的李青来、《辛报》的许瑾、《文汇报》的麦少楣、《新民晚报》的高汾和周光楣、《联合报》的姚芳藻、《世界晨报》的邵琼等。
(吕碧城与《大公报》)
谢宝珠是《申报》的记者,据说她“出进必要摩托”,是当时的摩登女郎。
邵琼进入《世界晨报》当记者,被报社一位编辑主任看上了,对她穷追猛打,邵琼起初因为刚进报社,就对编辑敷衍推脱,但编辑意志坚定,誓要追到邵琼,邵琼实在缠不过就不再理会他。
抗战时期,不但女记者的数量激增,其职业活动范围也大大拓宽,还出现了杨刚、彭子冈、浦熙修、黄薇等杰出之辈,她们深入战场前线、揭露时政黑幕、剖析国际大事,在硬新闻的采写报道中颇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
曾在湖南日报社任职的谢日红,1955年到1959年,被报社送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毕业后回报社一版部工作,开始了“头版就我一个女记者”的工作:早上从食堂拿两个馒头就往办公室跑,一支笔一个本子一支牙刷两套换洗衣服就出差了。
那时候的女记者,颇有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意思。谢日红说:“我这辈子都没化过妆,大家有任务都强,都想多发点稿。”
她说,“我本来怕狗,那次碰到一条狗,看到我的怪模样,竟然被吓跑了。”
1952年冬,修南洞庭湖堤坝,谢日红所在报道组除了组长,5个人都是女记者,其中还怀着孕,每人背一床被子去,晚上睡在堤坝上,铺一层稻草就是床,周围全是男民工。雨天,我买了一套邮递员穿的雨衣雨裤,穿上像一像一个球。
所以,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当一名记者,尤其是女记者,需要突破封建的阻碍,更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
03
彭子冈:巾帼不让须眉
抗日战争时期,战时后方新闻界有“四大名旦”之称的浦熙修、杨刚、彭子冈和戈杨,也撰写出很多真实客观、促进人们觉醒、社会进步的文章。
《大公报》著名女记者彭子冈的经历颇具代表性。
妙手著文章,能写是一个记者必备的素养。彭子冈自小喜欢文学,学生时代就因在文学刊物发表文章而小有名气。1936年接受中学老师沈兹九的邀请,已经到上海协助编辑《妇女生活》杂志,采访了冰心、史良、王孝英等女性名人。
时代造就了彭子冈,爱国热情让一个文艺女转身为铁肩担道义的汉子。淞沪会战后,彭子冈随丈夫徐盈来到武汉加入《大公报》,担任外勤记者。在1938年日军向武汉发起的大轰炸中,“许多新闻记者冒了酷暑奔走于武昌汉阳”,采访战争消息,彭子冈也是其中之一,“每天计划了采访日程,跑了回来伏案就写”。武汉沦陷后,彭子冈随报馆撤到重庆。
当时各个报社之间的新闻竞争很激烈,又因战争导致的物资艰难,人员非常紧凑,“一个报馆有三五位‘外勤’人员,已算充实,好多财力较薄弱的报馆,一个记者连踢带打,任何新闻总揽一身的,也所在多有。”6这种情况下,以往外勤记者的路线分工已荡然无存,编辑部也不给题目,全靠记者自己找新闻。
巾帼不让须眉,作为一名记者,彭子冈让如今的很多新闻工作者敬佩和汗颜。战时的重庆整日警报大作,山城小路又是“无风三尺浪,有雨满街泥”,彭子冈和《新民报》女记者浦熙修结伴,奔走于“跑新闻”的路途上,“山城上下,有多少阶梯,我们不搭任何交通工具,都是徒步,且说且走,颇不气闷。有时警报来了,便躲进临近的一个防空洞。”
彭子冈的采访范围,上至宋氏三姐妹,下至难民儿童;国民党开参政会议,她藏在会议厅的大镜子后作记录;警察局秘密逮捕进步人士,她千方百计调查真相;多次出入监狱、舞场、贫民窟、难民所和妓女云集的小街暗巷去采访新闻。
她热切地歌颂为抗日救亡辛勤劳作的各界人民,揭露底层民众尤其是妇女儿童的困苦生活,尖锐犀利地抨击当权者们的贪婪嘴脸,把大后方光明与黑暗势力的消长及时而形象地介绍给读者,被新闻界同行美称为“重庆百笺”。
04
西方:政坛传奇、战地女雄
严格意义上的新闻传播始于西方,西方资本侵入有利可图的新闻业,注定了新闻带有阶级特性。
谈到西方记者,很多人记忆画幅里闪现出来的是:美国现代报业奠基人普利策,著名记者、政论家李普曼,写了《红星闪耀中国》的斯诺等等。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华盛顿和美国新闻界挚爱的第一夫人”凯瑟琳·格雷厄姆、世界第一女记者法拉奇等等。
(法拉奇采访卡扎菲)
西方不缺少名记,更不缺女名记,法拉奇就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传奇人物。
法拉奇,意大利记者,被誉为世界最出色的女记者,她一生采访过很多政治权贵,她令全世界为之叫好,却令“大人物”害怕。基辛格说他“一生中最愚蠢的事就是接受了法拉奇的采访。”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法拉奇的每一次采访都提供了一次令人神往的示范:表面上是犀利的提问,本质是在权威面前的平等姿态和独立人格。
法拉奇的采访被誉为“采访艺术的辉煌样板”,勇敢、刚烈、叛逆,面对上帝从不妥协。她以迂回、挑逗、紧逼的采访方式,令基辛格尴尬、令卡扎菲失言、令沙龙狂怒、令梅厄夫人敞开心扉,她因1980年采访邓小平在中国声名鹊起。
和法拉奇同样传奇的,是那些在硝烟弥漫的战场穿行的战地女记者。
当我在网络搜索“西方女记者”的时候,消息清一色地出现“西方女记者在某地被绑架”“叙利亚遇害西方女记者”等等这些令人窒息的新闻。
战争是西方战地女记者的特殊战场,记者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些记者们必须奔赴烽火弥漫的战场。在阿富汗、科索沃和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她们出生入死,克服重重困难,将第一手的战地报道公之于众,让世人了解战争的惨烈和生命的脆弱。
所以,能够勇敢地走在战场上成为一名战地记者需要很大的勇气。
05
当代女记者的职场误解
“出得了镜,抗得长枪短炮,玩得转自拍神器,像汉子一样豪放,抢得过汉子,最后剩下女汉子。”是当代女记者的真实画像。
每次有非新闻专业的同学、或者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婆叔叔阿姨问我学什么专业的,我回答学新闻的。
于是他们张开大嘴,眼珠子瞪得溜圆,表情夸张却有些心疼地说,一个女孩子当什么记者呀,那得多辛苦!看到他们的反应我已经见怪不怪了,还是像起初一样耐心解释:现在学新闻不仅仅是当记者啦,还可以坐办公室排版啦、去政府企业当文员啦、可以去拍摄啦等等等,太多了!
现在新媒体公司那么多,可以说学新闻在就业选择数量中是数一数二的,所以我也不一定去当记者的。然后尴尬而不失礼貌地微笑,才能平复大家的心情,止住他们好奇而想要说教的冲动。
虽然很多情况下是这样的!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的进步给媒介职场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让女性的就业选择不再局限。女记者的数量显著增加、性别比例不断攀升。媒介形态的多样化发展打破了地域限制和时空差异,为女记者创造了更多的职场空间。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计:“截止到2012年11月5日, 我国持有新闻记者证的新闻采编人员共248101人, 从性别比例上看,男记者为140684人, 女记者为107417人, 男女比例为57∶43”。
“截止到2017年11月7日, 全国共有228327名记者持有效新闻记者证,按性别划分,男性118214人, 占51.77%;女性110113人, 占48.23%……”
每一年新华社都会公布应聘名单,2019年,新华社一共招聘了144名应届生,其中女性有71人(占比为49%),男性为73人(占比为51%),男性比女性略多2人。女性当中有63名毕业于北京、3名毕业于广州、2名毕业于湖北,吉林、南京、上海、天津各有1名女性入选。
如今新闻院校泛滥,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新闻专业在很多院校属于文学范畴,因此,以文科擅长的新闻学子中女性占大多数。比如我们班55人,仅有6个男生,新闻学专业女生的求生欲也是很强的!
2015年,浙江传媒研究院和浙报集团人力资源部就“传媒业女多男少”现象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男性管理者占七成左右。女性新闻工作者被认为擅长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而不擅长宏观把握能力和对事物规律的分析能力。
因此媒体行业内的性别隔离还没有彻底改变。
06
女记者的困境
“女记者被打”“女记者被骚扰”“女记者献身”,女记者从来不缺新闻版面,所以女记者属于高危职业。
根据保护记者和新闻的委员会(Committeeto Protect Journalistsand Press Emblem Campaign)的数据,2017年迄今为止遇难的记者人数在50—85人之间,大约15%是妇女。
2017年7月25日,广西南宁电视台一名女记者遭辱骂扇耳光砸手机,让舆论哗然。当天上午,南宁电视台《新闻夜班》栏目组的一名女记者到南宁市广园路进行正常新闻采访时,遭到一名不明身份的黑衣男子辱骂、打耳光、摔手机,并叫嚣“记者是最下贱的工作”。事发后,南宁市公安局向阳派出所民警迅速介入调查。当天下午,黑衣男子已到派出所投案接受调查。
网友“小老谢”为此发声:记者守望的是社会的明天,权益受损的时候就想着找媒体找记者要公平要正义,自己做事不当却阻挡着记者行使正当权利,骂记者打记者,还是打女记者。职业本无贵贱,行为却有高低,希望能够依法严惩!
每次看见记者被打的新闻,总让新闻工作者有物伤其类的悲凉。
这些悲凉也不仅仅出现在中国,这是整个世界的共性,也是新闻界的共性,避免不了。
07
女记者的职业素养
闫肃曾说过中国军人身上有风花雪月的精神,这风是铁马秋风,这花是战地黄花,这雪是楼船夜雪,这月是边关冷月。而新闻人也有风花雪月,这风是劲草疾风,这花是妙笔生花,这雪是囊萤映雪,这月是光风霁月。
(一) 记者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哪个时代,这句话对记者的描述和要求都不过时。
新闻业从诞生起,就产生了责任问题。
彼德森与社会责任的理论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中,美国伊利诺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彼德森执笔了“社会责任传播理论”这一部分,社会责任传播理论的诞生是应时代呼声而出现的。
新闻工作要求记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敏锐的眼光去观察社会中的各个现象和问题,并有针对性作出褒扬或贬抑,为大众发声。正如邹韬奋先生在《新闻记者当前的任务》中说过“现在都必须彻底认识新闻记者所负责任的重大与工作的艰苦, 知责任的重大, 便不致一遇就心灰意冷, 兴趣索然。”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 涌现出许多中国青年女记者, 她们不畏艰险, 冒着枪林弹雨在华北地区、西北地区、沦陷区、西南地区深入采访报道真实的战时情况。
(二) 记者需要有熟练的新闻业务技能
强烈的新闻敏感性、开动脑筋, 运用智慧采访深入、深厚的文字功底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新闻业务技能。而不同类型的记者还需要更多的专业素养,社会新闻记者、财经记者、体育记者、电视台记者,再加上现在遍地的“新媒体”记者都不一样。
如今移动智能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女记者要学会接触新技术,能直播,会拍片,能够利用更多的技巧贴近大众,贴近民生。
如今的新闻传播院校,不仅仅开设一些新闻学、编辑学等传统专业,还适应新媒体时代开创了网络传播学、网络营销学、媒介素养等课程,让一向偏向传统媒体行业的新闻学子学会市场化运作,适应新媒体时代需求。
媒体融合时代,单一的技能已经不满足媒体单位的需求,学新闻的不仅要能写,还要会拍摄,做一名全能型记者,才能在日新月异的行业中有立足之地。
(三) 女性新闻工作者不怕吃苦、百折不挠的精神
在从事新闻工作,无论是获取社会认可还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女性和男性相比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与努力。
彭子冈说,“那时候采访叫跑新闻, 也真是跑。子冈出外采访, 几乎全靠一双腿, 在多雨的山城, 一天不知要爬多少个坡, 走多少个阶梯, 相当辛苦。”
如今交通方便快捷了,但是抢新闻仍然是当代记者所要面临的问题。女记者有时候不得不突破自身局限,从“娇弱”到“刚强”,从大家闺秀到敢打硬仗的女兵,非常需要不怕吃苦,百折不挠的精神。
(四) 立志从事新闻工作的决心
女性从事新闻工作,面临着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的各种压力。婚恋难,当代新闻队伍中的女记者群体,具有年轻化特点。对于她们,婚恋问题及事业—家庭的双重角色问题接踵而来。“大龄难婚”成为不少青年女记者的紧箍咒。女记者被列为“最难嫁出去”的一类女性。
有会计学的同学跟我说,她们流行一句话:嫁人不嫁会计男,娶女不娶新闻女。那我们凑合得了!对了,她是女生,俺也是。
另外就是,已婚的女记者许多都面临事业—家庭之难。有的女记者十分歉疚,“几年了没有陪孩子过一个周末”。三是伴随着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而出现的健康问题。
有人说,新闻是带着镣铐的舞蹈,你不知道镣铐有多重、来自哪里,却又要承受外人对你舞蹈的口诛笔伐,以及自己内心的挣扎。因此,面临这些压力,要有非常大的决心,要有所舍弃。
(五) 独有的女性色彩与视角
所谓女性色彩与视角, 是与男性相比较而言的。表现在新闻工作上就是:容易接近自己的采访对象, 达到最终的采访目的;心思缜密, 文笔细腻, 注意细节的观察与描写;以女性的视角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 传达出社会的弱势群体, 传达出社会底层人们的声音。
当代著名女记者樊云芳在她的《我就是我》 (1981~1986年新闻作品选) 里说, 她一直“追求在新闻作品中能奉献给读者那么一点点只属于我的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文采、独特的构思、独特的新意”。
这里的“独特”, 特别是“独特的感受”就包含有女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