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墩、小眼镜……中国孩子体质状况变好了吗?
时间:2019-11-21 08:02:3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豆芽菜”、小胖墩、小眼镜……这几年,你身边这样的孩子还多吗?
中国孩子体质健康状况一直备受社会关注。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是否好转?其中的变化趋势又如何?教育部在日前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公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复核结果显示,2018年全国学生体质达标测试合格率为91.91%,优良率为30.57%。对比显示,从2016年到2018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呈现提升趋势,不及格率由12.0%下降至8.09%;良好率由21.9%上升至24.37%;优秀率由4.6%上升至6.2%。
升降之间,形势是否乐观?数据背后透露出哪些信息?特别是当前,制约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因素究竟是什么?记者就此对话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首都医科大学教授景汇泉。
指标向好,体质提升还需时间检验
记者:前几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状况一度令人担忧。在这一背景下,您如何看待最新统计数据的意义?合格率、优良率提高能否说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已经回升?
景汇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体质关系着个人的前途、家庭的幸福、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强弱。学生体质监测在提高身体素质、预防身体疾病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2016年到2018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抽测复核不及格率逐渐下降,良好率、优秀率逐渐上升,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肺活量指标、力量素质、耐力素质也稳中向好,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步提升,也体现了学生体质的增强、运动技能的提高、人格塑造的日趋健全。但上升的趋势能否保持,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刘波: 排除了统计误差因素,仅仅1到2个百分点的变化,还不能说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情况有明显改观。至少从高校体育教学一线观察到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体测数据还是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并不足以体现身体素质指标回升向好的趋势。例如,近十几年来清华学生3000米长跑的数据,虽然在个别年份会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引体向上等其他项目成绩也只是基本稳定。
记者:各项数据表明,近年来中小学生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突出。对此,您如何看待?
景汇泉: 小胖墩增长减速了,但是小眼镜越来越多了。卫健委的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发病形势仍然严峻,低年龄段近视问题比较突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近视率随着年级的升高快速增长,小学阶段从一年级的15.7%增长到六年级的59.0%,初中阶段从初一年级的64.9%增长到初三年级的77.0%。此外,高三年级学生中高度近视的,也就是近视度数高于600度的,在近视总数中占比达到21.9%,而高度近视是致盲性眼病之一,容易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应该引起高度警惕和重视。
关于肥胖问题,201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的《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指出,当前学生肥胖比例仍然较高。因此,我们应动员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锻炼健康体魄,积极预防近视、肥胖等疾病。
大学在补中小学体育“欠下”的课
记者:当前制约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因素有哪些?
刘波: 从高校一线体育教师的角度讲,我认为中小学体育工作还需要进一步落实。据我观察,刚入校的大一新生还是普遍缺乏运动技能、锻炼习惯和健康常识,所以现在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问题是大学还要补中小学体育“欠下”的课。究其原因,首先是评价体系的问题。我们常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各种选拔体系、评价体系,体育很难参与进去。其次就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根据媒体报道,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仍有20万左右缺口,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运动场地也很欠缺。
当务之急是培养学生运动习惯
记者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预计到2022年和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景汇泉 :从国家层面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到每个家庭、每个个体层面,“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对比10年前,现在人们对待健康的态度明显不同了,重视健康的风气逐渐形成,而且对健康的倡导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社会各领域的政策中,全国学生体质达标测试就是将健康理念融入教育政策的体现。
但目前来看,实现目标还存在一定难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5G、智能时代的到来,各种智能手机、软件的应用让人们用眼越来越频繁。另一方面,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状短时间内可能很难改变。
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让中小学生真正养成运动的好习惯。学校环境对处于身心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有较大影响,因此,学校对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作用极为重要。中小学校要按规定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多种方式对学生健康知识进行考试考查。此外,还是要通过测试来引领学生养成锻炼习惯。很多学生在中考之前健身意识最强,中考后这个意识就弱化了。所以我建议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项目,并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学校的绩效考核,通过这样一个“杠杆”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运动健身。同时,家庭环境也对学生身心健康和体质有重要影响。总之,要各方面形成合力来进一步提升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水平。
(本报记者 周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