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鹤鹏:如何将科学知识更有效的传达给公众?

时间:2019-11-18 20:09:5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贾鹤鹏:如何将科学知识更有效的传达给公众?

7月11日,我是科学家”第八期科普能力培训班成功举办。在本次培训班中,中科院《科学新闻》杂志原总编辑,康奈尔大学传播学系博士贾鹤鹏与大家分享了科学传播的“门道”,解答了“公众对科学的态度只取决于他们的科学知识吗?”以及“科学传播过程到底是谁说了算?”等问题,让学员们了解到将科学知识更有效地传达给公众的方式。

No.1

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始于现代科技的兴起,“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 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但直到19世纪下半叶,科学普及才成为一种有组织的实践,起源于发明家们利用媒体发布新成果。后来随着科学不断走向专业化,科学家和媒体的关系逐渐发生改变,也催生了科学传播专业的诞生。

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给科学传播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 pixabay

贾鹤鹏针对传播过程的主体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多年研究显示,科学信息从科学界流向媒体的过程总体上处于科学一方的掌控中,因此让科学家参与到科学传播中是非常必要的。事实上,在专业科技与大众传媒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也会帮助期刊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帮助科学家获得公众的支持。目前,科学家日渐通过大众媒体获取科学信息,通过大众媒体获取的信息也会影响学术共同体。

No.2

科学传播与认知

研究公众的态度对科学传播也十分重要。贾鹤鹏以碳纳米管的心理学实验为例,分享了公众认知科学传播信息的特点,可简要总结为三个词——“信息筛选”、“认知偏见”、“负面优先”。

信息筛选。现实生活中,每天人们都会接触到远远大于注意力容纳能力的大量信息,因此人们只会关注与自身切实相关的信息。

认知偏见。人们会通过提示信息迅速建立认知框架,从而形成既定概念与态度,随后无论看到怎样的补充信息,总是会倾向于选择与最开始相近或一致的那些。

负面优先。由于与日常生活关联较少,科普信息实际上较少为公众所关注,但人类认知系统优先处理负面信息的特点,使得的媒体负面评价更容易唤醒我们的注意力。

No.3

转基因为什么会成为争议

转基因争端产生于1990年代中期,伴随着西方社会不断增加的科学争议,公众们担忧新兴技术对环境和健康的伤害,也对科学家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信任度下降。尽管有科学家们也进行了转基因科普,但很多科学家并没有站在公众立场上看待问题,他们更愿意用数量方式描述风险,难以满足公众的定性需求。此外,媒体的态度也影响了公众对待转基因的态度,报道中的关键词可能给人们强烈的心理暗示。

贾鹤鹏最后强调了知识、信任与价值的互动。在人们形成对转基因的态度过程中,事实性信息(知识)所发挥的作用不如价值和情感性信息大,因此价值和情感成为了筛选事实的认知通道。所以,要促进科学的有效性传播,就要注重公共机构的信任建设和风险管理,值得人们关注与深思。

分享结束后,学员们踊跃提问,贾鹤鹏一一耐心解答并给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我是科学家”第八期科学家科普能力培训班圆满结束,相信每位学员对于科学传播的历程与特点都有了更深的感悟。

错过培训的同学

可以扫码观看培训全程回顾

讲师:贾鹤鹏

编辑:刘凝音

张双南:科普的正确打开方式

上一篇: 四智会国际象棋比赛落幕山东包揽少年男女团...

下一篇: 白云山(00874)附属明兴药业获得药品...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