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里,巴彦淖尔有完美恐龙!
时间:2019-11-14 10:23:2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1995年3月14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批青年科学家蕞近成功地从二枚特殊恐龙蛋化石中获得了恐龙基因片段。这是人类首次从恐龙蛋化石中获得恐龙的遗传物质。在恐龙蛋化石中,居然还存在着6500万年前就早已灭绝的恐龙的生物活性物质,令科学家们惊喜不已。这一发现,对人类了解恐龙和它的生存环境、物种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早在2亿年前的早侏罗世,内蒙古就有大量的恐龙活动。虽然还没有发现它们的实体化石,但是它们踩下的脚印至今还保留在乌拉特中旗的早侏罗世地层中。 足迹化石发现于2006年,在海流图镇西10公里处,保存完整,行迹清晰,科学家共识别出脊椎动物足迹化石119个,包含三种恐龙足迹和一种鳄类足迹,也就是说,在恐龙生活的年代,已经有鳄鱼的存在了。
在恐龙足迹的研究中很难确定所发现的恐龙足迹是哪种恐龙留下的。因此,恐龙足迹的命名基本上是按照形态命名的,分为三类: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兽脚类是肉食性。) 根据足迹形态的对比,推断造迹恐龙分别为兽脚类恐龙中的巨齿龙类和双脊龙类,以及鸟脚类恐龙棱齿龙类。
我们看到的恐龙足迹化石,是恐龙生活时期在未固结的沉积物表面行走时留下的脚印。恐龙的骨骼化石是恐龙死亡后留下的,而恐龙足迹一定是恐龙活着的时候留下的。所以,恐龙足迹在复原恐龙生活状态时能提供比骨骼化石更确切的信息。
另外,一只恐龙一生只有一副骨架,但是它可以留下很多足迹,走遍很多地方。所以,恐龙足迹更能告诉我们恐龙生活、行为和习性以及古地理和古环境方面的特殊信息,这样的信息有时是很难从骨骼化石中得到的。
根据足迹判断,海流图含恐龙足迹地层的时代为早侏罗世,它也是内蒙古地区早侏罗世有恐龙活动的维一证据。足迹发现地古环境为山涧河流环境,雨量充沛。(依据:1.足迹层面上有明显的水流痕迹,足迹有清晰有模糊。2.只有鸟脚类,无蜥脚类,虽都是植食,但存在竞争,鸟脚类占优势)蕞大的足迹直径可达1.5米。
2012年10月,内蒙古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郝建强工程师和巴彦淖尔市国土资源局的戴瑞明工程师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联合考察时在乌拉特后旗楚鲁庙地区发现了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
2013年6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巴彦淖尔市国土资源局组成三方联合考察队对这具恐龙骨架进行发掘,由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研究员带队并指导,共发掘出恐龙化石骨骼300多块,并确认属于一个个体。化石重达1000多公斤,代表恐龙全身各部位的骨骼,其完整度高达95%以上。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研究员经过详细对比和研究认为这条恐龙属于禽龙到鸭嘴龙过渡阶段的禽龙新类型,并将其命名为完美巴彦淖尔龙(Bayannurosaurus perfectus Xu et al. 2018)。推测这条恐龙生活在距今约1.2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晚期。徐星表示,这具恐龙化石保存的如此完整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其对理解鸭嘴龙的演化过程、了解整个热河生物群的辐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完美巴彦淖尔龙的发现为研究禽龙类早期演化以及全球性的扩散分布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整个骨架显示出禽龙类向鸭嘴龙类演化的过渡形态。
对巴彦淖尔龙的谱系分析表明:它正好位于鸭嘴龙型类群的之外,已经是很近鸭嘴龙类了。 通过对巴彦淖尔龙的研究还勾画出了一个可能的禽龙类生物地理演化模式:在侏罗纪到白垩纪期间,随着全球性海平面下降,直拇指禽龙类发生了多次从欧洲向亚洲扩散的事件。
经研究,这具恐龙骨架是一个成年个体,骨缝愈合完好。根据其腿骨的股骨长于胫腓骨推断巴彦淖尔龙可以两足行走,但是股骨上第四转子的退化说明它还是长期适应四足行走的结果。蹄状前足和尺骨的侧突也显示四足行走特征。因此,巴彦淖尔龙一般情况下都是四足行走,偶尔可以抬起前足,两足行走。
内容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内蒙古旅游网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