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鼓应:我读《庄子》的心路历程
时间:2019-11-13 18:58:1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陈鼓应:我读《庄子》的心路历程
华夏人文历史 2019-11-13 14:59
作者:陈鼓应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我出生在厦门鼓浪屿(“鼓应”这个名字,就来自于 “鼓”浪屿)
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接触《庄子》,都会有不同的体验与理解。
庄子 明刊本
最初,我是由尼采进入《庄子》的,时间跨度大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初。这是很长的一个阶段,对于《庄子》,我主要是从尼采的自由精神来阐发,同时思想上也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影响。
第二个比较重要的阶段,起自一九七二年夏天我初次访美。在美期间的所见所闻,使我的注意力渐渐从个体充分的觉醒,开启了民族意识的视域,而对《庄子》的理解也随之转移到“归根”和“积厚之功”的层面上去。
第三个明显的思想分界标志则是“九·一一”。它使我更加看清了霸强的自我中心和单边主义,由此推到《庄子》研究上,也使我更加注重要多重视角、多重观点地去看待问题。
《庄子·逍遥游》最初我的理解侧重在“游”,在“放”,在“精神自由”,这里我可以拿尼采的观点来对应。尼采曾经自称为“自由精神者”,他说:“不管我们到哪里,自由与阳光都绕着我们”,而庄子“逍遥游”正是高扬的自由自在的精神活动。尼采和庄子所散发的自由呼声,使我能够从中西传统文化的观念囚笼中走向一个没有偶像崇拜的人文世界中。
我的青年时期,正处于新旧儒家重塑道统意识及其推波助浪于个人崇拜的空气中。这时,尼采的这些话语使我听来眼明心亮:
“生命就是要做一个人,不要跟随我─只是建立你自己!只是成为你自己。”(《愉快的智慧》)“
留心,别让一个石像压倒了你们!你们还没有寻找自己,便找到了我。一切信徒都是如此,因此,一切信仰都不值什么。”
“我教你们丢开我,去寻找你们自己!”(《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卷《赠与的道德》)
庄子的人文世界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汪洋恣肆以适己”,既没有康德式的“绝对命令”,也不见膜拜“教主”的幻影崇拜症。
尼采和庄子都是热爱生命的。
尼采说:“世界如一座花园,展开在我的面前。”(《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三卷《康复者》)他藉查拉图斯特拉唱出如此热情的歌声:
“我的热爱奔腾如洪流─流向日起和日落处;从宁静的群山和痛苦的风暴中,我的灵魂倾注于溪谷。我心中有一个湖,一个隐秘而自足的湖,但是我的爱之急流倾泻而下─注入大海!”(二卷《纯洁的知识》)
“你得用热情的声音歌唱,直到大海都平静下来,倾听你的热望!”(三卷《大热望》)
庄子则说:“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师》)
庄子善生善死的人生态度,忽然使我想起泰戈尔的诗句:“愿生时丽如夏花,死时美如秋叶。”
不过,尼采和庄子属于两种不同的生命形态,尼釆不时地激发出“酒神精神”,庄子则宁静中映射着“日神精神”。
早年我读“庄周梦蝶”最引发我兴趣的,却是这一古代“变形记”中所描绘的“栩然适志” 的生活情景,它立即使我想起卡夫卡《变形记》写主角格里戈有一天醒来忽然变成一只甲壳虫,想爬出卧室赶早班车去上班,但感到自己言语不清,行动迟缓,只能在室内爬行度日。这短篇小说描绘出现代人空间的囚禁感,时间的紧迫感及现实生活的逼迫感,这正反应了现代人的生活心境。
对比之下,“庄周梦蝶”道出人生快意适志,如蝴蝶飘然飞舞,悠然自得,世界宛如一座大花园,无所往而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