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还不起花呗的人做朋友!"

时间:2019-11-13 10:41:3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不要和还不起花呗的人做朋友!"

双十一刚落下帷幕,总交易额达到2684亿,再一次创造了新纪录。全民调侃:自己熬夜参与了一个2000亿的项目。与此同时,冲动消费带来的后果也开始显露苗头:

泸州一男子被媳妇气的想跳楼轻生。因为媳妇去年双十一贷款消费了20多万,今年又贷款网购欠下30多万,买的全是名牌包,香水,奢侈品。

本以为这样的例子不会出现在自己身边,没想到,身边越来越多人冲动消费而不自知,以为花钱买的是开心,其实只是提前透支开心罢了.......

月薪2500元

双十一消费6700元

双十一过后,大家在群里聊双十一的战绩,剁手了多少钱,同学A回答:2500。这把我给震惊了。

你也许会说:2500元还好吧,不算多啊?在深圳,月薪过万一大把,这应该算正常消费,大惊小怪!

先别着急。

我本以为同学A的消费已经算高了,紧接着,同学B抛出一个数字:6700。好像一切都超乎了自己的想象。

然而,这两个同学并不是在深圳工作。

同学A,二线城市,月薪到手3000,双十一买了阿玛尼的手表;

同学B,三线城市,月薪到手2500,小区房租1250,买了苹果11和一瓶欧珑的香水,全是花呗分期。

她们盘算得很清楚,万能公式就是:我喜欢,买了再说。

这些东西是必需品吗?好像也不是,在买阿玛尼的手表之前,同学A手上戴着800块的Casio的手表,同学B的手机刚买不到半年。

毕业不到半年,花呗没有一天不在欠钱,而且还在日益增长。

我直接就问了:你才这么点工资就花这么多钱,和破产有什么区别?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这样的:怕什么,花呗分期啊!一个月下来才还几百块,很快就还清了!

按照这样,花呗真的能还清吗?可以,除非一次性把欠款全部缴清,下狠心把花呗关掉。

可是,能做到吗?这就值得犹豫了。

经济学上有一个词叫:棘轮效应。

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用古人司马光的话解释就是: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一旦形成" 喜欢就买 "的思维之后,人的欲望就像无底洞,永远不会停止,喜欢的东西越来越多,清单上的”草“越来越茂盛,能接受的消费金额度从2000变成5000,变成10000...

时间久后,看到一个3万块的" 雕牌 "包包,也会觉得:也不是很贵嘛,可以买。

可到这个阶段后,工资也会跟着这个额度暴涨吗?不会,最终只会变成" 拆东墙补西墙 "的恐怖局面,永远,永远都会在欠钱。

在“买买买”的鼓励下

失去“精打细算”的能力

有没有发现,在现在的快消费时代下,一切的声音都在催促你“前进”——

“买啊,赶紧的,不买一会儿没了!”

“这可是限量版,有什么好犹豫的!”

“姐妹!!别考虑啦!碰到喜欢的就要拥有啊!!”

“哎呀!不就是700块嘛!现在700块能干什么,都买不到几斤猪肉!他们家的香水不买很快就绝版了!”

不仅身边的朋友都在劝自己买买买,包括各式各样不小心弹出的广告都是:

“最后1小时!”

“仅此一天!”

“XX同款!五折速购!”

页面全是用的最刺激视觉的红色和黄色,在这样从听觉到视觉都在催促的环境下,我们最后一点可以“纠结”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从幼儿园开始,大多数人的父母都会教自己的孩子,不要乱花钱,不是喜欢的东西就能拥有,要在另一件事情上做得好才能奖励。

我们一直做的很好,直到工作有了人生第一桶微薄的收入后,开始在物质的边缘疯狂试探。

想起一个月前,傍晚坐公交车,听到旁边两个小女孩(大概六年级到初一的年纪)在聊天,一个小女孩说她想买一个电子产品,另一个女孩听后,斩钉截铁地说:别买!

“你看啊,我给你算算,假设你一个星期生活费300元,每天花...这样你一个星期大概能省个50块”

接着又说:“但是你家里已经有一个能用的了,这50块钱你还不如存着去买另外喜欢的东西,而且,我们还是学生,这些钱都是父母的,你要买还要经过父母的同意,我们还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要理性消费,懂吧?!”

我听得差点想鼓掌,有理有据,逻辑清晰,掷地有声。另一个小女孩当下直接打消了买电子产品的念头。

现在想想,在精打细算上,很多成年人连小孩都不如。

全网鼓吹“喜欢就要拥有”

可谁来为后果买单

" 蚂蚁花呗 "官方曾经发布的《2017年中国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90后是花呗的主力军,占37.4%,近4成将花呗作为首选支付方式。

花呗支付的好处就在于:手机伸出去时,就有种有人替自己买单还不用问" 多少钱我还你 "的快感。

刀本身是把好刀,用在对的地方就能发挥对的作用,可挥错了方向,不仅伤到自己,还会伤及他人。

前段时间微博上还有热搜:中国35岁以下的年轻人里,有56%的人还没有开始存钱。而开始存钱的44%的人中,平均每月仅存1389元。

喜欢超前消费,跟风消费,热衷" 活在当下 "的理念,没有存款的念头,热爱购买奢侈品,还有一身的小资情调:

沙拉是要吃的,要有牛油果和牛排,鸡胸肉的;

下午茶是要有的,非小蓝、星巴克、喜茶、奈雪不喝;

每周至少看2场电影,聚餐首选海底捞;

时不时还要查最近有没有演唱会,音乐,艺术展;

口红适合用的颜色不会超过3个,但这3个颜色里,每一个大牌的代替色都要拥有;

偶尔看到飞机票打折,再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网上流行什么,自己就买什么,甚至连辨别能力都和网络同步:大家说是,那就是。全部人都说李佳琪的" OMG "有魔力,听了就想买,自己也跟着说有魔力。

人在不理智的情况下,失去自己的辨别能力和自控力后,只会考虑到自我,不会考虑到后果。最终还是要为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后果买单。

很快" 黑五 "" 双十二 "就要来了,不知道上一个说着双十一过后吃土的人,会不会又重新开始疯狂地" 买买买 "?

别跟花呗借" 精致 "

有些东西不是非买不可,不买,生活不会变差,而且很多都是舆论和宣传的鼓吹下造成的心理冲动消费。

人有能力为自己的喜欢买单,是一件充满成就感的事。

但买完就后悔,还款还到疲惫,需要家人替自己填补的时候,这样超出能力范围的冲动反而带来负担,是虚假的快乐。

买自己能承担得起的东西,因为花呗借来的精致,终有一天会破灭。

上一篇: 原创因长得美被导演疯狂追求,拒绝后被娱乐...

下一篇: 一支旅游牙膏卖8分?深陷困境的两面针,这...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