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个瞬间丨崇明600年历史的这个文化遗产,从没落到走向国际
时间:2019-11-09 16:16:4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崇明土布
崇明土布,又称为“老布”,拥有600多年的历史,享有“衣被天下”的美称。崇明人家将纯天然的棉花变成棉花条,再经植物染色等70多道琐碎的工艺才能制成,织一匹布,基本要耗费1个月到7个月的时间。崇明土布质地结实,冬天保暖、夏天吸汗,穿着舒适,是天然的绿色产品。
崇明土布的纺织起始于元末明初(1368年前后),至明朝中叶时已十分兴盛,每年都有数十万匹土布外运。清代光绪年间,崇明土布的生产数量急剧增加,每年运至外地销售的布匹达250万匹之多,成为继松江、江阴之后土布生产第三大县。当时,全县居民13万多户,而织土布的织机达10多万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台。而崇明农家的妇女,为谋生计,小小年纪就开始学纺纱,学织布。
崇明土布织成以后,除一部分留作本地居民衣着之用外,其余全部远销至外地。其中,担当土布收购和销售的是布庄和流动布贩。布庄收购布匹后,通过海运销往各地。流动布贩走村串户收购布匹,然后贩运至外地。据记载,当时沂蒙山区一带的女性,在出嫁时往往以自己的陪嫁物中有崇明土布(当时称之为崇明细布)而骄傲。
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崇明土布的外销市场相继丢失;之后,由于沿海地区特别是上海的现代纺织业迅速发展,以手工生产为主的崇明土布失去了和机器纺织的“洋布”竞争的能力,因此日渐衰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棉布棉纱实行统购,崇明土布的购销完全停止。20世纪70年代,社队办纺织工业兴起,替代了土布的生产,崇明土布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后,逐渐走向没落。
崇明土布传承馆
2017年6月22日,“永娣土布传承馆”在崇明区向化镇举办开馆仪式,馆长为收藏崇明土布近20年的何永娣。土布传承馆陈列、展览着上千件崇明土布收藏品,同时还出售设计师们的实用创意土布衍生品,如茶席、衣饰、鞋包等。
据何永娣讲,崇明土布是会讲故事的。比如,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不少崇明土布上都是有字的,除了白底红字的“双喜”,还有一些“革命事业”“共同奋斗”“青春”“工业”之类的字样。看到这些带字的布,人们仿佛能看到当时热火朝天抓建设的场景。另外,在她收藏的一匹布上,重复排列着“红双喜”“青春”“去北京”“做早工”“王大春”“王美丽”“十月二日”等字样,说的是王美丽在青春年华努力做早工,终于在10月2日这天去了北京,认识了一个叫王大春的人,之后两人结婚。从此,这每一根棉线,都成了两人甜蜜爱情的见证。
近年来,崇明人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如何更好传承和推广崇明土布文化。在2016年,崇明举办的“土布创意设计大赛”,3个多月时间共收到各类参赛作品118件,创意土布制品涵盖了服饰、家装、包袋、饰品等多个种类,让人不禁感慨“土布原来并不土”,更是一件珍藏品。而“永娣土布传承馆”的正式开馆,也为传承保护崇明土布文化、挽救濒临灭绝的传统土布手工艺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更多的市民游客一览崇明土布别样的美丽,让更多的人爱上土布、重视土布、保护土布。
崇明木棉花开手工社
崇明木棉花开手工社成立于2013年12月,是一家专业从事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崇明土布非遗项目,并通过带动残疾人、困难妇女制作崇明土布手工艺品,帮助其增加收入的民非企业。
手工社自成立以来,就从未间断对各类土布制作工艺的保护和探索。目前,手工社负责人宋荣耀设计的崇明土布,既有青花瓷系列的,也有英伦风格的,还有荷塘月色系列的等等,独具崇明特色;手工社已实现自行设计和织染土布,并申请了十多项专利技术;还曾代表上海市妇联参加全国妇联手工艺品展,获得全国妇女儿童最受喜爱产品奖,为崇明土布的传承赋予了新的生机。接下来,手工社将着手准备把崇明土布的前世今生用文字记录下来结集出版,将这份已有600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崇明土布,让崇明土布走向世界舞台。
木棉花开手工社通过传承“崇明土布手工制作工艺”这一非遗项目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开展土布手工艺品制作工艺系列培训,向困难妇女免费传授就业技能,帮助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给那些曾经生活在黑暗中的女性一丝温柔的亮光。凭借多年来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关注,木棉花开手工社先后荣获多项荣誉。
作者:崇明档案
编辑: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