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听声识建筑,拍手能辨声场,建议住宅注重声音设计

时间:2019-11-08 09:15:5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院士听声识建筑,拍手能辨声场,建议住宅注重声音设计

11月3日早上6点,吴硕贤照例在朋友圈更新他的每日一诗:红楼工作已多年,昔日谁曾住此间?四壁无言唯静默,人如流水屋如岩。

72岁的吴硕贤,是中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首位也是唯一一位中科院院士,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所长。

在建筑环境声学里,他坚守40余年,身上有多个“第一”:中国建筑界与声学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中国城市交通噪声预报、仿真及防噪规划领域第一人;第一个阐明声学虚边界原理,解决了一个国际难题;提出一个新学科——光景学,用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研究人居光环境。

其团队承担过包括人民大会堂、广州大剧院、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东粤剧院等近百项工程的声学研究与设计任务,填补了建筑声学领域多个空白。

每次走进一个场所,吴硕贤的第一反应,不是“看”,而是“听”。拍拍手、喊两声,基本就能判断建筑声场所处位置,就像老练的医生看肺部X光片一样。

闲暇爱写诗的吴硕贤,在与南都记者对话时,希望有更多人认识到听觉关怀的重要性,更多人加入建筑环境声学的研究队伍。

吴硕贤院士接受南都记者采访。

/对话/

谈建筑声学应用

南都:现在建筑声学的研究氛围,相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所好转吗?

吴硕贤:从全国来看,从事建筑声学在内的建筑技术科学的研究队伍、单位、实验室,相比发达国家极为短缺,差距明显。我们对建筑与环境声学一直不够重视,与之相关的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数量少,后继乏人。

我国目前人居声环境问题多,乏善可陈,亟待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使之能快速发展。

南都:目前,建筑声学设计的应用拓展情况如何?都用到哪些类型建筑里?

吴硕贤:现在歌剧院、音乐厅等专门的听音场所,声学设计已经比较普遍,这算是一个进步。

其实还有很多建筑都需要声学设计,包括体育馆、宾馆、住宅、阶梯教室、讲堂、会议厅……但目前都还不太重视,过于注重外观,对“听”的功能重视不够。

写诗与做研究

南都:是什么让你能在相对冷门的专业坚持这么久?

吴硕贤:首先是一个社会责任心,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去发现这个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其次当你钻进去后,就会发现乐趣所在。

开始没摸到门道,可能兴趣不浓,钻进去后,体会越多收获也越多。就像写书法,一开始毛笔掌握不好,写的字难看得很,兴趣就不太大。但坚持一段后,越写越漂亮,就会其乐无穷。任何工作都是这样一个过程。

南都:写诗做研究,两者之间有联系吗?

吴硕贤:两相比较,写诗也是训练思维的过程。诗词的字数很少,比方说五绝20个字,七绝28个字,要在这么短的篇幅里,把一个事讲清,一定要抓住它的特征与本质。这是凝练与训练。写诗也要别出心裁,从新的角度切入,这和研究创新是相似的。

谈做学问与做人

南都:从事这么多年的科学研究,在科研上有哪些体会?

吴硕贤:要有志向,这是最要紧的,不要常立志,而是要立长志。其次你要在某一个方向坚持,做深入研究,不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做学问就要在某个领域长期坚持下来,不断反馈,精益求精。

我做科研比较坚持和重视从现实中寻找研究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做跟踪性的研究。

南都:对年轻人有无一些建议?

吴硕贤:现在学术界相对比较浮躁,我们也面对很多诱惑,有些人的科研动机我觉得有点问题。比方,有人可能为了一些“帽子”,有人为了申请经费基金,还有的为了获奖。我觉得这是本末倒置。

我对这些东西不是很在乎,我看问题常是从历史的尺度着眼。真正能够在历史上留下的东西,这个更重要。

出品: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统筹:南都人物新闻工作室 采写:南都记者 贺蓓 摄影:南都记者 陈辉 视频:南都记者 李琳 动画:叶秋艳 曾俊豪

编辑:靳格

上一篇: 人脸识别第一人脸识别第一案:用法律拦住“...

下一篇: 麦肯锡:中国银行业应向价值银行转型走高质...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