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哈、哥、斯、伯,教你斩获顶级录取
时间:2019-11-15 22:02:2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F同学
申请地域:美国(北美)
申请专业:Operations Research
申请学位:Ph.D.
先说下申请的结果吧:
一共申请并拿到了3个Operations Research的Ph.D.项目+1个MS项目
Stanford,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 Ph.D. offer (fellowship)
Berkeley, Industrial Engineering & Operations Research, Ph.D. ad (funding信息release之前拿到Stanford就withdraw了)
Columbia, Industrial Engineering & Operations Research, Ph.D. offer (TA ships)
Harvard, Computational Science & Engineering, MS ad.
MIT ORC之前听说不招大陆工科,Princeton的ORFE也不爱无paper的工科本科生,所以这两家都没有去尝试。因为 Stanford是Ph.D.被reject也可以转到MS申请流程,对比往年的申请成功案例,觉得拿MS ad的把握还比较大,所以就没再申别的学校。
申请背景本科:清华
Major: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PA:92.5,Ranking:3/~150
GRE:168+170+4.0
TOEFL:109(S24)
下面就以申请材料为维度介绍下申请的全过程吧:
1.GPA、GRE、TOEFL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三维成绩对理工科Ph.D. 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先设想一下admission decision的产生过程。通常情况下,由小秘按照三项指标筛出2~3倍预录取人数的申请人,比如准备发30个ad就筛出60~90个;分发给系里几个faculty审材料,faculty们轮职,多是刚来的小AP干,有些学校应对中国申请者过多的问题,设置配额,中国申请人内部竞争。
所以也就由 Chinese faculty来看Chinese applicants的材料。比如,当年申请的Columbia IEOR Ph.D. 项目是由David Yao负责审中国申请者材料,Stanford MS&E MS项目是由Yingyu Ye负责审中国申请者材料。因此,GPA、GRE、TOEFL的作用首先体现在过小秘那关。比如,Cornell工科要求口语22,不到线的即使faculty想录,也要去和Graduate School打报告。再比如GRE的AW,线可能是3.5或者3,或者根本没有线。
进入faculty审核之后, 此时大家的GPA都已经是伯仲之间了,GRE和TOEFL都没有硬伤。faculty先看推荐信(后面细说),再看CV和PS相关的科研和学习经历、目的是看学生背景是否和Program匹配(后面细说),可能会看成绩单的课程设置。【如果是申请MS的话,那GPA就相对重要很多了,你需要和你一同申请这个项目内同专业的同学一起竞争,进入这个环节,大家G\T相当,假设都没牛推,那就是看ranking了】
申请Ph.D.,Ranking和 CV\PS里面写的research interest(合不合faculty的口味)会被综合考虑。越是top的项目越是GPA控。比如,Stanford的MS&E,只要专排第1第2;他们的逻辑很简单:我要招最强的学生,你如果不是第1第 2,就不是最强的学生。此外,博士申请的TOEFL的口语需要额外重视,有些学校对国际学生的口语有不好的印象,funding如果是RA\TA类的更会卡口语。
2 推荐信
之所以把推荐信放在第二个来说,是因为好多学生都忽略了推荐信的重要性。这么说吧,除了三维成绩其他的申请材料都是从两个方面来向招生官展示你自己的,一个是你眼中的自己(cv,ps),另外一个就是别人眼中的你,那么这个别人眼中的你是怎么样的,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推荐信了,因此来自业内大牛的牛推就是申请直通车,即使GPA、GRE、TOEFL有硬伤,小秘也会把你的材料单独拎出来,faculty们更会特别关注。带着小牛推或者一般推荐信进入faculty审核环节,推荐信也是最前被review的材料。
但是中国申请人的推荐信一看就是学生自己写的,因为学生永远无法站在faculty的视角评价自己。学生一般会借助推荐人表达的“勤奋,聪明”之类的品质,但是reviewer希望看到关于学生学术潜力的描述,比如“学生自己能找出科研方向”,“对新问题充满欲望”等等。再加上语言的问题和文化的差异,学生自己代笔的推荐信都无法打动reviewer。所以最好是有来自美国faculty 的推荐信,本土海龟faculty的推荐信也不错。
下面列举下4封推荐信的来源:
第一封推荐信是在Stanford-China访问学生项目的导师KC Huang(Bioengineering方向)给写的,声情并茂,绘声绘色,而且很注意博得reviewer的同理心…… 特别是写了这么一段(大意):“我作为AP,每年这个时候也要看一大堆材料,国际学生的申请材料鱼龙混杂,让人心烦不想看,但是我还是强烈地建议你用心看看xxx的申请材料,因为她在不同文化背景的考量下都是最为优秀的。”
第二封推荐信是系内某海龟老师,第三封推荐信是系内任课老师,第四封推荐信是系内代过SRT的老师:这几篇都是先自己起草稿,然后请了另外一位美国的faculty修正语言和文化差异,并且把文化视角和口气改为美国faculty的。有很多或大或小的变动,细微处如表达“我教一门课”,会把teach这个单词改成instruct;也有较大的改动,比如加入一大段推荐人对学生research achievement和field的介绍,以及学生工作在自己的工作框架下的位置描述等等。学生无法想象faculty的世界,靠自己肯定写不出合格的推荐信。
3 科研和paper
先交代下科研背景:在申请前没有正式的paper, 有两篇生物相关的。在 ISMB2012上有个poster,对应大二的Bioinfo方面的基因表达量和药物功能的工作。大三在Stanford暑期访问有篇二作的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主要内容是FtsA蛋白质在细菌细胞分裂过程中的结构和功能关系。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小tips跟大家分享,有时候你的科研经历可能和你要申请的方向不match,但是写在CV上同样是有作用的,(去了Stanford之后,学生后来和 MS&E的某Assoc聊)Assoc表示虽然不相关,但是做为每段科研经历的achievement,还是会让reviewer确信applicant的科研潜力,有总比没有好。
4.CV
CV的模板什么都不详细展开了,这里主要说下CV的基本原则吧(之后我们也会有CV相关的干货包送出的):
不相关的经历不要大书特书
尽量不要出现reviewer不熟悉的专业名词和领域内容,不相关的经历不要大书特书。比如,申请Operations Research,之前做的Bioinfo和Bioengineering就必须概括地写。
如果写FtsA蛋白质这段科研经历中大篇幅的提到细菌细胞分化中的多聚态,reviewer看完CV会留下她申错专业的印象。同时,要暗示reviewers不相关经历和申请方向的相关性,比如做Bioinfo用 Machine Learning处理Big Data。reviewer看完会觉得这个学生是用我熟悉的一类方法处理生物问题,他的关注点在“我熟悉的方法”而不是“生物问题”。
Trivial的project不要写细
Trivial的project不要写细,或者干脆别写;见过很多同学喜欢写电设、C语言大赛什么的,在reviewer看来,这些trivial的东西你都写出来,可见实在没啥好写的。所以原则就是,如果拿奖了,就翻译下奖项名称,标出奖励取得的难度(university-wide,among >100 anticipants之类的)
每段科研经历一定要有network描述
每段科研经历一定要有network描述,如果没有就不要写。所谓 network,是你和哪些faculty一起合作过,最好有北美的faculty,以及funding source,显出你的学术很professional,不写network自己瞎捣鼓就是民科。
每段科研经历尽量给出achievement
Achievement是指project相关grant, award, publication。一般本科生很少publication,单列publication就1篇太难看,不如以project achievement放在一起。每段科研经历都有achievement对于reviewer是一个很强的心理暗示,会让reviewer相信申请人的学术潜力。
5.PS
同样就不列举经典段落什么的了(之后同样可能会有干货包呦),还是从原则问题入手吧:
匹配度
对于Ph.D.的申请, PS的核心在于描述research interest,以及和自己的匹配程度,可以对CV需要highlight的部分强调一下以配合research interest,但是一定不要把PS写成扩写版的CV。尽量不要出现reviewer不熟悉的专业名词,尽量写他熟悉的专业名词,要给 reviewer,申请人是我们圈内人的心理暗示。原理同CV基本原则1。
不要过分吹捧自己,而是要称赞对方
想表达我“很牛”,不如表达“我知道你很牛”。有点儿绕,解释一下。
写法a:我在我们系排第1,现在觉得XXX非常有意思,想跟着你们做,你们收了我吧。写法b:你们在XXX工作很出色,所以我特别想加入你们一起做一些出色的工作。为此,我做了很多准备,我在我们系排第1(潜台词:你看我够不够出色加入你们)。
写法b的好处在于,reviewer被吹捧了自己还不知道,只会觉得applicant懂行,对我做的感兴趣。他对applicant“很牛”的认可不来自于干巴巴的排第1,而是来自于applicant对学术领域的理解,排第1只是加分项,又显得applicant看重research不看重GPA。
不要否定自己,不要试图欲扬先抑,不要留下负面印象
“我开始做XXX不太顺利,后来我各种熬夜拼命,取得了YYY成果。”这种段落完全是负分。在 reviewer看来,你小本做的XXX一点儿都不难,你咋还需要去熬夜拼命?你取得的YYY成果也没啥。但是如果你简单地说,“我做XXX,取得了 YYY成果。”reviewer看来就是,还是懂一点儿XXX的,也有成果,就是正面印象。
每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其中的关键词要加粗
reviewer看材料是非常快的,要照顾对方的阅读感受。如果前几段逻辑不清楚,很可能看到一半就直接被放一边了。
倒数第2段的写法
所谓倒数第2段,特指PS里面写对方项目如何吸引我的那段。通常提交各校的PS多数段落相同,倒数第2段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偏好变换下。比较高效的做法是:从对方负责招生宣传的网页上扒内容,他show出来的内容,一定是他自认为优势的地方,你如果写在PS里面,他会认为你仔细研究过他们的项目。
倒数第1段的写法
所谓倒数第1段,特指PS最后1段表忠心的段落。一般就两句话:“你如果录了我,我一定好好干”。但是如果你们学校之前有学长学姐申到了这个项目,你就可以引述之前大牛学长学姐事迹沾沾光。比如,对斯坦福的MS&E,是这样写的:“我的理想是成为世界级的运筹学者。我们清华自动化系的Karen Zheng师姐2011年从你们系博士毕业,是当年的Job Star,在MIT Sloan拿到教职。因此,我坚信你们的Ph.D.项目也能帮我实现职业理想。”
整篇PS由申请方留学等诸多大牛的多轮建议、修改和润色后终于完成。
6.套磁
这个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对Ph.D. 申请者来说很重要,这里跟大家介绍几个技巧吧:
准备工作要做好,时间充足的情况下不要海套
要有针对性,选中的套磁对象要仔细研究和跟进。海套只能泛泛而谈,缩小范围才能集中精力。
话语要彷佛出自对方的环境。比如,感恩节期间问候对方家人,看到对方个人网页上写了正在某地visit,就顺带问候对方旅途愉快。总之,给对方的感觉是,你不是来自一个和他不同的环境,而是相同的地方。
7.信息调研整合
前面已经根据申请材料每个section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那这里就跟大家着重说下开篇提到的,Ph.D.申请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信息搜集整合的能力。除去材料中的学术水平,申请的另一大关键就是信息量。包括:哪个学校喜欢招中国人,如果招中国人喜欢招哪个学校的,哪个老师在招生中有话语权,某faculty最新的研究兴趣是什么等等。
以这个学生为例,她的PS中打算以healthcare作为研究方向。但如果你仔细看一下目标教授的主页,会发现没几个faculty列了health care作为研究兴趣, 这是因为许多faculty的个人主页是过时的或者很少更新的。当时学生在Columbia campus visit的时候发现至少有5个faculty想做或刚刚开始涉猎healthcare,包括David Yao。因此,PS中提到的healthcare正好是David Yao正在尝试的问题,最终得以打动他获得offer。
再比如Stanford MS&E官网写了8个小方向,申请人可以选择3个方向被review材料,而事实上8个方向中只有4个还在招人,其他都因为faculty的人事变动名存实亡。
另外官网上同一个教授经常被列在多个小方向下面,一开始很难判断该套谁。于是我们排查了了所有faculty的名单,根据他们Ph.D.毕业的时间推算他们的年龄, 列出他们的专业背景(比如,本科Control、硕士Optimization、博士Financial Econ之类),再根据thegradcafe上面往年信息,找出4个招生方向和8个小方向的对应关系。最后,筛掉年龄70岁以上的(他们打算退休了,不会参与招生)、和申请专业背景不相关的,从剩下的教授里面选人套磁。
由于学生想要做Strategy and Policy方向,这个方向原本是两个做Nuclear Energy的,一个退休了,只剩一个做Healthcare的P。但是,她因为奥巴马的医改funding充足,所以全权负责Strategy and Policy的招生,所以给他发邮件就直接套中了。
8 总结:
整个申请过程还是很复杂的,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首先要制订申请策略,选择合适的research interest,最后经过多方面的考量(包括打听很多内部信息),最后决定申healthcare:
然后是所有Ph.D.申请者都要经历的背景提升:找北美高年级Ph.D.(专业监管)给学生讲解分析一些目标专业和教授的paper,融入到其的文书材料和套磁信中
推荐信、PS、CV等各类文书的多轮修改至最终定稿
通过关系网搜集一些关键申请信息(例如MS&E的方向划分和决策过程、Columbia的招生负责人是谁)
安排准学术环境下的模拟面试
申请之后跟学校的交流(例如拿A校offer去砸B校的offer)
最后要感谢申请方的Mia老师以及申请方其余所有给过我莫大帮助的老师们,你们专业的指导是我申请成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