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糖尿病儿童:有的家碎了,有的家更和睦

时间:2019-11-14 15:03:0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关注糖尿病儿童:有的家碎了,有的家更和睦

魏萌(化名)被奶奶带到医院的时候,已经处于昏迷状态。被抢救过来的魏萌醒来时,正听见医生在和奶奶说话:她的血糖太高了,以前不是控制的很好吗?这次怎么突然就糖尿病酮性酸中毒了?

刚清醒过来的姚萌终于反应过来,这里是徐州市儿童医院的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她从4岁确诊为1 型糖尿病后就常常跟着爸妈过来,三年来,和这里的医生们已经很熟悉了。

薛颖主任看到她醒来很高兴,她摸摸魏萌的头问,感觉好点了吗?

魏萌看着她,抓住她的手,没有一点哽咽的声音,眼泪却扑簌簌往下掉:薛医生,他们说,要扔了我,但我会好好听话,我一定听话,你能叫我的爸爸和妈妈回来吗?

已经知道原委的薛颖叹了口气没说话,魏萌奶奶在旁边听着却已经老泪纵横。

徐州市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已经成立了20年,儿童糖尿病专病门诊也开设了有9年。9年来,薛颖主任接诊的糖尿病儿童从原来的一年一两个,到现在一个月至少都能遇见两三个新病人。

和成人的糖尿病不同,儿童糖尿病多为1 型糖尿病,起病急,病因不明确,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的症状不是非常明显。

这是一种慢性疾病,一旦患上,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维持体内血糖水平。

“儿童糖尿病,其实和高血压一样,需要长期管理,但因为儿童的特殊性,这个病最需要的,是父母,是家庭的教育管理。”薛颖主任表示,只要孩子的家长自控能力好,可以严格遵医嘱管理孩子的病情,这个孩子就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吃饭、玩乐、上学、工作、社交、结婚、生子,寿命也不会受到影响。

“可是遗憾的是,有四成左右的家庭会因为孩子得糖尿病而最终分崩离析。”

任何一个孩子因死亡、离婚、被抛弃而失去父母,永远是个悲剧——里根

2016年,魏萌四岁,刚上幼儿园小班。长相甜美,活泼开朗。临近年底,肉嘟嘟的魏萌突然肉眼可见的消瘦下去,爸妈还以为她开始长个子,觉得是个好现象。可渐渐就发现不对了,小魏萌饭量大增,频繁喝水和小便,平日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也失去了神采。

放心不下的爸妈带着她去了医院,一系列的检查之后,魏萌被确诊为1 型糖尿病。这意味着从此以后,小魏萌永远都离不开这个叫做“胰岛素”的“朋友”。

魏萌爸妈在听到这个结果后从一开始的惊慌失措、抱着小魏萌痛哭流涕到后来变成了一地烟头、长久沉默。薛颖嘱咐他们要按时带孩子来复诊,定时给孩子监测血糖,糖尿病专科护士在旁边细致全面的指导他们怎么照顾糖尿病儿童,给予他们信心和希望。

开始的两年,爸妈对魏萌特别上心,硬起心肠给她按时检测血糖,严格规定饮食的种类,幼儿园每天接送两次,隔一段时间就带去找薛颖主任给她调整胰岛素剂量。在经过最初的抗拒和哭闹后,魏萌很快接受了这种“新生活方式”,她的快乐依然在,和别的小朋友相处也没什么异样,像每一个学龄期的孩子一样,天真、单纯、有活力。

可是她的爸妈渐渐倦怠了。虽然有老人帮忙,但两人在一天繁忙的工作后,还要保持高度的自控力去管理孩子的病情,太难了。他们开始有了矛盾,因为一点小事争吵不断。长大一点的魏萌开始了解自己得了一种治不好的病,她看着常常吵架的父母,学会了默默流泪。

终于有一天,她看见奶奶红着眼睛,狠狠的打了爸爸耳光。从那以后,她的家里,只剩下了奶奶一个人。

上了年纪的奶奶没有办法像爸妈那样严格管理魏萌的身体,7岁的魏萌也还没有那么好的自控力,曾经被医生夸奖血糖值保持的很好的她,在家庭的“碾压”下,糖尿病酮性酸中毒。

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林肯

患1 型糖尿病八年来,冯亮(化名)看到最多的,除了父母的争吵,就是妈妈的眼泪。被确诊为糖尿病时,十岁的他在徐州市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病房里住了半个月。因为体质原因,他特别怕疼。第一次扎针采血时,他哭了半个多钟头,还没等他平静下来,第二波扎针又来了。妈妈就跟着哭起来。那是无比混乱的一天,他的家被绝望所充斥,唯有看不到前路的哭泣。

“那时薛颖主任对我妈妈说,哭有什么用呢?如果哭有用,我陪你一起哭。把心疼放一放,得了病治疗就行了,这只是慢病,不是绝症。”2018年6月,18岁的冯亮高中毕业,考入了一所211大学。在毕业典礼上,他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上台讲话,“后来我就再也没见到妈妈哭过,那时我对自己说,为了妈妈,要更好的管理自己的身体。和那些关心我身体健康的医生护士一起努力,努力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让妈妈再也不用为我担心。”

那些绝望的情绪冯亮至今都记得——

吵架时爸爸对妈妈说,你怎么照顾孩子的,居然让他得了这种病!

听见爸爸对朋友说,这是个无底洞,费钱费力费心。

却再也没有了害怕,因为他更记得每一个被妈妈盯着监测血糖的场景,记得他的每一顿饭都是妈妈配出来的健康饮食,记得书架上妈妈写的厚厚的糖尿病日记……

这八年,妈妈一直死死的抓住他的手,带他来回医院、家和学校,安抚他忧郁叛逆的青春期,不断地告诉他生活的阳光和美好,鼓励他做自己想做的事。

他认识薛颖主任科室的每一个医护人员,习惯了他们时不时的家访,参加了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组织的各种各样的糖尿病活动,懂得了很多糖尿病相关知识,结识了很多很多患有 1 型糖尿病的同龄人……

“林肯说,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冯亮说到这忽的掉下了眼泪,“可在我心中,我的妈妈比天使还要美丽,因为没有她,就没有我,更没有现在的我。她用尽全身力气要让我长久的活着,以一人之力给了我一个健康的家庭。我要永远成为她的骄傲。”

 他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因为他的家庭和睦。——歌德 

在对待孩子患了糖尿病的事上,有的家因此碎了,有的家也因此更加和睦。

施安安(化名)今年10岁,却是薛颖主任手里“资历深厚”的一个病号,因为她三个月时就被查出来了患有1 型糖尿病。她的父母生她时都已经35岁,对这个孩子的出生视若珍宝,却没想到随之而来的还有要跟随孩子一辈子的糖尿病。

“刚告诉他们孩子得病的时候,我听到他们在走廊上争吵,当时很担心,因为有很多家长在我面前表现的会很配合治疗,但没多久就坚持不下去了。”薛颖主任说,1 型糖尿病的长期科学管理、复诊是一件会让父母“崩溃”事,因为要小孩子的血糖保持正常,按时吃饭,更多的是需要父母来管理和把控,考验着父母的自控力、自律性、耐心和恒心,还有对医生的依从性。

但是安安的血糖一直都很好,每次复诊,薛颖主任看到检查结果都很高兴。“而让我更高兴的是,每次安安都是父母陪着一起来的。”薛颖主任叹息,“这样的父母真的不多见。”

安安的家境并不是多富裕。父母就是公司的普通员工,在徐州这个地方,也就是属于一般家庭。而安安的糖尿病监测工作,每天要进行至少3次,针头、测纸、胰岛素等等,一个月加起来也是一笔支出。为了更好的照顾刚出生的安安,还在休产假的妈妈开始每天抽时间码文写小说,爸爸下班后再去开出租,只为了多赚一些钱。加上老人的帮忙,熬过了开始最难熬的两年。

安安两岁的时候,妈妈辞职专心在家带安安、写小说,爸爸因为努力工作,收入也增加了。夫妻俩加入了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建立的糖尿病病友微信群,在里面学习糖尿病管理知识、饮食知识,和其他家庭互相鼓劲,互相沟通交流,分享孩子成长的点滴进步。在他们的共同看护下,安安的血糖一直保持的很好,她安然度过了婴幼儿期、学龄期成为了活泼开朗的小小少女。

“养成了健康饮食的习惯,每天无非就是监控她的血糖,再大一点给她买个动态血糖检测仪,就更省心了。这么一想,就觉得每天都很有希望。”安安妈妈对薛颖主任说。

梦想在飞翔 护人生起航

作为儿童专科医院,徐州市儿童医院一直以儿童健康为己任,更细更全面的为孩子提供给更好的医疗服务。而作为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的主任,薛颖也一直在从各个方面关注孩子的慢病管理。在综合医院还没有对儿童糖尿病进行针对性诊疗的时候,薛颖主任组建了每周四的糖尿病专病门诊,孩子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在以后的复诊中都可以免挂号费。

科室医护人员上下一心,紧密跟踪糖尿病儿童,每年定期组织以梦想在飞翔为主题的夏令营和冬令营,组织家庭活动互相取经,无偿授课,传授知识,传递希望。同时由护士长带领定期家访,开设科室平台建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化手段,把糖尿病儿童的家庭团结起来。

“两个微信群,4个糖尿病专科护士,每遇到新病号,就是一对一的指导。”从身体健康到心理健康,从孩子到家庭,薛颖带着科室人员走出了一条龙的医疗服务。她说,家庭的状态在糖尿病儿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父母管理的好,糖尿病儿童就和正常孩子一样,同样可以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防控糖尿病,保护你的家庭”。薛颖主任希望,通过医务人员的努力,让更多的家庭不要去恐惧这个病,不要为了这个慢病,放弃孩子,放弃家庭。“它真的没那么可怕。”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 百奥泰科创板上会在即重磅产品或面临激烈竞...

下一篇: 原创限时狂降200元!50W闪充+640...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