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肩,清朝人的时尚!

时间:2019-11-14 14:26:2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坎肩,清朝人的时尚!

坎肩,指不带袖子的上衣,相传是由南方汉族的“半臂”(实是无袖)演变而来。

清光绪 月白色竹子纹织金缎小坎肩

清朝入关以后,坎肩颇受欢迎,由于它小巧又轻松,多变又不费料,受到男女老少、满汉旗民、文武贵贱的一致喜爱。宫廷的画像里,皇帝穿过;晚清的画报里,市民穿过;文人的笔下,仕女们穿过;乃至戏曲舞台上,诸多角色依然穿着坎肩。

穿着坎肩的光绪帝

97版的《还珠格格》曾经风靡一时,剧中小燕子穿过不少短而娇俏、青春活泼的坎肩,用以塑造其鬼灵精怪的人物形象。

清代满族的坎肩,常见样式有对襟、琵琶襟、大襟、一字襟和人字襟等。起初一字襟坎肩穿在袍子的里面,到了清代中晚期,它一般都被穿在了袍子的外面。

对襟与琵琶襟式样的坎肩

当时流行一种“琵琶襟”坎肩,这是清代出现的新款式坎肩。它的大襟边不到腋下,而是从第二个纽扣的地方直通向下,但不到底,从第四个纽扣又回到中心线,以对襟形式直通到坎肩底部,左前襟缺一块的地方与里襟扣合。这种款式不分男女,都可以穿。

“十三太保”式样坎肩(石青色团牡丹暗八仙纹织金缎小坎肩)

另有一种多纽扣的马甲,其前襟横作一字形者叫做“一字襟”坎肩,也叫做“军机坎”,满族又称之为“巴图鲁坎肩”(巴图鲁是满语勇士的意思)。这种马甲四周镶边,于正胸横行一襟,上钉纽扣七粒,左右两腋各钉纽扣三粒,合为十三粒,俗称“十三太保”。据说这种坎肩是由南方的“一字马甲”演化而来,其功能、制式与“一字襟”坎肩极为相似。

清光绪 浅湖色竹石纹缂丝一字襟坎肩

“一字襟”坎肩最先流行于八旗子弟中,有时朝廷各部司员、要官在谒见上司的时候,往往套在长袍外面,以后一般官员也都穿着,慢慢演变为一种半礼服。按例本用皮制,衬于袍套之内,如果乘马行走觉得热时,就探手于内解掉上排纽扣,再解两旁纽扣拉引而脱之,可免挽脱外衣之累,后来就直接穿在外面,但仍保持着一字襟和多纽扣的样式,成为一种装饰。

还有一种由“巴图鲁坎肩”而演变过来的褂子,这也是满族在服饰上的一种创新。就是在坎肩的两个跨栏处,用与坎肩不同的面料,再接出两个袖子,当时称做“鹰膀”。据说当时的八旗子弟招摇过市,骑马抖威风,就常穿这种“鹰膀”褂子。因而在曹雪芹笔下,贾宝玉这个八旗子弟也曾有过“穿一件茄紫色,哆罗呢狐狸皮袄,罩一件海龙小鹰膀褂子……”的时候,以此标榜当时的潮流。

清同治 酱色江绸钉绫梨花蝶镶领边女夹坎肩

当时还有一些一般常见款式的坎肩,如带大襟的(捻襟)、对襟直翘的、对襟圆翘的、人字襟的、圆领的、鸡心领的、长身的、短身的等等诸多式样。

清光绪 品月缎彩绣百蝶团寿字女大夹坎肩

清同治 石青色缎绣牡丹蝶女夹坎肩

清同治 石青色纱绣水仙团寿纹袷坎肩

清光绪 绛色缂金瓜蝶纹袷坎肩

清晚期 品月色缂丝海棠袷大坎肩

时装中的“十三太保”式样坎肩

如今说起坎肩,似乎有点陌生,然而时尚是一个轮回,虽然坎肩现在不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服饰中,但不排除它被眼光独到的设计师看中,将其重新带回时尚的舞台。

子曰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 亲子音乐剧《凤凰阿佳》,带你体验一场折射...

下一篇: 如此发达的美国,如此文艺的美国!当世界级...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