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的汉语之光·中国当代诗人研究集》出版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时间:2019-11-11 12:02:3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11月9日上午,《隐匿的汉语之光·中国当代诗人研究集》丛书出版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举行。丛书主编张桃洲、王东东,诗人、批评家敬文东、朱朱、西渡、周瓒、冷霜、吴情水、江汀、苏丰雷、李琬、子禾等出席。
该丛书由华文出版社出版,第一辑一共六种。目前已出版三本,分别是:
《寻找话语的森林:朱朱研究集》
(张桃洲编选)
《诗歌中的声音:西渡研究集》
(王东东编选)
《我们不能活反了:王小妮研究集》
(张光昕编选)
第一辑余下三种《化欧化古的当代汉语诗艺:张枣研究集》《暮晚的向道:多多研究集》《记忆诗学:钟鸣研究集》也将于近期出版。
据丛书主编张桃洲介绍,丛书第二辑目前已在编选过程中,包括昌耀、骆一禾、戈麦、宋琳、臧棣、池凌云等六位诗人的研究集。以后还将继续编选其他重要当代诗人的研究集。
丛书主编张桃洲
张桃洲首先介绍了这套丛书的基本情况。在他看来,新时期以来当代诗歌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众多风格独特、诗艺出色的重要诗人,与之相随而行的当代诗歌批评也有可观创获。但是,当代诗歌批评的成果往往散见于期刊、图书或民间出版物中,很难进入普通读者视野,也给研究者收集相关文献带来困难。
编选这套丛书,一方面是向那些沉潜、卓异的诗人致敬,把他们用其出色诗艺发明的“隐匿的汉语之光”引渡给读者,另一方面也是对当代诗歌批评的一次集中审视,借此检验批评自身的成色。
丛书主编王东东
王东东谈到,本丛书的出版应和了当代文学研究历史化、史料化潮流,必将参与到当代文学史的建构中。
编者张光昕
张光昕则分享了他编选《王小妮研究集》的过程,认为本书是王小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与会嘉宾留影:(左起)朱朱、张桃洲、冷霜、江汀、张光昕
诗人朱朱、西渡作为“被研究对象”,对本套丛书的出版分享了自己的意见。朱朱表示,批评家的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的确可能会让作者感觉到自己的创作被固化,但更有可能帮助作者意识到创作过程中未能清晰觉察的潜意识,对创作带来某种启发。
诗评家敬文东、诗人兼出版人吴情水、诗人周瓒、冷霜、江汀、苏丰雷、李琬、子禾等人,也纷纷就本套丛书的出版意义与编选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
与会人员在清华大学胜因院21号楼前合影
从新诗百年历程来看,中国当代诗歌(特别是最近四十年的诗歌)已经显示了与五四到1949年前后的现代诗歌有别的主题意向、形式特征乃至写作意识。当代诗歌立足于当代的历史语境,呈现出某些可称之为“当代性”的质素。
《隐匿的汉语之光·中国当代诗人研究集》丛书的出版试图辨析这种“当代性”,其收录的研究论文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当代诗歌面临的诸种理论话题,并期望在诗歌批评与诗歌创作之间建造沟通的桥梁,促进批评与创作的良性互动。
《隐匿的汉语之光:中国当代诗人研究集》
编选说明
本丛书无意于面面俱到,而仅关注那些我们认为重要的、有特色的中国当代诗人及其得到讨论的状况,旨在为进一步的探讨存留一份资料,或提供一条进入相关领域的线索。其间显然经过了审慎的拣选——既包括讨论对象(诗人)的选定,也包括研究篇目的选录,甚至还包括编选者的延请。
在这个喧嚣的年代,诗界从来不乏炙手可热、炫人眼目的弄潮儿,但我们的目光在其上不会停驻太久。我们更看重那些沉潜的、通过艰卓的探索为汉语写作——进而言之即是汉语本身——作出贡献的诗歌写作者,愿意以某种方式向他们致以敬意。他们不事声张、摒弃夸饰的招摇,对诗歌保持着单纯的热爱以及足够的耐性和虔敬之心。他们的取向各异、风格悬殊,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写作彰显了一种布朗肖所说的写作的沉默与“无名”性质,能够经受哗声的销蚀和流俗的磨损。这也是本丛书名为“隐匿的汉语之光”的由来。
在我们看来,诗歌不应趋附于任何“庞然大物”的裹胁,诗人也不应该随波逐流,成为文化时尚的合谋者、媒体舆论的传声筒,而是应该对这些保持必要的警惕和反思,同时对其身处的时代采取一种质询的姿态。后一点尤为重要,诗人以锐利的敏思锲入历史与人性的深层议题,同他对语言的发明、诗艺的锻造一样,需要付出巨大的心智。本丛书对诗人的甄选即出于如许期待。
从新诗百年历程来看,中国当代诗歌(特别是最近四十年的诗歌)已经显示了与现代时期诗歌有别的主题意向、形式特征乃至写作意识。简而言之就是,不同于后者对“现代性”的探寻和展现,当代诗歌立足于当代的历史语境,呈现出某些可称之为“当代性”的质素。这种“当代性”有其自身的问题阈和书写逻辑,也许较之现代诗歌更为复杂,但也背负着“当代性”特有的焦虑与压力。从诗学方面来说,当代诗歌发展了现代诗歌的部分路向,却在开辟当代诸多命题、凸显其“当代性”的过程中,抽空了问题得以生发、延展的路径,过于强化某些单一的层面,从而窄化了自身的可能性的向度,因此难掩其局限与危机。本丛书收录的研究论文,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当代诗歌面临的这些理论话题。
本丛书以“研究集”取代一般谈及当代诗歌时习见的“批评集”,除了想要回避已经被污名化的“批评”这样的字眼外——其实毋需赘言,批评本身是不应受到排斥的,真正的批评无不包含深刻的洞见和强大的辐射力——还想着意强调论析当代诗人的文字中所应具有的历史眼光、探究成分和学术本色,并对严肃的讨论表示必要的尊崇。
2017年1月动笔
6月拟定
张桃洲、王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