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里的烟台|(二十四)李一氓烟台往事

时间:2019-11-11 09:55:3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文献里的烟台 | (二十四)李一氓烟台往事

李一氓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903—1990),同时也是古籍字画收藏大家,他是中国古籍整理的推动者、文物保护的先行者。1947年间,李一氓曾奉命转移到烟台工作,在烟台留下了众多人文韵事。

转移烟台调查经济状况

1946年8月,淮阴保卫战失败后,李一氓领导的苏皖边区政府转移至山东。到华东局报到以后,华东局临时派李一氓以华东局特派员的身份去烟台(当时解放区唯一的大城市)调查烟台的经济情况,为将来接管大城市积累经验。

1947年5月,李一氓带领公安武装等百余人进驻烟台。初来乍到,李一氓对烟台的印象是:这地方……街道、建筑、商业都很西方化了。张裕公司作为当时烟台的知名民族企业,引起了李一氓的极大关注。“烟台有一个张裕酿酒公司,生产葡萄酒,主要是白葡萄酒,也生产少量的白兰地和香槟酒。它自己有葡萄园,酿酒生产,当时还在进行,有一个意大利酿酒师,主持生产工作。”李一氓到烟台后,对张裕公司的葡萄栽种与生产及酿酒业的经营情况,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并且向华东局做了具体报告。此外还对烟台农村种植业的生产状况,城市的工业生产、工人生活及商业物价的各种情况都做了调查,分别向华东局做了报告。

李一氓先生

在烟台市工作了四个月后,因敌人向胶东进犯,烟台危在旦夕,李一氓等又奉命转移到文登。 考虑到这样东奔西走不是办法,跟大部队行动又诸多不便,李一氓就想率领公安干警配合当地民兵打游击。 请示华东局后,华东局觉得这样做风险太大,就让李一氓等护送大批老弱妇孺转移到大连。

在轮船上,李一氓望着渐行渐远的烟台,吟唱道: “荏苒烟台八月初,苍惶戎马欲何如? 壮心未了难为客……”就这样,李一氓结束了短暂的烟台行,转抵大连。

黄县偶得丁菊甦笔筒

在烟台调查期间,有一次,李一氓和当时的胶东区党委副书记金明同坐吉普车去黄县(今龙口)。因怕国民党的飞机轰炸,来回走的都是夜路。“黄县这个地方在胶东是很富庶的,有不少的大地主、大商业资本家、大官僚,丁菊苏(应为“甦”)家族最有名”。李一氓所说的丁菊甦家族,就是指的黄县丁氏。黄县丁氏是山东著名的科举、收藏世家。此家族发迹于清乾隆年间,以经商致富,后生意遍及山东、东北、京津等十一省,堪称山东首富,被世人称为“丁百万”。

丁菊甦,名绍彤,号菊甦,别署黄山山长、黄山诗衲等,好聚书,精鉴别。20世纪30年代,丁菊甦曾在黄县丁氏故居修建“还读盫”书斋,在此藏书、读书、著书,书写了烟台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对于丁菊甦,李一氓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丁当过袁世凯时代的参议院议员。反袁后又兼过黎元洪的总统府秘书长。在所谓‘府(黎元洪的总统府)院(段祺瑞的国务院)之争’中,黎被段赶下台。直系曹(锟)吴(佩孚)反段,又把黎拥上台,最后直系又赶走了黎。丁大概始终属于黎元洪方面,1923年黎下台以后,他就脱离北京的政治生活,回黄县了。”李一氓所言这段履历,其实是黄县丁佛言的。很显然,李一氓把同是黄县丁氏的丁佛言误以为是丁菊甦了。

李一氓先生在烟台

当时胶东正在“土改”,黄县的地主都被净身出户了。李一氓到丁菊甦家的时候,北海地委正进入备战状态,大家忙着在丁家收拾古董、字画等,准备运进山里掩藏起来。他去看了一下,丁家有四进院子,旁边有花园,还有要搭梯子翻墙才能进去的五间密室很多硬木家具,甚至有些广东家具,还是原来用薄的竹皮捆的那个样子,堆在那里还没有拆包。品相好的铜瓷器、字画等,都已捆绑好,李一氓虽然很感兴趣,但无缘欣赏。细心的李一氓发现,在旁边墙角里,有一个很大的树根笔筒被丢在那儿。拿来一看,有小篆“小松所得”四字,李一氓认为这是清代“西冷八家”之一黄小松的遗物,就向整理物品的工作人员讨来。

进北京以后,李一氓在这个笔筒上,请人刻了“一九四七年得于山东黄县,一氓记”。这个笔筒,李一氓极为喜爱,一直放在书案上。李一氓认为这是黄小松的遗物,当为误判。其或为黄县王常师之物。王常师,字道新,又字小松,民国间黄县著名学者。他与黄县丁氏是姻亲关系,与丁佛言、丁菊甦等交好。此笔筒当是王常师赠送丁菊甦之物。除此之外,李一氓在丁菊甦家的地上还捡过几张碎纸,都是郑板桥的笔迹。

代购丁菊甦宋本杜诗

李一氓是四川人,成都杜甫草堂是他中学时期常去的地方,他对这个地方感情深厚。1952年,整修后的杜甫草堂正式对外开放,在李一氓建议下,杜甫草堂把征集重点放到历代杜诗的各种版本上。常到古旧书店访书的李一氓,就处处留心为杜甫草堂代收珍稀版本,前前后后共给杜甫草堂代购了约三十五、六种版本的杜诗。尽管这些书占成都杜甫草堂收藏的万余册杜集版本的比例不大,但其中多属孤本、善本,弥足珍贵。

这些珍贵古籍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黄县丁菊甦所藏半部宋刻本《杜工部草堂诗笺》。这部稀世国宝,是1964年2月,李一氓到济南出差,顺便逛当地的古旧书店时幸运发现的。这部书上藏印累累,先后为顾仁效、汲古阁毛扆、巴陵方功惠、大兴孙迟、黄县丁菊甦等藏书大家递藏。

正在整理古籍的李一氓先生

李一氓见到的这部书,只有前二十二卷。根据目录来看,这部书总共应有五十卷,是部残书。那剩下的半部,下落何处呢?李一氓后来遍查资料,发现后半部原来在光绪年间被湘潭袁映芳所得。藏书大家方功惠得到此稀世版本后,欣喜若狂,光绪初年曾在广东据此翻刻《草堂诗笺》二十二卷。方功惠逝世后,其孙方湘滨于1898年把方功惠几十万册藏书从广州海运至天津,再陆运到北京,然后在北京琉璃厂附近租房出卖,“连楹充栋,排列数十架”,这部《杜工部草堂诗笺》就被大兴孙氏近水楼台而得。后来此书又辗转被黄县丁菊甦存藏。

1947年,李一氓到黄县丁菊甦家鉴赏文玩时,丁家的藏品之丰富,对其震撼很大。对于这段往事,李一氓后来在回忆录中说:“这是我在战争环境中,能够见到的、仅有的地主官僚家庭了。”因此,李一氓对丁菊甦印象很深。十几年后,在济南偶见丁菊甦所藏珍稀宋本,李一氓自然觉得这是莫大的缘分,因此毫不犹豫地为成都杜甫草堂代购了此书。后来,此书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成为成都杜甫草堂的镇馆之宝。

烟台排演京剧《九宫山》

1944年,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立足现实,借镜历史。鉴于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后,昏昏然,终于功败垂成的教训,写了史论《甲申三百年祭》,为抗日军民敲响了警钟。中国共产党对《甲申三百年祭》非常重视,把它列为整风学习的重要材料。华东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以甲申史事为题材,编演了一批剧目,其中著名的有苏北根据地阿英的五幕话剧《李闯王》、苏中根据地李一氓的《九宫山》、胶东根据地马少波的《闯王进京》等。

1944年9月,时任胶东文协编辑部长的马少波创作了京剧《闯王进京》,12月由胶东文协胜利剧团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公演。不久,马少波寄赠《闯王进京》剧本给阿英。阿英很快回信,给马少波以热情鼓励,并回寄了李一氓的《九宫山》剧本,介绍了该剧在淮海地区的演出盛况。苏鲁根据地的三位著名剧作家阿英、李一氓、马少波,“苏、鲁同志不谋而神合,异曲而同工,亦一时之佳话也。”这三人经常书信往来探讨剧本问题,成为神交。

李一氓先生书法

1947年,在李一氓转移烟台后不久,时任华东局文委书记的阿英不久也来到了烟台。正好当时马少波在胶东主编《胶东大众》《胶东文艺》等刊物,任胶东文化协会会长。神交多年的故友终于有缘相聚在一起,三人异常兴奋,“快慰平生”。

当时,马少波的《闯王进京》,正在胶东各地不停公演。阿英对李一氓的《九宫山》十分欣赏,在苏北的时候,阿英就曾帮李一氓改过此剧剧本。到胶东后,阿英发现当地的戏剧活动开展广泛,剧团众多。有这条件,为何不排演一下《九宫山》,让《九宫山》《闯王进京》同时在烟台大放光彩呢?1947年夏天,由阿英提议,并自任导演,马少波组织剧团,排演了李一氓的《九宫山》。三位剧作家,在烟台精诚合作排演,成为烟台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往期链接

文献里的烟台丨(一)那年春时,烟台梨花胜似雪

文献里的烟台丨(二)“福山八景”之奇泉古寺

文献里的烟台丨(三)冰心:忆烟台

文献里的烟台丨(四)王懿荣与戚继光宝刀

文献里的烟台丨(五)福建商帮在烟台

文献里的烟台丨(六)丁树桢与国宝颂簋

文献里的烟台丨(七)国宝甲骨烟台流离记

文献里的烟台丨(八)诗画言志,民国画家王子正与烟台的故事……

文献里的烟台丨(九)马连良率扶风社唱响烟台

文献里的烟台丨(十)白石弟子初晓东

文献里的烟台丨(十一)黄县钱庄浮沉记

文献里的烟台丨(十二)“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恩师,竟是他……

文献里的烟台丨(十三)“书痴”阿英与烟台的故事

文献里的烟台|(十四)蒋锡金考察胶东“土改”

文献里的烟台|(十五)雄强至矣——《裴将军诗帖》

文献里的烟台|(十六)却道《中山尼》

文献里的烟台|(十七)王懿荣轶事

文献里的烟台 | (十八)戚继光斩子传说

文献里的烟台 | (十九)传教士创办烟台博物院

文献里的烟台 | (二十)海南寺藏经劫难

文献里的烟台 | (二十一)魏碑神品出黄县

文献里的烟台 | (二十二)书业黑马诚文兴

文献里的烟台 | (二十三)烟台来了个“怪”诗人

丨来源:烟台图书馆

丨 声明:部分图片转自公共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yt6636283@yt.shandong.cn

上一篇: 为母息影8年欠巨债,复出后一次拿下8个影...

下一篇: 王思聪被限制高消费不能坐飞机、住星级宾馆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