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口碑票房双丰收可惜偏偏还有太多不足
时间:2019-10-28 23:23:4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这部电影还是挺不错的,但我不喜欢这样的电影。首先夸夸它的优点。
电影的剧情还算流畅,镜头语言非常匠气,用工挺细。最值得夸奖的当然是众多演员。周冬雨一流的哭戏不说了,完全没想到的是男主角,监狱两人会面一场,没有对白,情绪却有多重的变换和推进,细节特别丰富。演得真好。
我属于对tfboy有很强偏见的人,易烊千玺用实力打破了我对他的偏见。从此对他的看法是新生代最有潜力的演员之一。
然而我并不喜欢这部电影。也是因为匠气太重,所有的情节设计感太强。在完全不知道电影剧情的情况下,当我看到女主角,男主角出场,已经猜出了整部电影的剧情。我能猜到男主角因霸凌的恶女之死重新获罪,使电影走向悲剧,但觉得这个结局并不符合当代价值观,在猜想电影会用什么方式找补。
可以看出电影为找补这个结局,设计了后半部分大多数的剧情转折。其中有设计的精彩的地方,比如两个人在囚徒困境下却能异口同声,体现了高度的互信。但也让女主角的方向变得越来越自私,看起来必须要有新一轮的找补。于是电影结尾的剧情就变得非常拖沓。尽管电影院里其他观众,尤其是女生们,都泣不成声,但我却完全无法带入这样的剧情设计。
这就是我不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一个悲剧的现实主义题材,一旦它是完全虚构的,也同时失去了其批判性的真实。故意设计各种催泪的剧情,有的观众会投入其中,而我却感觉导演在处处提线操纵木偶,错谬点越看越多,真实感越来越薄,观感就直线下降。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烈日灼心》中。
正是因为有明显的剧情设计,使得许多桥段用力过猛。比如霸凌女魏莱的人设,并不像我所了解的中国校园欺凌,反而非常欧美气,很像欧美电影中典型的校园 “bitch”形象,在中国的语境中错位感严重。她最后看似找死的结果,倒是给易烊千玺的角色小北一个很好的洗白点,因为亲手杀人的话,这个角色在中国的道德谱系中就彻底黑化了,不该被洗。然而魏莱的那些言行,又设计得过分的假了。在中国的现实中,你家庭又有问题,又长得好看,又要到处霸凌别人,又要成绩好到能复读考北大什么的……太反现实。
不仅魏莱的人设反现实,电影中小姑娘被逼自杀家庭收钱息争,复读学校冷漠无情的人际关系,家庭的人际关系,还有小北这种住路桥下的无业游民等等……处处显得不真实,更像日本或欧美环境下的故事,在中国本该有完全不同的形态。中国穷人的现实生活,本身就蕴含大量矛盾冲突,自己脑补一个,除了用帅哥美女可以吸引人瞩目外,未必比现实更精彩,没有那种真实感与生俱来的残酷。
电影本来有着非常好的现实主义批判方向,一个是高考救世的成功学迷梦,这个迷梦真的能成功吗?正好联系之前高中时在知乎上以学历论阶级,大学毕业时为找不到工作发愁进行对比。更关键的引申是,如果高考成功学也是虚伪的,那以高考为目标,忍受一切欺凌难道值得吗?不是典型的成功学蛊惑下,在压迫中自我麻醉,不敢反叛的奴性吗?电影中的高考成功学,本应该像麻痹穷人的宗教一样,得到像《寄生虫》那类电影的批判。
可是《少年的你》不但没有这种批判,还为成功学赌上了更大的非道德。不仅为了高考,饱受欺凌可以不反抗,甚至为了高考,误伤杀人还能互相掩盖罪行。这样,成功学的罪过就更深重了,可是直到结尾也没有对此的丝毫批判。
我不知道《少年的你》是不是像《无名之辈》那样,不敢在现实批判的角度多迈出那一步。但它至少实打实地把一个现实主义题材,引向了爱情故事。前半部电影所有的社会矛盾,到后半部分都被遗忘了,剩下的只是男女主在极端窘境下互相因爱情做的牺牲和奉献。对于整部电影而言,结构是撕裂的,这也是为什么电影后半部分变得拖沓,好像重新讲了一个故事似的。
我特别不喜欢去虚构一个现实主义题材的悲剧(这也是和《药神》的区别,药神有真实的故事本源)。一旦这个悲剧是虚构的,故意设计的,又缺乏符合现实世界的逻辑性,就会变得特别功利。越现实主义越显得功利,反而不如虚构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像《寄生虫》)。这种电影给人察觉到主创们在电影营销,口碑营销,市场定位方面的种种考虑,这也是我说的匠气。
即便它在普通观众中的口碑会很好,也能引起热点讨论,但我总会觉得假。然后就只剩下演员演技,和非常工整的电影化叙事(很多情节,一看镜头就知道角色下面会干什么)可以夸一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