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落井下石的杨善不算好人,却靠嘴皮子带回了被俘的明英宗
时间:2019-11-16 07:25:1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落井下石的杨善不算好人,却靠嘴皮子带回了被俘的明英宗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土木堡之变,大明帝国数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随行的上百名官员也多数死于非命。在混乱中,年近七旬的白胡子老头,礼部左侍郎杨善,竟然能躲过刀剑,侥幸逃脱,毫发无损地跑回北京。这是一个奇迹!逃兵该当就当,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保命是人的本能。
杨善的逃生手段让人叹服。不过,让人更叹服的是,杨善在命悬一线时的机警和变通。面对嗜血的胡人,面对凶残的敌兵,在大势已去、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血溅沙场是愚忠行为,坐以待毙是傻帽行为;想办法活着,才是硬道理。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保住自己的血肉之躯,以作后图,这就是杨善的聪明之处。《明史》中,对这个机灵的老头有较详细的记载。
杨善是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区)人,十七岁为诸生,之后,科考无名。尽管只是个秀才出身,但杨善的聪明不可小觑。他的视野,他的远见,他的心机,他的手段,是朝廷那一群状元、进士所无法比拟的。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杨善凭借一双慧眼,一下子就看好了这位真龙天子,所以,主动投怀送抱。虽然只负责守城工作,但也是有功之人。朱棣即位,是为成祖,杨善入朝做了引礼舍人。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成祖改元伊始,让杨善做了鸿胪寺序班,负责朝会仪节、百官班次等事宜。杨善状貌魁梧,奏事时大嗓门,成祖心烦,没少拿眼睛瞪他。不久,成祖寻了一个不是,把杨善免职,关进了监狱,准备治他的欺君之罪。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想到廷狱的酷刑,想到冰冷的屠刀,杨善的心凉凉的,茶饭不思。没几天,狱中又多了一个人,庶吉士章朴。
章朴是进士出身,学历比杨善高得多。但是,章朴是方孝孺的编外学生,跟方孝孺有些联系,故被成祖关进了监狱。当时,成祖“穷治方孝孺党”,章朴入狱,成了杨善来出狱的机会。杨善很快就骗取了章朴的信任,二人成了无话不谈的狱友,“朴言家有孝孺集,未及毁。善从借观,密奏之。朴以是诛死,而善得复官”。这就是杨善的本事,尽管落井下石,很不厚道,但是他活了下来。
此后,杨善一帆风顺,并得到成祖、仁宗、宣宗、英宗的信任和器重,数十年来,圣眷不衰,官职也升到了礼部左侍郎,直至发生土木堡之变。
中国,历来不缺皇帝,只要那个位子空着,保准有人会一屁股坐上去。明英宗被俘后,帝国无主,英宗异母弟朱祁钰登上皇位,是为代宗,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帝。按代宗的说法,他本来不想当皇帝,国难当头,是在众臣带有逼迫性质的拥护下,才肯就位的,临时代理皇帝之位以待上皇。真是屁话连天,鬼才相信呢,最起码右都御史杨善是不相信的。他熟读史书,历事五朝,什么事没见过?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正月初一,众臣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只有杨善独自流泪,“上皇在何所,而我曹自相贺乎!”一句话,羞得众人哑口无言。应该说,杨善是想念明英宗的,他盼着英宗能回来,继续领导这个国家。说实在的,英宗也该回来了,新皇已经坐稳了龙椅,他这个上皇在瓦剌也就没了利用价值。
到了夏天,天气闷热,谁都不想动弹,更何况打仗了。大明和瓦剌都有停战的意向,和谈成了主要话题,瓦剌太师也先,也有意放回明英宗。在这种情况下,能言善辩的杨善派上了用场,但代宗嘱咐他,只搞停战谈判,不能有别的动作,“时也先欲还上皇,而敕书无奉迎语,自赍赐也先外,善等无他赐”。代宗本来就是鸠占鹊巢,此刻终于露出了真实嘴脸,什么事都好说,就是不能让英宗回来。
外交官,靠的是强大的内心、巧妙的周旋和如簧的口舌。恰好,这三点杨善都具备,“善伟风仪,音吐洪亮”“负才辨”“应对捷给”。在瓦剌迎宾馆刚住下,对方接待人员就迫不及待地展开了攻势,“土木之役,明军为何不堪一击?”
面对羞辱和挑衅,杨善回应,“当时我们的主力都在南征,与贵方交战的军队是临时征用,没有经过训练,所以才会失败。现在,二十万南征军队回位,朝廷又新招募了优质将士三十万。同时,我们还准备了神枪、火器、药弩,杀伤力非常强,百步之外取人性命。此外,我们在边境设置了大量隐秘的路障,战马一过,必定马失前蹄;我们还训练了大量刺客,身手矫捷,晚上经常来贵地行动。”
说了这么多,其实,大明帝国什么都没有。一顿忽悠,对方听傻了,脸色变得煞白。随即,杨善话锋一转,说,这些都没用了。对方不解,杨善说,议和成功了,两家亲如兄弟,还有必要再兵戎相见吗?对方彻底服了。杨善不失时机地拿出银两,送到对方手里,兄弟,缘分啊!对方也很够意思,“悉以语也先”,把杨善的这番辞令一股脑全告诉了也先。还没见到也先,杨善就赢了一局。
也先见到杨善后,谈话内容不再涉及军事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钱的问题,二是英宗的问题。杨善摆出大国使臣的架子,从容回应,反客为主,旁敲侧击,避重就轻,最终把矛盾全部引到了也先身上。有数落,有恭维,有软话,有硬语,杨善的口才再次发挥了作用,“今还上皇,和好如故,中国金币日至,两国俱乐,不亦美乎?”一番话,说得也先连连称好,兄弟,就按你说的意思办!
变被动为主动,化腐朽为神奇,在明朝历史上,杨善堪称最牛的外交官。停战的事,办妥了;和好的事,办妥了;大明的脸,捞回来了;也先等人,彻底服了。之前,代宗曾派出几路使者赴瓦剌议和,都没能成功,不料,此等难题被这个风烛残年的老头给摆平了。然而,杨善多做了一件事,上皇英宗也被他带回来了,明代宗气得坐立不安,吹胡子瞪眼,他能给杨善鲜花和掌声吗?“时举朝竞奇善功,而景帝以非初遣旨,薄其赏。迁左都御史”,杨善从此受到代宗冷遇。
“上皇不受贺,我曹何相贺也?”这是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正月初一,杨善对同僚们说的话。这句话,是对英宗的同情,也是对代宗的鞭笞。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杨善没有就此消沉,而是暗地里与石亨、曹吉祥等人打成一片,伺机发动政变,让被困在南宫的明英宗复位。
“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杨善再次立下大功,被封为伯爵。平心论,杨善虽名善,但算不得好人。不过,他对英宗是有负疚感的,当年一起出征,他没能力保护英宗;后来,他靠一张嘴带回英宗,并帮助英宗重新登上皇位,也算是善始善终了。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