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中途岛》:纯粹的二战钢铁实录,看一部少一部的美产中资大片
时间:2019-11-09 11:38:0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2019年11月9日刊|总第1954期
导语:
如今,影视企业守卫国内市场的紧迫感将好莱坞探险的热情比了下去,类似《决战中途岛》这样混合基因的电影奇观,短时间内是看一部少一部。
文/忠犬七公
《决战中途岛》的上映,标志着今年战争场面最壮观的电影正式登陆大银幕。
呼啸而过的轰炸机群、被炮火笼罩的航母编队……这样大场面的海战和空战场景,直接把观众带回70多年前的中途岛海战。导演罗兰·艾默里奇首次拍摄战争题材电影,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在《决战中途岛》之前,罗兰·艾默里奇最擅长的电影类型是灾难片,代表作《独立日》《2012》《后天》都是影迷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不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异象还是外星人入侵的奇观,罗兰·艾默里奇都是得心应手,而他的这一长处,融入战争片里,就决定了这部电影战争场面的不同寻常。
转折当主角:复归古早战争片
复古,是《决战中途岛》最直观的气质。
一般来说,战争片分为两类。一类写人,塑造角色,突出英雄,战役和战斗则是让人物更加立体的背景板。另一类写事,关注某场战役,强调某种战术,角色受战争支配,无需战争反思,规避情感纠葛,突出的是兵棋推演的军事部署和炮火连天的疆场决胜。
《决战中途岛》明显属于后者。
专注描述一场气势恢宏的战役,这样的电影更像是好莱坞六七十年代的产物。其典型配置一般为:全明星阵容、史诗风格、全景式还原……例如1962年关于诺曼底登陆的电影《最长的一天》,1970年关于珍珠港事件的电影《虎!虎!虎!》以及1977年关于“市场花园”空降行动的电影《遥远的桥》。从气质上看,《决战中途岛》和它们很接近。
《虎!虎!虎!》对日军偷袭珍珠港做了全景式还原
不过此类战争片的巅峰不在好莱坞,而在前苏联。1971年由前苏联拍摄的电影《解放》,全片分为5个部分,以“现实性”“史诗性”为标准,时长达8个小时。从库尔斯克之战一直讲到攻克柏林,苏德交战双方上至统帅下至士兵,全部都有表现。
中途岛海战距离日本偷袭珍珠港不过6个月,美国海军以劣势兵力击败了占优势的日本海军,挫败了其战略企图,可以说挽回了当时不断跌落的盟国士气,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此战历来是专家学者用心研究的对象,多年来关于双方的部署、临阵决策、背后秘闻几乎都被研究透了。罗兰·艾默里奇也为此花费数年时间,让“根据真实战役改编,全片人物皆有来历”成为《决战中途岛》所恪守的原则。
在电影中,小到落水被俘、宁死不屈的飞行员,大到运筹帷幄、坐镇指挥的海军统帅,都是史有其人。
电影里的美国海军上将尼米兹
对熟稔这段历史的观众来说,《决战中途岛》充满了找彩蛋的乐趣。
即使对中途岛海战缺乏了解,也能跟随电影的节奏逐步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为了便于讲述,电影把复杂的战争线索做了简化,重点突出了情报的作用,让观众对战争变化的具体细节有较为清晰的了解。
关于中途岛海战的电影,在《决战中途岛》之前还有一部1975年的《中途岛之战》。
两部电影相似的是,都选择对这场海战本身去进行还原。
在1975年的电影《中途岛之战》里,从一开始就打出字幕: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大量历史镜头的运用很有特色,逼真的海战场面和全明星阵容突出,但论及对于战争的表现,远不如《决战中途岛》。
对历史镜头的大量运用是《中途岛之战》的特色
航母、残兵、敌手
电影名为《决战中途岛》,可内容却不局限于战役本身,而是以俯瞰视角勾连二战的来龙去脉。其中涉及马绍尔海战、杜立特轰炸东京等多个二战著名进程,从整体上串起了二战的诸多线索,可以说是份大量足,买一赠三。
对于电影开头的日军偷袭珍珠港部分,很容易让人把它拿来和迈克尔·贝导演的《珍珠港》进行对比。
当年拍摄《珍珠港》时,为了营造轰炸场景中的滚滚黑烟,特效团队使用的是燃烧的卫生球和大量的模型,而《决战中途岛》主要依靠CG特效来制作那些惊心动魄的场面。被炸沉的战列舰倾覆入海,绝望的海军水兵跳海逃生,相比《珍珠港》披着战争外衣的狗血三角恋,《决战中途岛》更加纯粹。
战争奇观的重头戏还是中途岛海战的部分。美军的俯冲轰炸机穿过日军的防空火力网,把一枚枚炸弹投掷到航空母舰上。当观众跟随着飞行员的视角完成一次次的俯冲轰炸时,那种身临其境的战争刺激让观众肾上腺素飙升。
对历史一板一眼的还原让《决战中途岛》显得硬核阳刚,但这并不意味着《决战中途岛》因为陷入奇观呈现而缺乏人性的深度。
在体现战争刺激的同时,导演也将镜头对准了劫后余生却又不得不再次上阵的美军飞行员。求生的欲望、厌战的心理,最终都被为国而战的荣誉和使命所压倒。虽然看起来略有俗套,但是其中传递的对于战争的厌恶、和平的渴求,依然让人动容。
在电影里,日军指挥官的运筹帷幄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山本五十六的洞察、南云忠一的骄横都是片中着墨甚多的部分。他们冷静大胆,没有被肆意矮化和贬低,在日本军舰沉没的时刻,那两位主动要求和军舰共存亡的军官,让观众感受到了其尽忠职守的悲壮感。
战争双方或许有正义邪恶之分,但面对这样的敌人,会让人感到由衷敬佩。
看一部少一部的美产中资大片
片中的战争场面如火如荼,片外的资本博弈硝烟弥漫。在《决战中途岛》的投资方里,有博纳影业、儒意影业以及星光文化等中国身影。
尽管战争片看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但对于好莱坞来说,投资战争片是一件越来越不划算的事情。
2001年的《珍珠港》投资过亿,后续又花重金推广,最终票房远低于预期;2002年的《风语者》同样投资过亿,总票房不过几千万美金,巨额的亏损直接让当年的米高梅公司元气大伤,最后走向被收购的结局。
电影《风语者》
众多的前车之鉴让好莱坞资本对于投资战争片愈发谨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两年来自中国资本的热情。
2016年梅尔·吉布森导演的《血战钢锯岭》,立项之初就受困于资金问题,来自中国的熙颐影业为这部电影提供了部分资金,从而拿到了该片在中国市场的全部版权。熙颐影业的投资可以说是押对了宝,《血战钢锯岭》的内地票房为4.25亿,为目前票房最高的进口战争片。
在2017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博纳影业宣布其将主控主投《决战中途岛》(当时片名为《中途岛》),投资金额为8000万美金。
从参投到主控主投,中国资本在好莱坞只用了两年。
此前的中国资本,更多采取片单投资的方式参与好莱坞的项目。所谓片单投资是一种财务投资模式,是指对电影公司众多项目的打包投资。中国资本可以一次投资一家公司的多部影片,在每部电影中都享有一定比例的股权和收益。这么做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因此一度非常流行。
从财务投资到项目主投主控,反映了当年中国资本的信心与雄心因此,这就可以理解电影里中国元素为什么会出场了。在片中,杜立特轰炸东京迫降中国之后,出现了日军轰炸中国平民以及对他们进行严刑拷打的场景。
不过,等到《决战中途岛》上映的两年之后,中国影视市场的资本流转已是另一番光景。博纳占得的主投权也在国内市场上“分销”转让,用以降低风险。
如今,影视企业守卫国内市场的紧迫感将好莱坞探险的热情比了下去,类似《决战中途岛》这样混合基因的电影奇观,短时间内是看一部少一部。
回到作品本身,作为一部战争片,不美化战争,不丑化敌人,有精心还原的历史片段,有动人心魄的人性表达,甚至还有中国元素,《决战中途岛》都做到了。对于一部好莱坞制造的大片,我们还要再苛求什么呢?
The End
▼
影视独舌 由媒体人李星文创办的影视行业垂直媒体。我们的四项媒体主张:坚持原创,咬定采访,革新文体,民间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