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类心脏标志物,你了解多少?
时间:2022-03-09 11:23:2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1954年,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作为首个心脏标志物被应用于临床,自此,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科学家们陆续发现许多心脏标志物。目前,临床上心脏标志物大致分为3类:心肌组织损伤标志物、心脏功能标志物和预测心血管事件标志物。本文整理汇总了目前已在临床应用的心脏标志物,供大家参考。
一、心肌组织损伤标志物
目前,临床上有多种反应心肌组织损伤的标志物,包括反应心肌缺血损伤的标志物,比如缺血修饰白蛋白(IMA)、髓过氧化物酶(MPO)、CD40配体等;心肌缺血坏死早期即发病6小时内的标志物,如肌红蛋白、脂肪酸结合蛋白、糖原磷酸化酶BB同工酶等;心肌组织损伤坏死的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等。另外,由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和β-羟丁酸脱氢酶等灵敏度和特异性相对较差,在心肌损伤的诊断检测中已逐步不再应用。
1、心肌肌钙蛋白
近年来,心肌肌钙蛋白(cTn)在临床检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临床实践证明,cTn已成为心肌损伤重要的诊断依据。心肌肌钙蛋白是心肌细胞的特异性蛋白,一般在血液中含量极低,几乎测不到。心肌损伤时心肌肌钙蛋白释放到循环中,因此在心肌损伤时cTnT/I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
有研究证明,伴随cTn水平升高,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较高,cTn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2018版中国心力衰竭指南诊断和治疗指南》明确指出推荐,心衰患者入院时进行检测cTn含量,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因诊断和预后评估。另外,cTnT/I可敏感地反映出小灶性、可逆性心肌损伤的存在。也可以用于溶栓后再灌注的判断。
2、肌酶激酶同工酶
肌酶激酶同工酶(CK)是一种二聚体,由M和B两个亚基组成,有三种同工酶,CK-BB,CK-MB,CK-MM。其中,CK-MB是迄今为止诊断心肌梗死最佳的血清酶指标。当心肌梗死发生时,血清CK-MB可增高10~25倍,超过CK总活力10~12倍。此外,在心绞痛、心包炎、慢性心房颤动、心脏手术、冠状动脉造影中CK-MB也会升高。对于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肌萎缩、挤压综合征等患者,CK-MB也可能轻微升高。
3、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Mb)广泛存在于心肌、骨骼肌当中,由于其分子量小,当心肌细胞发生损伤时,Mb很容易释放到血液中。AMI患者在发病后,2到3小时Mb快速升高,9到12小时达到峰值。因此,对于发病时间早,临床症状和心电图不典型的疑似AMI患者,应尽早检测Mb。
另外,Mb有助于溶栓成功的判断,比如溶栓开始后2小时内,Mb增加的数值超过150ng/ml•小时 ;溶栓后第一次Mb和2小时后Mb相比增加4-6倍;实施溶栓或介入疗法后90min,无再灌注损伤,将出现一迅速上升和下降的冲洗小峰,达峰时间小于6小时。当然,Mb还有助于评估再梗死的发生率。
4、缺血修饰白蛋白及其他
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已用于胸痛患者的诊断和鉴别,目前认为是心肌缺血较好的生物标注物,检测出ACS的灵敏度较高,特别是早期心肌缺血。如果发生缺血,IMA的水平升高。美国FDA已批准,IMA用于cTn阴性及心电图正常的患者中排出心肌缺血。然而,有些患者并没有发生缺血的证据,IMA也可能升高。因此,IMA升高的患者,需要进一步检查,已确定是否心脏方面存在问题。
二、心脏功能标志物
提到心衰生物标志物,大家可能马上会想到钠尿肽—B型钠尿肽(BNP)和无活性的N末端前体BNP(NT-proBNP)。的确,BNP和NT-proBNP是发现最早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心衰标志物,在临床广泛应用。
钠尿肽是一种因受左心室充盈压升高致心肌壁应力增大刺激而释放的一种内源性激素,对血流动力学以及体内神经激素有一定的影响效应。过去10年,钠尿肽特别是BNP和NT-proBNP已成为心衰患者诊断有力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多种类型心衰的诊断,比如无症状性心衰、慢性失代偿性心衰和急性失代偿性心衰。
BNP/NT-proBNP由B型钠尿肽前体水解产生,BNP由血清中的钠尿肽受体C和中性内肽酶降解,NT-proBNP在肌肉、肝脏等组织器官中降解,两者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当。但是,NT-proBNP的半衰期长于BNP(120分钟VS 20分钟),此外,NT-proBNP含量受脑啡肽酶抑制剂等药物的影响更小,因此,更适合心衰药物治疗期间,监测疗效。
三、预测心血管事件标志物
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标志物很多,比如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血清淀粉样蛋白A、微小RNA、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等。
1、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得到广泛重视。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除了脂肪堆积的过程外,也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CRP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疾病的参与者和标志物。另外,CRP对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行经皮血管成形术的患者,具有预测心肌缺血复发危险和死亡危险的作用。
2、白介素6
白介素6(IL-6)由IL-6基因编码,巨噬细胞和T细胞在感染和创伤时分泌,主要通过影响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心室功能参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因此,IL-6一定程度上预测新发心衰事件。然而,IL-6是多标记模型中的炎症标志物,容易受性别、年龄、体育锻炼等因素的影响,应结合其他特异性标志物,以提高特异性并排除其他原因对IL-6水平的影响。
3、微小RNA
微小RNA(miRNAs)是一组小的非编码RNA,用来调节转录和转录后阶段基因的表达。miRNAs参与了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生理病理过程并且它们在血液和尿液中具有稳定性。因此,miRNAs能够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
综上,心脏标志物对临床诊断,患者预后有着重要价值。然而,心脏标志物只能部分反应部分生理变化,并不能替代临床观察,分析和判断。生理病理机制是复杂的,可由多种生物因素驱动该疾病的发展,未来多种生物标志物的联合使用将成为一大趋势,对于疾病的诊断更加准确。
参考资料
1.贾雪、王相阳、马晓慧、阿基业.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的最新研究进展[J].药学研究, 2020, 39(11):6.
2.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循证医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0, 043(002):130-141.
3.《临床心血管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2021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