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带常规常见的两点分歧认识和自动化分析仪量化思索
时间:2021-12-12 18:03:0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科室添了新同事,是件高兴的事。不过,受人员主观因素较大的体液临检工作,又进入了新一轮的磨合周期。
分歧如何取舍?
1
以白带常规分析为例,我们需要向临床报告多少独立参数,在看了我们科室的报告设置后,发现来自不同地方的同事之间的经历差距比较大。了解到一些同事之前不报告“清洁度”,更简便的仅报告“清洁度”、“霉菌”、“滴虫”和“白细胞”四个参数。
对具体参数(如白细胞)半定量报法来说,差异更大。部分同事认可“数字-数字”的报法,部分认可打“+”的报法,很难说谁的更合理,重要的问题是怎样标准化?“数字-数字”报法中前后数字之间的间隔多少为宜,以免让人质疑涂片不均?“1+”的白细胞是以10个/HP为准,还是以15个/HP更符合临床?
在清洁度判定方面,差异也很明显。某同事认为发现“霉菌”与“滴虫”清洁度即应为Ⅲ°或Ⅳ°;某同事认为霉菌和滴虫不纳入清洁度的判断。另有老师曾今指导笔者,已婚女性或者有过性行为的女性就不可能有Ⅰ°白带存在,逻辑是总会有一些杂菌进入阴道。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的逻辑性,却又互相矛盾。
如何取舍?“霉菌”与“滴虫”是否应纳入清洁度的判定?“线索细胞”等是否也应纳入清洁度的判定?“半定量”如何报告更加合理?过少的报告参数是否满足“循证医学”和“精准医疗”原则?这些问题值得思索和探索。
争议案例
2
以今天某新同事标记好的这么一例报告为例:
轻松愉悦氛围中笔者和各位同事开始闲聊:假设该同事制片质量合格,也就是不考虑涂片不均和厚薄等因素的影响下,清洁度该多少?当听到Ⅰ°、Ⅱ°、Ⅲ°、Ⅳ°答案络绎入场之后,现场的我们笑作一团。
样本在手,抱着显微镜的我们检验人都能得出四个不同结果,就这么几个参数拿给临床老师,他又该如何分析?
每到这个时刻笔者都会暗自感叹,一个常见检验项目的统一标准共识之路道阻且长。国家不断强调医院之间的结果互认,而如此现实,在缺乏结果注释的情况下,另一家医院的医师会不会误判?
分歧与困惑来源
3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来自《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
什么是“多”?什么是“少”?“-”又该怎么理解?这些都缺乏一个相对客观的注释说明。查阅国内一些相关书籍,都有“清洁度”这么一个名词在,却没有其明确的定义和解释。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的时候上表中的“-”,标记的是“无”,“-”是否等于“无”呢?《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说清洁度Ⅰ°-Ⅱ°时:视为正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说清洁度Ⅰ°-Ⅱ°度时:为正常。
按照这两个版本的说法,笔者的理解为:前者认为清洁度Ⅰ°-Ⅱ°的时候“多为正常,也不排除例外”;而后者直接否决了例外的情况。临床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某个样本介于Ⅱ°与Ⅲ°之间;且高年龄女性受激素改变影响,阴道微生态不适宜乳酸杆菌生长,而实际表现更高清洁度,是否就不正常而需要临床干预呢?
太多的困惑,让喻强老师作了《阴道清洁度五度分级法及其临床应用》一文;王晓娜老师等作了《阴道分泌物清洁度亚级别的建立与分级标准的探讨》一文等来不断的探索。
笔者个人思索阶段总结
4
回到图一中的案例,闲聊中笔者分享了两个长期思索的问题:
1)我们对白带常规中各参数(如白细胞)进行半定量的目的是什么?
2)清洁度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定义?
这是笔者面对困惑发现的两个核心问题。笔者也分享了经很多老师指导与启发后,当前阶段的心得总结(不一定正确)。
1)我们对白带常规中各参数进行“半定量”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各成分之间的大致比例分布情况,这个比例分布情况可以简略反应阴道微生态环境状态,从而分析出患者当前所处的病程阶段(别较真,这是常规方法,客观度不及更细致的阴道微生态分析实验,也就没必要过度苛刻极高的准确度)。
2)清洁度反应当前阶段阴道微生态环境状态,是阴道微生态炎性程度的指标,也是患者病程进展所处阶段的体现。根据不同程度分为Ⅰ-Ⅳ级,Ⅰ-Ⅱ级清洁度提示炎性程度较轻,但不除外存在病原体;Ⅲ-Ⅳ级提示炎性程度较重。类似于临床中对“宫颈糜烂”的分级。
检验必须与临床融合,才能体现检验人与检验报告的价值。如上两点总结如果合理,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导出两点内容:
1)我们对其中各成分的“定量”的终目的不是简单地对其“量”进行一个客观的标识,而应该借鉴感染病学(尤其微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参照病程阶段与相应成分量的区间关系,以客观量化的方式为临床与患者展现出其病程所处阶段。如白带中20个/HP白细胞和30个/HP白细胞可能处于同一炎性程度区间,两者之间在临床实际中往往没有明显的区别,而我们如果硬将其分为“2+”/“3+”,或者更精确标识,对于临床来说意义并不大,反而对清洁度的判定增加困扰。
2)患者即便是感染了滴虫、白色念珠菌、支原体等,她的病程(炎性程度)也是由轻到重逐步演化的,阴道强大的自净能力甚至还可能免疫掉一些感染的病原体,而不引起疾病。在感染初期,炎性程度也相对而言会较低。不同病原体在阴道中的致病力具有较大差异,临床医师有能力分析出是否需要干预(这与清洁度没有绝对的关系)。如果我们发现病原体就直接Ⅲ°-Ⅳ°,势必忽略掉病程的“动态过程”的客观事实,甚至存在过度指导临床之嫌,属于检验人员抛开临床闭门造车之举。
兼职工作让笔者开始实际探索
5
笔者目前兼职某小企业白带分析仪开发工作,其中也涉及到各成分“定量”和“清洁度”关系的问题。如下是笔者提供的一个简单的自动化仪器分析技术思路方案,思路待验证也尚不完善,期待得到各位老师更好的指导意见: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将1-4个“+”,分别对应1-4个分值给到每个参数,这样经过数值量化后的各参数,就可为仪器提供客观依据。我们将上皮细胞和杆菌归为一组,分值相加;将白细胞和球菌/杂菌归为一组,分值相加。如果前者分值高于后者,清洁度锁定在Ⅰ°-Ⅱ°度,分值差异大于某个具体数值(待研究)判定为Ⅰ°,否则为Ⅱ°;反之,判断为Ⅲ°或Ⅳ°。
结果可能不一定正确,但更利于数据化和质控。也可减少人为主观依赖某一特定参数引发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