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常见抗抑郁药可降低新冠死亡风险,接种疫苗无法阻止新冠病毒在家庭中传播 | 新冠研究一周进展

时间:2021-11-11 15:01:3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感染新冠病毒10个月后抗体仍留在人体内

来源:Nature Microbiology

近日,发表于《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的一项研究指出,感染新冠病毒10个月后抗体仍留在人体内。

研究人员观察了38名患者和医护人员接种疫苗前体内的抗体情况,这些人在第一波新冠疫情暴发时受到感染。尽管感染新冠病毒后抗体水平有所下降,但大多数人在感染10个月后,体内仍保持可检测到的抗体水平。

研究还发现,阿尔法、贝塔、德尔塔几种变异株的刺突蛋白存在差异,意味着围绕其中一种新变异毒株设计的疫苗可能针对其他变异毒株的效果较差。此外,针对新冠病毒原始毒株设计的疫苗提供了对所有变异毒株的最佳保护,可应用于疫苗接种计划。

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维持免疫稳态治疗新冠

来源:Cell Research

近日,发表于《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有助于新冠肺炎患者预后,且利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调节免疫微环境和促进组织修复,从而提高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

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随机、单盲、安慰剂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治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各29人。与接受安慰剂的患者相比,接受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时间更短,症状缓解所需时间更短。此外,接受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的新冠患者的不良事件较少。

研究结果证实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的积极效果,强调了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维持免疫稳态来实现改善新冠患者预后的作用。

一种常见抗抑郁药可降低新冠死亡风险

来源: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10月28日,发表于《柳叶刀·全球健康》(the Lancet Global Health)的一项研究表明,一种常见而廉价的精神疾病药物氟伏沙明可降低新冠肺炎患者死亡风险和接受重症医疗护理的需求。

试验结果显示,在按照指示服用药物、且在疾病早期服药的参与者中,新冠相关的死亡人数下降了约90%,重症护理需求下降了约65%,说明氟伏沙明是少数几种显示出有力证据的疗法之一,可防止新冠病情恶化。

研究人员建议,对于没有接种疫苗,或不能接受单克隆抗体治疗、病情恶化的高风险人群,应采用氟伏沙明治疗。

加强针可大幅减少与新冠病毒相关的严重后果

来源:the Lancet

10月29日,发表于《柳叶刀》(the Lancet)的一项研究表明,与仅接种两针且完成接种至少5个月相比,接种第三针BNT162b2 mRNA新冠疫苗后,新冠感染、住院和重症风险均降低约90%,新冠死亡风险也降低80%以上。这一保护效果在第三针接种后不久就明显出现,且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健康状况的人群都有相似获益。

这项研究在以色列展开,招募了完成两针BNT162b2疫苗接种至少5个月、根据当地卫生部门指南有资格接种第三针疫苗且此前未记录新冠感染的≥12岁个体。经过对人口统计学特征、新冠感染和重症风险、基础健康状况、健康行为等因素严格匹配后,研究1:1分别纳入接种第三针疫苗或仅接种两针的各728321人。

第三针接种后6天左右,对新冠住院的预防效果开始明显出现;第三针接种后约8-9天,该组人群的重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明显下降。相较于完成两针疫苗接种至少5个月的对照人群,第三针疫苗可有效大幅减少与新冠病毒相关的严重后果:新冠住院风险降低93%,新冠重症风险降低92%,新冠相关死亡风险降低81%。

接种疫苗无法阻止新冠病毒在家庭内的传播

来源: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10月29日,发表于《柳叶刀·感染病学》(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的一项研究发现,接种疫苗能够有效降低德尔塔变异株的感染风险并加速病毒清除,但接种仍可能发生有突破性感染,且突破性感染者有可能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研究发现,完成两剂疫苗接种的人仍可能将新冠病毒传染给其家庭成员,无论他们是否接种疫苗。在接种疫苗的家庭接触者中,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比例是25%,而未接种疫苗的家庭接触者比例为38%,已接种疫苗的突破病例与未接种疫苗病例的传染性相。可见,在密接的情况下,疫苗接种者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进一步分析133名参与者的每日病毒载量轨迹发现,与未接种疫苗感染者相比,已接种疫苗的德尔塔变异株感染者的病毒载量下降得更快。

研究人员呼吁,在德尔塔变异株流行的当下,在进行疫苗接种的同时,应继续采取公共卫生和社会措施来遏制新冠病毒的传播。

新抗体有望催生出冠状病毒通用疫苗

来源: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11月2日,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一项工作中,研究人员确定并测试了一种新抗体,能降低包括新冠病毒在内各种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重症程度,这一成果有望催生出冠状病毒通用疫苗,对抗已知的和未出现的各种冠状病毒。

研究团队对两名实验对象(一名感染过新冠病毒原始毒株、现已康复的病人和一名目前正感染新冠病毒患者)体内的1700多种抗体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50种抗体既能与SARS病毒结合,也能与新冠病毒结合。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一种抗体特别有效,能与多种动物冠状病毒以及两种人类感染病原体结合。

分离出抗体后在小鼠身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鼠被感染之前给其注射这些抗体,这些抗体可以保护其免受SARS、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株和许多可能在人类中引起疫情的动物冠状病毒的侵害。此外,与未使用抗体予以治疗的小鼠相比,在感染后使用该抗体可减轻实验鼠肺部症状的严重程度。

新近接种疫苗的人群中的德尔塔变异株感染后发病率、重症率更低

来源:NEJM

11月3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一项研究指出,新冠疫苗针对德尔塔变异株仍具有较好的保护力,该研究基于III期临床试验数据所开展,为疫苗效果的长期变化提供了参考。

研究人员对mRNA-1273新冠疫苗III期试验中近2.5万人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相比最早接种(2020年7月-12月)的人群,新近接种(2020年12月-2021年4月)人群的德尔塔变异株感染后发病率、重症率更低。目前,随访仍在进行中,长期结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疫苗随着时间推移的效果变化。

2020年新冠疫情封锁期间,一些地区的大气二氧化碳有所下降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月3日,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的一项研究发现,在2020年新冠大流行高峰期间,特定地区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有所下降。

研究人员基于卫星的观测结果发现,在2020年2月至5月期间,世界上最大排放量地区的气体浓度,比正常情况低0.14至0.62 ppm,北半球的气体浓度也恰逢COVID-19限制令的实施,而急剧下降,再随着措施的舒缓,而趋于平稳。

研究人员认为,目前的天基技术,正在接近支持国际气候减缓战略所需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水平,这标志着长期寻求的目标已取得了进展。

新型冠状病毒激活宿主天然免疫反应新机制被发现

来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11月3日,发表于《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一定情况下宿主自身的成分可以被用作“危险信号”来激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该结果是对“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模式识别受体”这一理论的补充,为理解新冠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

研究团队建立了由病毒刺突蛋白Spike及病毒受体ACE2相互作用所介导的细胞融合体系。发现在非感染的条件下,由Spike-ACE2介导的细胞融合引起了细胞核机械力感知的变化,导致核纤层和染色质稳定降低,从而促进了染色质的核输出。被运输到胞质中的染色质片段能够强烈激活cGAS-STING通路,促进干扰素的产生,并抑制新冠病毒的复制。该研究还发现,STING激动剂具有很强的抑制新冠病毒复制的功能,该结果为抗病毒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全球首款口服抗新冠药物获批

11月4日,英国药品和保健产品监管局(MHRA)宣布,批准美国默沙东公司与美国里奇巴克生物医药公司联合研发的口服抗新冠药物莫那比拉韦(Molnupiravir)有条件上市,可在英国境内使用,用于治疗有发展成重症风险的轻中症新冠肺炎患者,这是全球首款获批的口服抗新冠病毒药物。

此外,molnupiravir也已向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等管理机构提交了使用申请,目前正在接受审批。

Molnupiravir是一种核糖核苷类似物药物,可以抑制新冠病毒复制,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其在感染新冠病毒后早期服用效果最好,因此MHRA建议在病毒检测阳性后尽快服药,若出现了症状,应当在5天内服药。

此外,11月5日,辉瑞公司宣布,其在研口服抗病毒疗法Paxlovid在II/III期临床试验中显着降低新冠患者住院和死亡风险。基于积极的临床结果,独立数据监查委员会建议提前结束临床试验。

Paxlovid的主要为成分PF-07321332,是一款新冠病毒3CL蛋白酶抑制剂,它通过抑制3CL蛋白酶的活性,阻断病毒的复制过程,在临床前研究中未表现出导致细胞DNA突变的活性。

上一篇: Diabetes:糖尿病怎么“吃”出来的...

下一篇: 救不了钱包,却救得了熬夜脸,这一份皮肤护...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