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成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诊断和治疗
时间:2021-10-13 11:01:4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心脏骤停时全身组织器官发生严重缺血、缺氧, 炎症因子释放,产生各种代谢产物,自主循环恢复 (ROSC))后发生再 灌注损伤,导致机体出现多器官功能紊乱或障碍,称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PCAS)。
在我国,心脏骤停发生率约 40. 7 /10 万,总体复苏成功率只有 4.0%。PCAS 与心脏骤停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是影响复苏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在 ROSC 后进行积极干预可以明显改善 PCAS 患者的生存率及神经功能预后。
PCAS 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PCAS 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由心脏骤停原发病 因、缺血损伤及再灌注后并发症等多因素共同参与, 具体病理损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患者发病前的基础 器官功能水平、心脏骤停的病因,以及缺血后无灌注时间等。其中缺血—再灌注损伤是 PCAS 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和死亡的重要病理生理学基础。
PCAS 的集束化治疗
尽管心脏骤停的病因不同,但心脏骤停及复苏过程中的缺血、缺氧和再灌注均可对多个器官造成损伤,不同器官系统的损伤程度差异可能很大。因此,有效的复苏后治疗包括鉴别及治疗引起心脏骤停的病因、评估及减轻多器官系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必须个体化。
集束化治疗已成为改善 PCAS 患者预后的关键环节之一。2021年《成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中国急诊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为“指南”)推荐PCAS 治疗重点在于逆转 PCAS 的病理生理表现,应进行 及时适当的集束化管理。应尽早、全面地对患者进行监护,并在监测的生命指标指导下进行治疗。
心脏骤停后大多数患者会出现昏迷。将近一半的昏迷患者在进行早期血运重建后可出院,且其中大部分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指南推荐如果怀疑 OHCA 患者心脏骤停的原因为心源性,且心电图提示 ST 段抬高,在排除禁忌证后,必须进行紧急冠状动脉造影。
ROSC 后出现低血压的患者病死率较高,且神经功能恢复较差。相反,如果平均动脉压维持 在较高水平则生存率较高,神经功能恢复较好。指南推荐心肺复苏后治疗中需要避免并立 即纠正低血压( 收缩压低于 90 mm Hg,平均动脉压 低于 65 mm Hg) ,目标平均动脉压 65 ~ 80 mm Hg为宜,可根据具体病情有所调整。去甲肾上腺素可 作为心脏骤停后患者的一线血管收缩剂。
在药物治疗后仍持续 休克的患者中,需要考虑使用机械循环支持技术。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IABP) 曾应用于心脏骤停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支持。指南推荐在心肺复苏和药物治疗后仍持续 休克的患者,需要考虑使用体外机械循环支持。
心脏骤停后患者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 与预后 的关系不明确。心脏骤停后过度通气可导致胸腔内压力增加,静脉回流减少,从而导致冠状动脉及大脑 灌注不佳。指南推荐心肺复苏后治疗中 PaCO2 需要维 持在一个正常的生理范围,维持 SaO2 不低于 94% 即可,并且需要考虑温度校正。
心脏骤停后患者减轻继 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指南推荐: 心肺复苏后治疗中应积极评估中 枢神经系统损伤程度,并采用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的联合保护措施。对于心脏骤停后 ROSC 仍然昏迷的患者 需进行 TTM。在 TTM 中可选择并维持 32 ~ 36 ℃ 中的某一恒定温度。在达到目标温度后温度管理需 至少维持 24 h。复温时,复温速度维持 0. 25 ℃ /h 直至正常体温。并在复温后继续控制核心体温在 37.5 ℃以下至少持续 72 h,避免体温反弹。不建议在院前常规快速静脉注入冰盐水对ROSC 患者进行降温。另外,心脏骤停后可考虑使用抗惊厥药 物治疗癫痫持续状态。
此外,应激性高血糖在心脏骤停患者中常见。心脏骤停患者早期高血糖与不良神经功能预后和死亡具有相关性。指南推荐对于心脏骤停后 ROSC 患者,应激 性高血糖的血糖控制目标范围的获益尚不明确。
总之,深入认识 PCAS,并对其进行集束化的管 理,对于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但目 前临床医师对 PCAS 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国际上相 关指南仍留存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还有待开展更多 高质量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去探索和评估,以期未来 能够有效的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原始出处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学组,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专业委员会, 成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中国急诊专家共识组. 成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中国急诊专家共识[J]. 中国急救医学 2021年41卷7期, 578-587页, ISTIC PKU CSCD CA,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