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药,究竟能不能控制尿酸高?

时间:2021-08-12 06:01:5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血尿酸水平 > 420 μmol/L即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但实际上具体到每位患者的个体情况,有的患者血尿酸水平只有轻微升高,有的则高出了正常值一大截。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吃药来控制尿酸高呢?不吃药是不是也可以让血尿酸达标?今天,让我们跟着曜影医疗肾脏内科医生来了解下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方案。

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可分为基础治疗特定药物治疗两部分。基础治疗涉及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危险因素的避免,适用于几乎所有的患者,而药物治疗则适用于病情更为复杂或严重的情况。

高尿酸血症是否需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药物治疗,取决于血尿酸升高的具体程度,以及患者是否合并有痛风等其他疾病情况。一般来说,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考虑使用药物治疗:

血尿酸水平 ≥ 540 μmol/L。 血尿酸水平未达上述标准,但合并有痛风或以下情况之一: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脑卒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尿酸性肾结石、肾功能损害(≥ 慢性肾脏病2期)。 不符合上述两种情况、即一开始不需要药物治疗,但经过一定时间的基础治疗后,血尿酸水平仍无法降至合适的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介绍的仅是一些基本的治疗原则。由于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因此仍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获得最佳疗效。以下我们来详细介绍下具体的治疗措施。

01. 基础治疗

(1) 合理膳食

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进食过多的富含嘌呤的食物和饮品,鼓励奶制品和新鲜蔬菜等低嘌呤食物的摄入,并保证适量的饮水以促进尿酸排泄。如下图所示,食物的嘌呤含量可分为低、中、高三大类,高尿酸血症患者应选择低嘌呤饮食,限制/少吃中嘌呤饮食,并避免/不吃高嘌呤饮食,以充分控制外源性嘌呤摄入。

需强调的是:

酒类,尤其是啤酒的嘌呤含量极高,应严格避免; 富含果糖的饮料(比如可乐等软饮料)也会明显升高血尿酸水平,应尽量少喝或不喝; 豆制品的嘌呤含量因加工方式而异,而且作为植物蛋白中的优质蛋白,具有多种有益功效,因此在最新的指南中,并不推荐严格限制豆制品的摄入(由于腐竹、豆皮等部分豆制品在加工过程中添加了较多的盐和油,因此食用豆制品时建议可优先选择豆腐、豆浆等添加剂较少的品种); 低嘌呤饮食中有部分食物虽然嘌呤含量较低,但脂肪含量或生糖指数较高,需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有血脂异常、糖尿病等情况来综合选择。

(2)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控制体重:控制热量摄入,达到并维持理想的BMI和腰围指标; 规律运动: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和2天的抗阻运动; 不吸烟,吸烟患者尝试逐步戒烟;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情绪状态。

这些措施可能并不直接作用于人体的嘌呤代谢,但能充分降低高尿酸血症所带来的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伴随疾病的风险,对改善综合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3) 避免使用能升高血尿酸的药物


(表:可引起血尿酸升高的药物及其机制)

若不确定某些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可否停用或减量,应咨询医生以寻求专业意见和指导。

02. 特定药物治疗

在用药前,推荐测定患者尿中的尿酸排泄情况,以确定高尿酸血症的具体分型(生成过多型、排泄不良型、混合型)。

目前一线的降尿酸药物主要有别嘌醇、非布司他和苯溴马隆,此外尚有托匹司他、重组尿酸氧化酶等新型降尿酸药物。 别嘌醇和非布司他可抑制尿酸生成,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型,苯溴马隆可促进尿酸排泄,适用于尿酸排泄不良型。 对于部分患者,还可使用碳酸氢钠、枸橼酸制剂等药物以碱化尿液,促进尿酸排泄。

医生在选择用药时,会综合考虑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患者的具体病情,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03. 疾病管理与长期监测

高尿酸血症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患者应树立长期随访治疗的观念,定期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评估治疗效果,调整用药方案,始终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理想范围,并注意监测靶器官损害,及时处理合并症,以实现长期健康管理。

 

附注:高尿酸血症的定义存在两种方式

1. 生物化学定义:指无论性别年龄,血尿酸水平 > 420 μmol/L。生理条件下血液中 > 98%的尿酸以游离单钠尿酸盐(MSU)的形式存在,其溶解度是380 μmol/L,另有4~5%的MSU与血浆蛋白可逆性结合,因此血MSU的最大饱和度约为420 μmol/L,即定义为血尿酸值的生化上限。

2. 流行病学定义:指血尿酸浓度超过正常参考值的上限。血尿酸浓度受性别、年龄、种族、饮食等诸多因素影响,其中男性的参考值上限是420 μmol/L,女性是360 μmol/L。

---

* 本文中统一采用高尿酸血症的生物化学定义

---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

[2] 中国肾脏疾病高尿酸血症诊治的实践指南(2017版)

[3] George C, Minter DA. Hyperuricemia. 2021 Apr 19.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1 Jan–.

[4] Ponticelli C, Podestà MA, Moroni G. Hyperuricemia as a trigger of immune response in hypertension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Kidney Int. 2020 Nov;98(5):1149-1159.

[5] Maloberti A, Giannattasio C, Bombelli M, et al. Hyperuricemia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URRAH (Uric Acid Right for Heart Health) Project. High Blood Press Cardiovasc Prev. 2020 Apr;27(2):121-128.

[6] Zhang C, Li L, Zhang Y,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fructose intake and risk of hyperuricemia. Biomed Pharmacother. 2020 Nov;131:110795.

上一篇: Lancet预印本:新冠病毒可能2019...

下一篇: J Eur Acad Dermatol...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