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守护,让孩子远离烧烫隐患

时间:2022-12-01 10:59:1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编者按

烧烫伤,是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意外伤害,伤者以婴幼儿、低龄儿童居多。一杯五六十摄氏度的热水,几秒钟就可能将孩子烫伤。这一危险源,却常常被忽视。严重的烧烫伤,给孩子带来哪些生理和心理上的创伤?对于婴幼儿及儿童烧烫伤,存在哪些认知误区?如何让孩子远离烧烫伤隐患?本报记者走近烧烫伤孩童、家长和医学专家,探寻造成烧烫伤的危险源,并就如何提高认识、科学防护、有效治疗,提出建议。

杯子里的热水、碗里的热汤、桌上的开水瓶……这些,都有可能毁掉一个人的美好童年,甚至一生。这并非危言耸听。

最近,网上一段视频引发关注。视频的主角是一名16岁少年,1岁时被开水烫伤,导致疤痕增生,十多年来一直在治疗。“隔一两年,就要把长出来的疤痕割掉,以免影响孩子发育。”少年母亲很无助。从视频可以看到,少年的胸部和背部因为严重的瘢痕挛缩而被挤压变形。

“太让人心疼了,一辈子可能都毁了。”有网友留言。

让人心疼的还有更多。类似案例在日常生活中屡有发生,很多儿童甚至婴幼儿深受其苦。

“幼儿和儿童皮肤薄,一杯200毫升开水就会导致10%以上大面积烫伤,造成残疾和毁容,严重的话危及生命。烧烫伤的高致残率、毁容率导致的身心伤害,将伴随患者一生。”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以下简称“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发起人、瘢痕医学专家孙便友告诉记者。

孙便友和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一直在为中小学劳动课烹饪课程的安全防护而呼吁。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烹饪与营养”被纳入中小学劳动课。他们希望孩子们在学烹饪前,先学会预防烧烫伤。

烧烫伤,尤其是烫伤,是婴幼儿、儿童最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但其致伤隐患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孩子们离烫伤危险有多近?烫伤后果有多严重?如何帮助孩子远离烫伤隐患?这些问题亟须正视。

1、烧烫伤的危险离孩子很近

“‘神兽’学烹饪,不怕烧穿锅底,就怕烫伤自己”,今年5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发布后,有媒体如此表达担忧。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对中小学生劳动课程里的烹饪任务作了明确设计和要求。比如,3至4年级要学会蒸、煮,会加热馒头、包子,煮鸡蛋、水饺等;5至6年级能做两三道家常菜,学会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等;7至9年级能独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三四道菜。

“当儿童进行烹饪课程训练的时候,实际上已暴露在烧烫伤危险之中。”中华医学会烧伤医学分会前任主委、深圳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主任吴军直言。

劳动课程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其中的风险也不能忽视。对于儿童来说,厨房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地方。那里有明火和易燃物,烹饪过程中的热液(如开水、热油)、热蒸汽和高温热物(如热锅盖)等,都可能烫伤他们。

据媒体报道,今年元宵节当晚,哈尔滨市第五医院接诊了20余名烫伤患者,绝大部分是在煮元宵或炸元宵时被烫伤。如果作为“新手”的儿童进入厨房,后果会如何?

“我们希望,烧烫伤预防和急救知识也能纳入中小学劳动课程体系,作为烹饪课程的配套授课内容,尽可能避免烧烫伤事故的发生。”这是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另一位发起人胡亚捷对中小学开设烹饪课程的反应。

8年前,胡亚捷与孙便友一起发起成立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呼吁全社会关注儿童烧烫伤问题,并在全国进行烧烫伤预防科普教育。他们希望所有人都能意识到,烧烫伤危险其实离孩子很近。无论是在厨房,还是其他地方。

根据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提供的数据,我国每年约有2600万人发生不同程度的烧烫伤,其中30%以上是儿童。从年龄看,尤以0至5岁低龄儿童高发。

烧烫伤包括热液烫伤、火焰烧伤、化学灼伤、接触性灼伤、电灼伤、摩擦性灼伤、辐射性灼伤、冻伤或冷烧伤、吸入性呼吸道伤害,等等。其中,又以热液烫伤最为常见。沸水、滚粥、热油、热蒸气的烫伤,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

2、烧烫伤带来终身伤害

儿童被烧烫伤后,皮肤损伤只是痛苦的开始。皮肤愈合以后,会面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瘢痕,俗称疤痕,也就是皮肤愈合过程中慢慢长出的“新肉”。严重的瘢痕增生,可以造成身体的畸形和功能障碍。

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分会副会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医师刘林嶓解释,烧烫伤首先会破坏皮肤屏障,导致体液丢失和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损害面部容貌、体表各暴露部位外形及器官功能。而且,还可能会对关节功能造成损伤。如髋关节的瘢痕挛缩,造成运动功能受损,影响关节运动,给行走及日常生活带来障碍。

6年前,刘红星两岁大的女儿被烫伤,辗转换了三家医院才得到救治。最后做了植皮手术,住院治疗50天。

“以为苦难就此结束了,然而,并没有。”他说。

孩子出院后,瘢痕进入增生期,生长迅速。如果抑制不住,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发育和肢体行动。为了不让孩子留下终生遗憾,他们走上了“漫长且痛苦的康复之路”——“我和爱人需要轮流在家给孩子做康复,疤痕按压、强迫拉伸、24小时穿着弹力衣、各种形体纠正。一天下来,孩子和我们都精疲力尽。”

直到今天,刘红星仍在为他的孩子寻找更好的康复方案。因为烫伤之痛,他成了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的一名志愿者。他把孩子烫伤的事情讲出来,分享烧烫伤防治和康复经验,以避免更多的家庭受到伤害。

刘林嶓介绍,烧烫伤的治疗,大体包括创面的愈合过程、伴随的预防瘢痕过度形成的过程、瘢痕形成后的治疗过程,以及治疗后的长期的康复过程。“烧烫伤程度较轻者可在半年左右时间内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状态。严重烧烫伤者治疗过程会旷日持久,有些甚至可能需要终身治疗。”

与之相应的是,不菲的治疗费用。根据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的调查,成人烧烫伤患者的治疗费用超过100万元;烧烫伤儿童的治疗费用平均为12万元,这还不包括未来需要继续治疗的费用,以及家属陪同治疗的支出。

“烧烫伤的治疗费用是比较高昂的,在治疗过程中,我见过不少家庭因伤致贫、因伤返贫。”刘林嶓说。

3、心理创伤影响深远

相对于生理上的创痛,烧烫伤给孩子心理上带来的创伤,更难被看见、被关注到,然而同样严重。

原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科主任医师贾晓明教授接诊过许多烧烫伤患者。“当发生烧烫伤后,很多孩子根本就不愿出门,不得不出门时也要戴面罩、穿长袖衣服把身体遮住。肉体的伤痛,对他们的心理影响非常大。”他说。

“烧烫伤对个人来说是非常大的应激事件,会对人造成心理创伤,也就是二次创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正奎强调。

刘正奎与多名专家一起参与了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组织的一项针对烧烫伤患者的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包括烧烫伤成人和儿童患者及其家属,最后形成了《烧烫伤患者心理状况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相当惊人。”这是刘正奎对调查结果的评价。

在调查过程中,他们对患者进行了心理测量分析。在被调查的124位成人烧烫伤患者当中,有56位检出为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检出率为45.2%。同时,通过DASS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一种用于评价负性情绪的量表)测量,33.1%的患者被检测出轻度或中度抑郁,25.8%被检出重度抑郁,需要专业支持,如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才能调节情绪状况。整体来看,出现抑郁症状的患者比例为58.9%。

烧烫伤儿童的情况也不乐观。对患儿的心理测量,主要考察他们是否在烧烫伤后出现行为问题。儿童的行为问题一般可分为3类:第一类为违纪行为,如撒谎、欺负别的孩子、偷东西等;第二类是神经症行为,表现为害怕新环境、拒绝上学、睡眠障碍等;第三类是既出现一定的违纪行为又出现一定的神经症行为,被称为混合型行为。结果是,在81位被调查的烧烫伤儿童中,出现行为问题的有27位,占总人数的33.3%。

“这样的问题检出率和一般学龄儿童对比相对较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估计一般学龄儿童的问题检出率为5%~10%。这说明烧烫伤会导致儿童出现行为问题,并提升了在儿童中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报告》指出。

根据分析,烧烫伤患者的心理创伤,主要来自自我形象的改变,特别是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受伤部位会留下不同程度的瘢痕,颜面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以及特殊的穿着(如弹力衣),会使他们在人群中显得与众不同,对自己的身体和形象不自信,甚至出现自我形象紊乱。同时,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一些永久性形体损毁和肢体功能受限,以及漫长的治疗和康复期,使他们不敢面对未来的工作、家庭及社会关系等,对生活失去信心。

“儿童烧烫伤如果涉及容貌伤害,更会带来严重的情绪问题。我们收治的一些孩子,最严重的,甚至有轻生的倾向。”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任医师胡骁骅透露。

在知乎平台,有这样一个话题:有大面积烫伤的姑娘们现在都怎么样了?回答者不少。一位2岁时被热水烫伤的网友如此写道:“很讨厌夏天,因为大家都穿漂亮的裙子、短裤,但我没法穿。我害怕别人的眼光,怕别人会因为丑陋的疤痕而讨厌我”“现在总觉得自己不配和任何人在一起,注定孤独一人”。在这个回答的下方,不少人点了“赞同”。

《报告》指出,目前对烧烫伤人群的医学治疗主要集中在生理方面,呼吁医疗机构提升对烧烫伤人群心理健康的关注,积极地针对烧烫伤人群进行临床心理治疗和干预。

“社会支持系统也很重要。”刘正奎说,家长一定要陪着孩子慢慢康复,让他们跟周围的亲戚、朋友恢复正常的社会交往。

4、提高认识,科学应对,让孩子远离烧烫伤

多年的救助工作,使孙便友和同事们发现了“烧烫伤意外伤害的规律”——儿童烧烫伤80%以上都是在家长的陪伴下发生的,而且大部分是发生在家庭及家庭周边。“一时的疏忽,就可能导致孩子被烧烫伤。”孙便友说。

而且,家长还可能会被错误的急救知识——所谓的“偏方”误导,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山西省太钢总医院(山西省烧伤救治中心)烧伤科主任段鹏发现,许多患儿的家长缺乏烧烫伤急救知识,“他们用所谓的‘土方法’,如用酱油、麻油、牙膏、红药水、紫药水、燃烧后的草灰等有颜色的遮盖物处理伤口,这些处理方法不仅对伤情没有帮助,还会加重孩子的受伤程度,带来二次伤害,也可能干扰医生的判断”。

只有提高认识、科学应对,才能让孩子远离烧烫伤。

为儿童提供安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一定要树立儿童伤害可防可控的意识。”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贺连辉提醒,意外伤害看似难以预防,但大量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的发生。预防儿童烧烫伤,家里要注意分隔热源、让孩子远离火源等。“比如,北方一些农村住宅锅连炕,孩子很容易被烧烫伤,只要锅台和火炕中间加一块隔板,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烧烫伤事故发生。”

一个安全的家居环境,除了远离火源、分隔热源,还需要排除用电隐患。“比如,把家里的电线、插孔都加上保护措施,或者换成安全插板。还要配备灭火器、防火毯等消防用品,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并掌握使用方法。”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伤害防控与心理健康室研究员段蕾蕾补充道。

设计和制造更安全的产品。各类产品,尤其是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应将防止烧烫隐患、提高安全系数写入产品标准,并在设计、生产、更新迭代等全流程各环节严格落实。比如,儿童衣服面料不能使用过度易燃的材料,燃气灶的打火按钮应该有安全扣。有一位烧伤科医生注意到,不少儿童在汽车燃烧事故中因使用安全座椅而被烧烫伤,于是向制造商反馈,推动修订了儿童安全座椅标准,减少了因车祸导致的儿童烧烫伤。

加大科普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孩子、家长、教师等各方预防意识和能力。“澳大利亚早在1992年便在全国开展预防儿童烧烫伤教育工作,此后烧烫伤人数大大减少。挪威实行预防烧烫伤科普教育七年后,烧烫伤减少了50%以上。”孙便友说。

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也在行动。他们从2016年12月开始,走进全国29个省份的3000多所小学、幼儿园、社区、机关单位等,开展烧烫伤预防与急救知识宣教活动,还借鉴国外经验,开发出儿童烧烫伤警示系统、视频、歌舞、书籍以及“远离烫烫小怪兽儿童友好安全体验空间”等,寓教于乐地让儿童学会远离烧烫伤危险。

要让预防烧烫伤成为中小学正式课程的一部分,写进中小学教材。“《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的颁布和实施,是一个同步传播预防伤害意识和技能的好机会。”吴军建议,把预防因劳动导致意外伤害的常识和急救技能写入课程标准,在课堂上向孩子们普及。

“应把提升学校管理者、教师乃至全体教职工的安全预防意识放在重要位置。”北京市石景山区某小学校长路彦芬认为,教育系统应组织专家给老师做培训,老师学习和掌握了烧烫伤预防和急救知识,再教给学生,学生也会影响到家长。

此外,在家庭中,家长要结合具体的家居环境、设施设备,及早教给孩子安全使用电器设备、火源热源等常识与技能,适时重申、强化,帮助孩子养成自我防护、远离隐患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

打破认知偏见,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孙便友认为,对于常见的热液烫伤,要掌握科学的急救方法。“冲-脱-泡-盖-送”,这五大步骤,在很多国家已经推广并被证明行之有效。

所谓“冲”,就是在烫伤后第一时间冲凉水,可用流动的、干净的自来水冲15到30分钟。“脱”就是在冲水后脱掉衣服和鞋子,但一定要避免弄破伤口的水疱。“泡”是在冲水和脱衣后,将烫伤部位在15到20摄氏度的水里浸泡15到30分钟。“盖”就是在泡水后,用干净的棉布或消毒纱布盖住烫伤部位,防止伤口与细菌接触。“送”就是在做完前面这些急救措施后,尽快将患者送医院就医。

加强各级医院烧烫伤科建设,强化专门针对儿童的烧烫伤医疗力量也刻不容缓。据了解,目前,三甲医院等大医院一般都设有独立的烧伤科,成人、儿童均可就诊。一些医疗条件较好的地区,儿童医院中的烧伤科更具针对性。但在很多县级医院,尚没有独立的烧伤科,儿童烧烫伤往往只能在外科、急诊科紧急处理,严重者再转院诊疗,造成救治时机延误,或限于医疗条件及水平,给孩子留下终生遗憾。应当通过专科建设、医疗资源共享、线上远程会诊等方式方法,加强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偏远落后地区儿童烧烫伤的医疗资源及建设。

不过,段蕾蕾强调,对于只有几岁大的儿童而言,预防烧烫伤,“任何手段都不能代替家长的有效看护”。“只有做到近距离、不分心、不间断的有效看护,才能达到预防儿童伤害的目的。”她说。

上一篇: 世界艾滋病日:这些防“艾”知识,你一定要...

下一篇: 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能力——各地持续优化...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