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道德的经典作文(描述道德的优美作文摘抄精选2篇)
时间:2023-08-16 18:08:5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中华民族亘有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源远流长。在千百年前,《世说新语笺疏》中就早有记载:“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于是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谦让的意识也渐入人心,仿若每一个人必须遵守的规范,但是如今,谦让似乎成为了我们的一种负担。
在儿时的记忆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妈妈,表弟翻我的玩具,弄坏了小汽车,我抢回来它还打我!”面对弟弟的胡闹,满地的狼藉,心中难免充斥着委屈。我们渴望着公平的对待,期待着有个人能站出来说出我们作为长者的心声。而等来的却是家长口中“你比他大…他弄坏就弄坏…你应该让着他”这样类似的言语,于是,“谦让”便衍生成为我们肩上不得不担负起的使命。其实,在我们在严格死守道德底线的同时,已然被安排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我们做了正确的事情,却遭到了那些以道德为名的约束或阻挡,最后被颠倒了黑白。于是我们大胆发问,何错之有?真相便是我们都盲目于“道德”的旗号,而被进行了行为上的“绑架”!
像是去年的天津塘沽爆炸事件,在各界人士伸出援助之手组织天津重建之时,马云的微博却被清一色的“逼捐款”留言所覆盖。不少网友指责马云“你不捐款,我也不淘宝了”“首富就应该捐1个亿”……好在逼捐的网友声势浩大,反对逼捐的人也不在少数,“你有钱就得多捐”,在逻辑上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慈善的首要原则就是自愿,哪怕他是中国的首富,他也有权力决定捐与不捐、捐多少,无人可以强迫,更没必要挥舞道德的“凶器”,去胁迫其他人要怎么样去做。就像韩愈在《原毁》中言:“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也。”道德是一种修养,不是一种义务,我们应该去呼吁人们去做,而不是由此化为了利器,去责备他们为什么不做;我们做好事,也不应该勉强别人也照着我们的样子去做。道德最适合来约束自己,而不适合拿来压制别人。
人们推崇道德大抵也是因为它的无害,能够逐渐增进社会的安宁和谐,平息纠纷与风波。可如果道德成为人人手中强制他人的利器,就必然会成为每个人毡上的针、背上的刺,设法拔去。
毋庸讳言,在五千年地域文化的光辉下,道德已然深入人心。现实中我们最爱拿道德说事,道德是砝码,道德是武器,挥舞道德的“利器”,习惯于道德绑架,这种做法显然不合适,反而会煽起群众的躁动,舆论下的风波;反而违背了遵守道德的初衷。莫不如理性的面对,去还原事情的本真,也是时候将道德放回它原本的位置,在运用中以事论事,这样在许多问题上也会少些偏颇。
2.
昨天晚上,我看电视的时候,看了一个节目后觉得很气愤。节目是这样说的:一个农村家庭来到城市,就靠卖发糕赚钱。可是他们这么辛勤地努力,却没有让他们从农村带来的女儿上学。反而是让她替父母送发糕到客户家去。她非常盼望上学。
她每天经过家门口时,总是听见学校里那朗朗的读书声。有一天,她父母叫她将发糕送到一个客户家时,她走着走着,看见地下有一本被人遗弃的书,她便坐在地下读起来,直到上午时她才反应过来还要去送发糕。但是客户已经不在了。她回到家后,父母把她痛打一顿,还说:“读书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幸好当地路过的人阻止了这一顿打。最后,在公关职员的开导下,他们终于让孩子上学了。
我看完后,觉得他们的做法很不对,孩子到了适当年龄就应该去上学,这是国家的法律,谁不遵守谁就是违法。而且那个孩子非常渴望去上学,我相信她上学肯定是品学优尖的好学生。
她的爸爸曾讲过:“书有什么用啊,读书能当饭吃吗?”我觉得他这句话又讲错了。读书当然能当饭吃拉。当然,读书不要读死书,读了书到关键时刻还要知道怎么运用,那样的话,走到哪里,都能搞到饭吃。
最后,我希望广大家长不要像他们那样让自己的子女不上学,成为文盲,在社会上只能靠体力劳动来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要是那样的话,生活可就没有乐趣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