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禹川禹河精彩美文-(第29-30章)宠妹后一家人都成了大佬小说免费阅读
时间:2023-06-25 16:12:3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他暗自发誓,既然妹妹不能考状元,那我就让她当状元郎的妹妹,最风光的状元妹妹。
从此后,蒋禹川读书更加用心了
七月的时候,蒋禹清灵境里的西瓜成熟了。收获的西瓜在灵境里堆成了山。
自好在灵境可以保鲜,吃不完放再久都不会坏。
只待来年种在外头,到时候光明正大的,想怎么吃怎么吃,送人或是卖钱都可以。
不像现在,自己家都还要掩掩藏藏,着实失了乐趣。
知了声声催岁月。
炎热的七月终于过去,立秋后,秋老虎依旧气势逼人。热浪中,西津渡的人们迎来了秋收。
蒋禹清家共51亩良田,收完了晒干吹去秕谷,共得粮16371斤,平均亩产约为321斤。
长辈们喜气洋洋,说收成十分不错。但在蒋禹清看来,产量着实低的吓的人。
她家不需要交粮税,粮食是足够吃了。绝大多数百姓家,还要上税。
就拿三太爷爷家来说。他家十三亩田,其中良田8亩,次田5亩。按平均亩产300斤算,约收粮3900斤左右。
其中有两亩不用缴粮税,那么税粮约在110斤左右。交完税,还剩下不到3800斤。
他们家祖孙四代,共15口人,平均算下来每人每年只有252斤左右的谷子。
一斤谷子七两米三两糠。照这个比例计算,这252斤稻谷,舂出来,撑死了只有176斤左右的大米。
再算仔细些平均每人每天半斤米都不到,即便一天只吃两顿,也根本不够吃。
尤其他家除了两个小娃娃外,其余都是半大小子。
有道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为了填饱肚子,家里人往往只留下很少的一点大米,其余都拿去卖了,换成其他的糙米粗粮回来,这样能多顶一些时日。
就这样精打细算,仍然有青黄不接的时候。
到了那时候挖野菜,做米糠粑粑,基本是逮啥吃啥。
蒋禹清上辈子是孤儿。小时候在孤儿院顶多是吃的差些,饭还是能吃饱的。
后来上学,学了历史,大概知道古代的粮食产量低,在灾荒年甚至还出过“易子而食”的惨剧。
但那会儿看书,看到的仅仅是字面上的描写,远没有现在亲身经历的感触深。
蒋禹清觉得,自己能重活一世,还有附赠那么大个金手指,多半是上辈子积了德。
不是她自吹,当初她还是阿飘的时候,超渡她的老道就是这么说的。
即然如此,这辈子还是多做些好事吧。不求死后再重来一世,只求不枉来这世上一遭。
秋收过后,就是中秋。
作为青州的最高长官,蒋文渊收到的中秋节礼堆满了一整个库房。
什么月饼,糕点,土仪,酒水,茶叶还有些贵重药材之类的。
相应的,蒋家送出的回礼也同样不少。
这会气温还高,东西放不住。
陆氏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将东西全部收拾出来。
贵重药材部分收了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其余的东西,留下些能放的、可以待客的酒水、茶叶等。其余的分作两部分。
一部分送回西津渡,让家里人分送给族中长辈和里正等。一部分让娘家大嫂带回去,孝敬爹娘。
中秋节县衙休沐一日。
今年的中秋节也是蒋家的大家长,蒋老头儿的五十岁寿辰。
照规矩是要大办的。然老头儿早就交待了儿孙们不办生辰,族人那里也透了话。
老头儿从前在酒楼里听人说书。说是的是,有大官借办寿辰敛财,让人给参了,之后抄家流放的事儿。
这故事让他印象深刻。
他儿子如今是青州县令,若是他的生辰大操大办,到时各府少不得备贺礼上门。
那他们家不就与那书里说一样儿了吗。
所以,寿辰这事儿坚决不能办。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吃个饭多好,省得兴师动众的。
老头儿死倔,无论几个儿子怎么劝,不办就是不办。
儿子们拿他没办法,只得依了他。
既是中秋,又是爷爷的生辰。
晚饭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为了活跃气氛,蒋禹清决定彩衣娱亲,给大家表演个节目。
团子话都说不利索,所以唱歌之类的就不要想了。
跳个舞还是可以的。
她大哥哥笛子吹的好,她便央求大哥哥吹个曲子给她伴奏,不拘什么曲子,反正她也是乱跳,图个乐子罢了。
蒋禹江吹了首轻快活泼的调子。
团子跟着曲调努力调动着胖胳膊短腿跳起了舞。
上辈子还在孤儿院时,来院里做义工的小姐姐教的,她现在还记得。
笨是笨了些,可仔细看,还是挺有模样的,着实惊艳了长辈们。
反应过来后,大家纷纷鼓掌,大声叫好。哥哥们甚至把手掌都拍红了。
一舞完毕。小团子被热情的长辈们挨个儿亲了一回,小脸儿都亲红了。
团子心里美的不行,哎呀,这真是甜蜜的负担呀。
中秋过后,天气一天天凉快了下来。蒋禹清被陆氏接到城里小住。
进了九月,秋果开始大量上市。
今年风调雨顺,果子大丰收。
其中产量最大的就是桔子、柑子、柚子、梨、和板栗以及柿子。
街道两边到处都是卖果子的人,前来买果子的外地客商也有,但调走的十分有限。
因为这些都是南地常见的水果,各州府都有,并不稀奇。
当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果子的价格势必会跌到让果农哭都卖不出去的境地。
拿柿子为例,三四两重的大柿子,一文钱七个都没人要。
果农摆一天的摊,所得还不够自己买两个包子的。
这还怎么搞?
卖不出去,果子就会烂在地里。没有经济收入,家庭就会陷入困境。
百姓生活困苦,身为一县之长的蒋文渊如何能够睡得安稳?
这段时间为给父老们多卖水果,蒋文渊甚至放下身段亲自去拉客商,只求人家多买一些。
但相比剩下的庞大基数,仍然十分有限。愁得他头发大把大把的掉。
蒋禹清被他爹抱着,走在大街上,看着满街卖不出去的新鲜水果,想着它们中的一些要是能延期,比如等到冬天再上市就好了。
蒋文渊一听,眼睛瞬间发光。他着急的追问女儿:“乖宝,你真有办法?”蒋禹清重重的点头。
于是,蒋文渊也不逛了,抱着女儿立即大步往回走。那步子快的,阿平差点撵不上。
回到家,屏退左右。蒋文渊问女儿:“乖宝,怎么弄,快告诉爹爹。”
蒋禹清于是从灵境的超市里掏出一堆的东西来。其中一盒柿饼,两瓶水果罐头来。
“爹爹,做,罐头。”
蒋文渊一见柿饼和这两瓶罐头,眼睛就跟镶了钛合金似的,直放光。
且那瓶身的标签上,清清的标明了各种原材料的配比,他连蒙带猜的看了人大概。
看了好久,才问:“乖宝,咱们能做出来吗?”
蒋禹清点点头:“嗯,试试!”上辈子为了挣学费,记不清做了多少份工作,有时候同时打好几份工。
其中就在一家特色(土特产)食品厂干过,对做罐头和柿饼的工艺再清楚不过。
蒋禹清说话费劲,干脆拿纸笔,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条一条的写下来,并附上具体的工艺制作法。
写完了,又连比带划带画图的,挨个儿解释。蒋文渊总算整明白了。
一、 桔子、桃子、柑子、梨之类的可以做成罐头,附罐头的制作方法。
二、 板栗的长期存储办法。
三、 柿饼的制作方法。
他问女儿,能不能把这罐头撬开尝尝味道,蒋禹清点头说当然可以。他便果断的拿着往厨房去了……
当天晚上的晚饭,是差人去外头买回来的。
至于家里的厨房,已经被她爹娘临时征用来做罐头试验了,技术指导正是蒋禹清。
罐头这玩意儿并不难。
陶罐洗干净,同软木塞一起,放进锅里蒸煮消毒。
桔子去皮去经络,洗净沥干水。
锅洗干净,放适量水(以淹没桔子肉为准),加适量的糖小火煮化,加入桔肉,稍煮一小会。趁热装进罐子里,塞上软木塞。再用融化的蜂腊的密封一圈,罐头就做好了。
这样的罐头可以存放三个月。
柿子饼的制作时间则要长的多,先晒后捏,边晾边捏,最后还需露霜。
蒋文渊抱着女儿,狠狠的亲了两口。
之后拿着自已做好的几瓶子罐头和女儿给的那盒柿饼,连夜召集属下及青州有名的几个大商家开会。
第30章 六百里加急
这会一直开到了半夜。
来的时候众人皆是匆匆忙满头雾水,走的时候个个称兄道弟,笑容满面。显然,大家已经达成了友好合作。
成立一座食品工坊,蒋家以技术入股占4成。其他以银子入股,周家1成,曲、江两家各占2成,陆师爷和另外一位钱粮师爷各占半成。
柿饼和罐头这两样东西蕴含的前景和巨大的利益,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看得出???来。
尤其是罐头,做好了运到北方去,绝对能赚个盆满钵满。
蒋文渊手握两座金山,按理他完自己可以自己吃独食,并且以他现在的身份,别人就算眼红也只能干看着。
之所以把这块巨大的蛋糕拿出来与他们分食,一来,时间紧张,多耽搁一天,果农们的损失就大几分。他不想看到青州的果农们血本无归。
而这些大商户不仅有十分雄厚的资金,还有成熟的销售渠道和极其广阔的人脉资源。借助他们的力量,可以让果农们的果子以最快的速度卖出去,减少损失。
二来,蒋家除了他,其余都是老实人。论种田个个是好手,却搞不来商场上这些弯弯绕。
倒不如大方点分出去,大家合作,互利共赢,皆大欢喜。他家宝贝女儿说这叫招(官)商(商)引(勾)资(结)。
对于各商家来说,这递在手里的橄榄枝,不接那才是傻子。蒋家,他们平日里想攀还攀不上呢!
两天后,在城东青江河边,一座名为“青江食品”的工坊挂牌成立,放出消息,大量收购新鲜的桔子柑子犁和柿子等。
桔子、柑子、收购价,一文两斤。梨一文半两斤,柿子一文三斤。这个价格虽比不上去年的零售价,但比起今年已是算是极高的价格了。
一时间,百姓们奔走相告,纷纷把自己家的水果挑来这里。
与此同时,城西一家不起眼小铺子也贴出告示,大量收购板栗、榛子、枣、猕猴桃等这些不适合做罐头的山货和水果。
这是蒋禹清让蒋文渊派人收的。她的空间里有的是地方放,还不会变质。
现在收,一来可以让百姓们辛苦得来的东西有地方卖,二来到了冬天放出来还能赚个差价。
实在不行,还能自己吃或是送给族人当个礼。
谁曾想,这一收险些刹不住脚。到临近果子下市,将近二十天的时间,各种坚果水果足足收上来七八万斤。
其间因为银子不够,蒋文渊还回家问老胡氏要了些。
他爹打趣他:“别人当官都是往家里搂银子,你倒好,搂不着不说,还往里头倒搭。”
蒋文渊一脸认真的反问:“那,要不,儿子也捞点儿?”
蒋老头一听,瞬间拍桌:“你敢!你要是敢做那不忠不义之事,老子打断你的腿。”
转眼见大家正一脸笑意的的看着他,这才意识到被小儿子给涮了。
一时哭笑不得:“好你个老三,敢拿你老子开涮,简直大逆不道……”
食品工坊那边的罐头制作,也是如火如荼。第一批已经在运往北方的路上了。柿饼也晒得极好,如今就等霜降后露霜了。
忙忙碌碌中,九月姑娘擒起金色的裙摆翩然离去。十月姑娘拖着萧索即时登场。
一些乔木的叶子已经泛了黄,风一卷便纷纷扬扬,飞到到处都是。叶落,归根。
蒋家田里的红薯已经长的足够大,可以收获了。提前两天,蒋家便往外放了消息,家里要挖红薯了。
蒋家种的这块红薯地,村里人都知道。当初种的时候,便有人问过这是何物。蒋家说是红薯。
至于这东西怎么来的,蒋家统一对外的口径是蒋文渊进京赶考时,路上偶然救了一个游方道士,那道士送给他的。
据说是海外来的粮种,产量很高。但具体产量多少,他们也不知道。
只说他们家先试着种一种,若是真如老道士所说,产量很高,到时候再分给大家种也不迟。如今听说这东西就要收获了,大家自然想来看个究竟。
十月初五,秋高气爽,万里无云。
一大早,蒋文渊便带着钱粮师爷和一队人马赶回来。蒋家除了上学的七个男孩子们,更是倾巢出动。
镰刀、锄头、麻袋、萝筐、还有大秤。
闻讯赶来看热闹的村民们,也围满了红薯田。
蒋文渊带头,亲自卷了裤腿割藤蔓。其他人见此,也纷纷拿上镰刀紧随其后。
一些村民看不过隐,心里着急,也跑回家拿来镰刀加入割藤蔓的大军。
三十几个汉子在田里铺开,不过半个时辰便将一亩半的藤蔓割的干干净净。
割下来的藤蔓,打成捆还能用来喂猪或是牛羊,一点都不浪费。
接下来就是重点了。
蒋文康率先扛了把锄头,走到地垄的一头,先拨开一点土,之后狠狠的一锄头刨下去,再一拉,一窝红色的块状物便露了出来。
又是两锄头下去,一窝红薯就被全部带出了地面。顿时,四周惊呼声一片:“我滴个娘哎,这一窝咋这么多啊,还这么大个。”
蒋文康欣喜的提起这串红薯,数了数,竟有七个。
最大的有他巴掌大,少说也有一斤多,小的也有二三两重。掂了掂,这一株至少也得四五斤重。
一颗就四五斤,那这一亩这么多颗,那产量……蒋文康眼睛都红了。
不止是他的眼睛红了,在场的人眼睛都红了。
汉子们二话不说,每人抢了一垄,抡起锄头就开干。
其余的人也不落后,拿了萝筐麻袋等家什,跟在后面拣。
现场时不时传出惊呼声。
“哇,这个好大,比我脑袋都大。”
“我的天啦,这一株竟然结了十一个红薯。”
“快快快,再拿个麻袋来,我这装不下了……”。
一个时辰时辰后,一亩半的红薯全部收完。蒋文渊那边的数据也出来了。
总共收了七千二百八十九斤,平均亩产4859斤,这是还是称了两遍的结果。
听到这个数据,再看看地头堆成山一样的红薯。
大家都沉默了,继而红了眼睛。
其中一个衙役突然双膝跪地,嚎啕大哭“娘啊,你睁开眼睛看看啊,亩产四五千斤的粮食,我们以后再也不会挨饿了,再也不会挨饿了。”
见此情形,同来的衙役红着眼拍了拍他的肩膀,以示安慰。
蒋文渊是知晓这个衙役的情况的。父亲早死,母亲带着他艰难求生。
后来,家乡遭了灾,地里颗料无收。他母亲带着他跟着乡邻一起背井离乡,开始逃难。
路上,母亲为了让儿子活下去,省下了自己口粮留给儿子,最终活活饿死。
好在他后来遇上了好人,把他捡了去养,又同养父学身本事,识了字,被人举荐进县衙当了衙役。
亲眼见到母亲饿死,难怪他如此悲恸,想来今天也是有感而发。
蒋文渊让人将挖坏的挑出来,一会拿回家去蒸着吃。
其余的一个都不准动,这可是明年的粮种,百姓们的命脉。
将红薯全部运回大宅后,蒋文渊安排了一个专门的房间存放,并安排人一天十二个时辰看守。
不是不放心家里人,这是怕外头的宵小。不论什么时候,这个世上都不缺为了利益铤而走险的人。
安顿好所有事情后,蒋文渊这才带着人匆匆返回县衙。
回到县衙后,蒋文渊立即写了一封书信,信内附上一本详细记载着红薯种植方法的小册子,连同一篓子没有摘掉根径的红薯,着人快马加鞭送往府衙。
两天后,零州知府李政收到蒋文渊的书信,看过之后忍不住哈哈大笑。
之后更是启用了六百里加急,把蒋文渊的原文信件和红薯送往京城。
仅用了八天,东西就到了京城。
东西到达京城的时候,正值大朝会。听到殿外传来的层层急报,一众朝臣们心里都是咯噔一声。
完了,该不是哪里又生灾了吧!
就连御座上的夏景帝也是一脸疑重。
从此后,蒋禹川读书更加用心了
七月的时候,蒋禹清灵境里的西瓜成熟了。收获的西瓜在灵境里堆成了山。
自好在灵境可以保鲜,吃不完放再久都不会坏。
只待来年种在外头,到时候光明正大的,想怎么吃怎么吃,送人或是卖钱都可以。
不像现在,自己家都还要掩掩藏藏,着实失了乐趣。
知了声声催岁月。
炎热的七月终于过去,立秋后,秋老虎依旧气势逼人。热浪中,西津渡的人们迎来了秋收。
蒋禹清家共51亩良田,收完了晒干吹去秕谷,共得粮16371斤,平均亩产约为321斤。
长辈们喜气洋洋,说收成十分不错。但在蒋禹清看来,产量着实低的吓的人。
她家不需要交粮税,粮食是足够吃了。绝大多数百姓家,还要上税。
就拿三太爷爷家来说。他家十三亩田,其中良田8亩,次田5亩。按平均亩产300斤算,约收粮3900斤左右。
其中有两亩不用缴粮税,那么税粮约在110斤左右。交完税,还剩下不到3800斤。
他们家祖孙四代,共15口人,平均算下来每人每年只有252斤左右的谷子。
一斤谷子七两米三两糠。照这个比例计算,这252斤稻谷,舂出来,撑死了只有176斤左右的大米。
再算仔细些平均每人每天半斤米都不到,即便一天只吃两顿,也根本不够吃。
尤其他家除了两个小娃娃外,其余都是半大小子。
有道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为了填饱肚子,家里人往往只留下很少的一点大米,其余都拿去卖了,换成其他的糙米粗粮回来,这样能多顶一些时日。
就这样精打细算,仍然有青黄不接的时候。
到了那时候挖野菜,做米糠粑粑,基本是逮啥吃啥。
蒋禹清上辈子是孤儿。小时候在孤儿院顶多是吃的差些,饭还是能吃饱的。
后来上学,学了历史,大概知道古代的粮食产量低,在灾荒年甚至还出过“易子而食”的惨剧。
但那会儿看书,看到的仅仅是字面上的描写,远没有现在亲身经历的感触深。
蒋禹清觉得,自己能重活一世,还有附赠那么大个金手指,多半是上辈子积了德。
不是她自吹,当初她还是阿飘的时候,超渡她的老道就是这么说的。
即然如此,这辈子还是多做些好事吧。不求死后再重来一世,只求不枉来这世上一遭。
秋收过后,就是中秋。
作为青州的最高长官,蒋文渊收到的中秋节礼堆满了一整个库房。
什么月饼,糕点,土仪,酒水,茶叶还有些贵重药材之类的。
相应的,蒋家送出的回礼也同样不少。
这会气温还高,东西放不住。
陆氏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将东西全部收拾出来。
贵重药材部分收了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其余的东西,留下些能放的、可以待客的酒水、茶叶等。其余的分作两部分。
一部分送回西津渡,让家里人分送给族中长辈和里正等。一部分让娘家大嫂带回去,孝敬爹娘。
中秋节县衙休沐一日。
今年的中秋节也是蒋家的大家长,蒋老头儿的五十岁寿辰。
照规矩是要大办的。然老头儿早就交待了儿孙们不办生辰,族人那里也透了话。
老头儿从前在酒楼里听人说书。说是的是,有大官借办寿辰敛财,让人给参了,之后抄家流放的事儿。
这故事让他印象深刻。
他儿子如今是青州县令,若是他的生辰大操大办,到时各府少不得备贺礼上门。
那他们家不就与那书里说一样儿了吗。
所以,寿辰这事儿坚决不能办。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吃个饭多好,省得兴师动众的。
老头儿死倔,无论几个儿子怎么劝,不办就是不办。
儿子们拿他没办法,只得依了他。
既是中秋,又是爷爷的生辰。
晚饭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为了活跃气氛,蒋禹清决定彩衣娱亲,给大家表演个节目。
团子话都说不利索,所以唱歌之类的就不要想了。
跳个舞还是可以的。
她大哥哥笛子吹的好,她便央求大哥哥吹个曲子给她伴奏,不拘什么曲子,反正她也是乱跳,图个乐子罢了。
蒋禹江吹了首轻快活泼的调子。
团子跟着曲调努力调动着胖胳膊短腿跳起了舞。
上辈子还在孤儿院时,来院里做义工的小姐姐教的,她现在还记得。
笨是笨了些,可仔细看,还是挺有模样的,着实惊艳了长辈们。
反应过来后,大家纷纷鼓掌,大声叫好。哥哥们甚至把手掌都拍红了。
一舞完毕。小团子被热情的长辈们挨个儿亲了一回,小脸儿都亲红了。
团子心里美的不行,哎呀,这真是甜蜜的负担呀。
中秋过后,天气一天天凉快了下来。蒋禹清被陆氏接到城里小住。
进了九月,秋果开始大量上市。
今年风调雨顺,果子大丰收。
其中产量最大的就是桔子、柑子、柚子、梨、和板栗以及柿子。
街道两边到处都是卖果子的人,前来买果子的外地客商也有,但调走的十分有限。
因为这些都是南地常见的水果,各州府都有,并不稀奇。
当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果子的价格势必会跌到让果农哭都卖不出去的境地。
拿柿子为例,三四两重的大柿子,一文钱七个都没人要。
果农摆一天的摊,所得还不够自己买两个包子的。
这还怎么搞?
卖不出去,果子就会烂在地里。没有经济收入,家庭就会陷入困境。
百姓生活困苦,身为一县之长的蒋文渊如何能够睡得安稳?
这段时间为给父老们多卖水果,蒋文渊甚至放下身段亲自去拉客商,只求人家多买一些。
但相比剩下的庞大基数,仍然十分有限。愁得他头发大把大把的掉。
蒋禹清被他爹抱着,走在大街上,看着满街卖不出去的新鲜水果,想着它们中的一些要是能延期,比如等到冬天再上市就好了。
想到这,她突然灵光一闪,对呀,咱们可以做成水果罐头啊。
想着,她立即拽她爹的衣服,伏在他耳边小声道:“爹爹,回家。果果,有,法法。”
蒋文渊一听,眼睛瞬间发光。他着急的追问女儿:“乖宝,你真有办法?”蒋禹清重重的点头。
于是,蒋文渊也不逛了,抱着女儿立即大步往回走。那步子快的,阿平差点撵不上。
回到家,屏退左右。蒋文渊问女儿:“乖宝,怎么弄,快告诉爹爹。”
蒋禹清于是从灵境的超市里掏出一堆的东西来。其中一盒柿饼,两瓶水果罐头来。
“爹爹,做,罐头。”
蒋文渊一见柿饼和这两瓶罐头,眼睛就跟镶了钛合金似的,直放光。
且那瓶身的标签上,清清的标明了各种原材料的配比,他连蒙带猜的看了人大概。
看了好久,才问:“乖宝,咱们能做出来吗?”
蒋禹清点点头:“嗯,试试!”上辈子为了挣学费,记不清做了多少份工作,有时候同时打好几份工。
其中就在一家特色(土特产)食品厂干过,对做罐头和柿饼的工艺再清楚不过。
蒋禹清说话费劲,干脆拿纸笔,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条一条的写下来,并附上具体的工艺制作法。
写完了,又连比带划带画图的,挨个儿解释。蒋文渊总算整明白了。
一、 桔子、桃子、柑子、梨之类的可以做成罐头,附罐头的制作方法。
二、 板栗的长期存储办法。
三、 柿饼的制作方法。
他问女儿,能不能把这罐头撬开尝尝味道,蒋禹清点头说当然可以。他便果断的拿着往厨房去了……
当天晚上的晚饭,是差人去外头买回来的。
至于家里的厨房,已经被她爹娘临时征用来做罐头试验了,技术指导正是蒋禹清。
罐头这玩意儿并不难。
陶罐洗干净,同软木塞一起,放进锅里蒸煮消毒。
桔子去皮去经络,洗净沥干水。
锅洗干净,放适量水(以淹没桔子肉为准),加适量的糖小火煮化,加入桔肉,稍煮一小会。趁热装进罐子里,塞上软木塞。再用融化的蜂腊的密封一圈,罐头就做好了。
这样的罐头可以存放三个月。
柿子饼的制作时间则要长的多,先晒后捏,边晾边捏,最后还需露霜。
蒋文渊抱着女儿,狠狠的亲了两口。
之后拿着自已做好的几瓶子罐头和女儿给的那盒柿饼,连夜召集属下及青州有名的几个大商家开会。
第30章 六百里加急
这会一直开到了半夜。
来的时候众人皆是匆匆忙满头雾水,走的时候个个称兄道弟,笑容满面。显然,大家已经达成了友好合作。
成立一座食品工坊,蒋家以技术入股占4成。其他以银子入股,周家1成,曲、江两家各占2成,陆师爷和另外一位钱粮师爷各占半成。
柿饼和罐头这两样东西蕴含的前景和巨大的利益,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看得出???来。
尤其是罐头,做好了运到北方去,绝对能赚个盆满钵满。
蒋文渊手握两座金山,按理他完自己可以自己吃独食,并且以他现在的身份,别人就算眼红也只能干看着。
之所以把这块巨大的蛋糕拿出来与他们分食,一来,时间紧张,多耽搁一天,果农们的损失就大几分。他不想看到青州的果农们血本无归。
而这些大商户不仅有十分雄厚的资金,还有成熟的销售渠道和极其广阔的人脉资源。借助他们的力量,可以让果农们的果子以最快的速度卖出去,减少损失。
二来,蒋家除了他,其余都是老实人。论种田个个是好手,却搞不来商场上这些弯弯绕。
倒不如大方点分出去,大家合作,互利共赢,皆大欢喜。他家宝贝女儿说这叫招(官)商(商)引(勾)资(结)。
对于各商家来说,这递在手里的橄榄枝,不接那才是傻子。蒋家,他们平日里想攀还攀不上呢!
两天后,在城东青江河边,一座名为“青江食品”的工坊挂牌成立,放出消息,大量收购新鲜的桔子柑子犁和柿子等。
桔子、柑子、收购价,一文两斤。梨一文半两斤,柿子一文三斤。这个价格虽比不上去年的零售价,但比起今年已是算是极高的价格了。
一时间,百姓们奔走相告,纷纷把自己家的水果挑来这里。
与此同时,城西一家不起眼小铺子也贴出告示,大量收购板栗、榛子、枣、猕猴桃等这些不适合做罐头的山货和水果。
这是蒋禹清让蒋文渊派人收的。她的空间里有的是地方放,还不会变质。
现在收,一来可以让百姓们辛苦得来的东西有地方卖,二来到了冬天放出来还能赚个差价。
实在不行,还能自己吃或是送给族人当个礼。
谁曾想,这一收险些刹不住脚。到临近果子下市,将近二十天的时间,各种坚果水果足足收上来七八万斤。
其间因为银子不够,蒋文渊还回家问老胡氏要了些。
他爹打趣他:“别人当官都是往家里搂银子,你倒好,搂不着不说,还往里头倒搭。”
蒋文渊一脸认真的反问:“那,要不,儿子也捞点儿?”
蒋老头一听,瞬间拍桌:“你敢!你要是敢做那不忠不义之事,老子打断你的腿。”
转眼见大家正一脸笑意的的看着他,这才意识到被小儿子给涮了。
一时哭笑不得:“好你个老三,敢拿你老子开涮,简直大逆不道……”
食品工坊那边的罐头制作,也是如火如荼。第一批已经在运往北方的路上了。柿饼也晒得极好,如今就等霜降后露霜了。
忙忙碌碌中,九月姑娘擒起金色的裙摆翩然离去。十月姑娘拖着萧索即时登场。
一些乔木的叶子已经泛了黄,风一卷便纷纷扬扬,飞到到处都是。叶落,归根。
蒋家田里的红薯已经长的足够大,可以收获了。提前两天,蒋家便往外放了消息,家里要挖红薯了。
蒋家种的这块红薯地,村里人都知道。当初种的时候,便有人问过这是何物。蒋家说是红薯。
至于这东西怎么来的,蒋家统一对外的口径是蒋文渊进京赶考时,路上偶然救了一个游方道士,那道士送给他的。
据说是海外来的粮种,产量很高。但具体产量多少,他们也不知道。
只说他们家先试着种一种,若是真如老道士所说,产量很高,到时候再分给大家种也不迟。如今听说这东西就要收获了,大家自然想来看个究竟。
十月初五,秋高气爽,万里无云。
一大早,蒋文渊便带着钱粮师爷和一队人马赶回来。蒋家除了上学的七个男孩子们,更是倾巢出动。
镰刀、锄头、麻袋、萝筐、还有大秤。
闻讯赶来看热闹的村民们,也围满了红薯田。
蒋文渊带头,亲自卷了裤腿割藤蔓。其他人见此,也纷纷拿上镰刀紧随其后。
一些村民看不过隐,心里着急,也跑回家拿来镰刀加入割藤蔓的大军。
三十几个汉子在田里铺开,不过半个时辰便将一亩半的藤蔓割的干干净净。
割下来的藤蔓,打成捆还能用来喂猪或是牛羊,一点都不浪费。
接下来就是重点了。
蒋文康率先扛了把锄头,走到地垄的一头,先拨开一点土,之后狠狠的一锄头刨下去,再一拉,一窝红色的块状物便露了出来。
又是两锄头下去,一窝红薯就被全部带出了地面。顿时,四周惊呼声一片:“我滴个娘哎,这一窝咋这么多啊,还这么大个。”
蒋文康欣喜的提起这串红薯,数了数,竟有七个。
最大的有他巴掌大,少说也有一斤多,小的也有二三两重。掂了掂,这一株至少也得四五斤重。
一颗就四五斤,那这一亩这么多颗,那产量……蒋文康眼睛都红了。
不止是他的眼睛红了,在场的人眼睛都红了。
汉子们二话不说,每人抢了一垄,抡起锄头就开干。
其余的人也不落后,拿了萝筐麻袋等家什,跟在后面拣。
现场时不时传出惊呼声。
“哇,这个好大,比我脑袋都大。”
“我的天啦,这一株竟然结了十一个红薯。”
“快快快,再拿个麻袋来,我这装不下了……”。
一个时辰时辰后,一亩半的红薯全部收完。蒋文渊那边的数据也出来了。
总共收了七千二百八十九斤,平均亩产4859斤,这是还是称了两遍的结果。
听到这个数据,再看看地头堆成山一样的红薯。
大家都沉默了,继而红了眼睛。
其中一个衙役突然双膝跪地,嚎啕大哭“娘啊,你睁开眼睛看看啊,亩产四五千斤的粮食,我们以后再也不会挨饿了,再也不会挨饿了。”
见此情形,同来的衙役红着眼拍了拍他的肩膀,以示安慰。
蒋文渊是知晓这个衙役的情况的。父亲早死,母亲带着他艰难求生。
后来,家乡遭了灾,地里颗料无收。他母亲带着他跟着乡邻一起背井离乡,开始逃难。
路上,母亲为了让儿子活下去,省下了自己口粮留给儿子,最终活活饿死。
好在他后来遇上了好人,把他捡了去养,又同养父学身本事,识了字,被人举荐进县衙当了衙役。
亲眼见到母亲饿死,难怪他如此悲恸,想来今天也是有感而发。
蒋文渊让人将挖坏的挑出来,一会拿回家去蒸着吃。
其余的一个都不准动,这可是明年的粮种,百姓们的命脉。
将红薯全部运回大宅后,蒋文渊安排了一个专门的房间存放,并安排人一天十二个时辰看守。
不是不放心家里人,这是怕外头的宵小。不论什么时候,这个世上都不缺为了利益铤而走险的人。
安顿好所有事情后,蒋文渊这才带着人匆匆返回县衙。
回到县衙后,蒋文渊立即写了一封书信,信内附上一本详细记载着红薯种植方法的小册子,连同一篓子没有摘掉根径的红薯,着人快马加鞭送往府衙。
两天后,零州知府李政收到蒋文渊的书信,看过之后忍不住哈哈大笑。
之后更是启用了六百里加急,把蒋文渊的原文信件和红薯送往京城。
仅用了八天,东西就到了京城。
东西到达京城的时候,正值大朝会。听到殿外传来的层层急报,一众朝臣们心里都是咯噔一声。
完了,该不是哪里又生灾了吧!
就连御座上的夏景帝也是一脸疑重。
相关Tags: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