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偏食(薛京哈月)2023最火热点小说最新更新-主角为薛京哈月的言情小说日偏食讲的是什么

时间:2023-05-20 19:14:4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哈月家的店面是一间背靠烂尾楼的彩钢房,与废弃的绥城子弟小学隔着一条柏油马路斜斜相望。
“春妮小卖部”冬寒夏热,门外的垃圾桶内总是有过期辣条腐烂的味道,但也就是这个寒碜的小店面,让丈夫跑了的赵春妮独自养大了哈月。
用赵春妮的话说,这间店不仅没把她哈月饿死,还供着哈月在蓟城这么高消费的城市读了四年国内最好的大学,就光凭这一点,哈月就不可以看不起这间店,看不起绥城,看不起老娘。
多亏了绥城的这栋违章建筑,哈月才没成为“要饭的。”
赵春妮年轻的时候脾气不比现在好到哪去,好像是自从丈夫走后,她一个人忙着进货卖货理货,再加上一直没有再婚,劳累过度时就变得异常神经质,打骂小孩在那个物质精神双匮乏的年代是常事,可是哈月真的没挨过打,她母亲对于她的攻击偏向于言语上的羞辱。
除了毫不避讳的在她面前辱骂她出轨的父亲,勒令她不许提起哈建国的名字之外。
她会当着邻居的面讲哈月怎么像他那个跟别人跑了的爹一样会耍嘴皮,她也会在哈月邀请同学到自己家店里玩耍时指责她的同伴偷吃了店里的小零食。
每当她堂而皇之令哈月羞耻和难过时,都会加上一句不容反驳的真理:“如果不是我还要你,你早就去街上当要饭的了。跟你那个爹一样!”
也许是太不想被称为要饭的,也许是出于对母亲恶意的报复。
慢慢的,哈月开始在每次放学回家的路上,都刻意绕路避开母亲的小卖部,在学校里,她也从开朗爱笑变得沉默寡言。
她不仅不再思念离家出走的父亲,回到家里,她也拒绝再和赵春妮说一句多余的话,每一次她望着母亲那张面露不悦的脸,都在默默起誓着逃离这个家。
直到她十年寒窗苦读,奋发图强,终于从绥城考到了蓟城,把尖酸刻薄的赵春妮和这个腐朽杂乱的小卖部远远甩在身后。
但今天不是那些日子的其中一天,如今的哈月已经年满二十六岁了,她不再是那个因为母亲的一句话就难过流泪的偷偷抑郁的年纪,她忙活了一早上,跟母亲拌了嘴,将电动三轮车停在彩钢房旁的大槐树旁,打开门锁走进“春妮小卖部”时,心中竟然没有任何发酵的怨怼。
她很欣慰自己的心像铁一样硬,懒得和赵春妮生气,这一定是个人精神成熟的标识。
当然,这种成人式的平静很快在四个小时后被轻易打破。
手机铃声大作,哈月正在柜台后面给买了一兜子塑封大鸡腿的老顾客找钱。
她撸起袖管对光查看着百元大钞的真假,阳光透过纸钞从斜对面的窗户打进来,也将她侧脸上的细小绒毛点亮。
哈月的皮肤原本很白净,虽然不是网上说的粉一白,但好歹也是黄一点五的程度,尤其是在蓟城毕业后,她的工作需要朝九晚五地出入望京 SOHO,那时候她还很立志充当一名精致的都市丽人,一位终将成为高级打工人的无产阶级斗士。
刚工作,工资不多,但她深谙贵妇护肤品的好处,再加上她有过那么一位品味格调都拔尖儿的初恋男友,美商被提高了一大截,描眉画眼的能力更是非常出众,资质七分,也可以妆点成十分美女。
可惜,这世间的一切都学要努力而得来,美丽的画皮也需要长期滋养才能产生效用价值的,当年她曾凭借三百万大单月入五万的神话已然不能复制。
这两年她在老家,做小本生意,赚的都是熬店的辛苦钱,成天面对的不是为了几毛钱讨价还价的街坊邻居,就是家里的饲养物和母亲,化妆没人看,自己也懒得欣赏,非但不再留有化妆的习惯,连护肤品都降级为店里售卖的大宝。
所以肤色肉眼可见的“健康”了许多,光是这一抹阳光,都能将她的脸上烘托出雀斑晒伤妆的效果。
哈月两片薄薄的眼皮微微上扬,电话夹在肩膀一接起来,大姨的声音又尖又厉,逼得她不得已放下钱,将听筒从耳畔挪开两厘米。
对面给午饭加餐的年轻男人是附近的风电发力工程师,他是去年被江城总部指派来的新能源管培研究生。
绥城地处边陲,周遭偏僻空旷,恶劣的天气令人类都逃难般的往外迁移,但正是这种先天的地理环境,成为了风力发电的优势。
从风力发电在绥城邹然兴起以来,“春妮”小卖部的客户也大多是这些电厂的员工。
他们的工作性质是维护电力风车的运作,不算太累,因为风车位置局限,他们中大多数员工也都是背井离乡的外地人,工作时间必然要呆在山上,休息时少部分单身汉为了节省路费也会选择不回家,就下山在绥城市内消遣。
面前的电力工程师娄志云就是这其中的一个。
娄志云今天是专门来绕到春妮小卖部来买东西的,原因是他胸前口袋内装着的两张电影票。
苍天可鉴,这不是一时兴起,在对哈月产生悸动后他曾打听过,面前与他年级相仿的女孩儿还是单身,别看她现在只是无证经营着一家小商店,竟然也是当地高中有史以来的第一名考上蓟大的女状元。
因为这个,娄志云自作主张地将哈月想象成一名与自己的进步精神相当匹配的新知识女性,况且哈月不同于一般文人,俳优畜之,她身体力行,勤劳肯干。
多么朴素的哈月!多么贤惠的哈月!
真是当今世间男性少有的婚配最佳人选。
楼志云的深思熟虑从春天一直磨到了秋天,这次下定决心一定要与她先成为朋友,再缓缓发展起来。
但这会儿他还没来得及跟哈月说出自己准备了近半年的搭讪台词,就看到哈月平常总是堆着笑容的小脸一板,严肃而尖锐地朝着电话里问:“姨,你说清楚点儿,别光哭,什么叫猪丢了我妈也丢了?”
“我不是嘱咐过,让她千万不要一个人出门吗?”
落日下的三臂巨人
就在哈月火急火燎的锁上小卖部的房门时,两百公里外的薛京正窝在一辆丰田考斯特的车后座上搭着眼睫半梦半醒。
绥城没有机场,早上十点钟薛京的航班在最近的临城落地,立刻由绥城当地安排的接机人员带上了这辆米黄色的商务车。
车内共有十六个座位,一开始,薛京还不解为什么当地宣传部要派这么一辆小巴来接自己去酒店,但是随着车子驶入了绥城,不停在各个地点停驻,上人,薛京在与各路人马握手时才明白,自己的苦差原来是从今天就开始了。
成年人的工作前摇是社交。
“薛大作家,这次您受邀过来,我们都非常高兴,咱们这些大老粗,平常只知道干企业,并不懂什么文化艺术,听赵主任说您在文学上的成就非常高,这次多给咱们风电行业美言美言,也让领导给我们多拨点专款资金。”
说这话的人是绥城风电企业的管理层,身形矮小,一口夹生的普通话,光是落座的功夫,就用自己势利的三角眼将薛京全身上下打量了个遍。
同是坐在这辆商务车不太宽敞的座位上,旁人扭着脖子互相攀谈,姿态多多少少有些局促,但薛京纵然身材颀长,却自来一副纤尘不染的气质。
他搭在膝盖上交握的十指是象牙白的,指甲修理得整洁,骨节秀气圆润,似乎生来就能写得一手好字。
至于一张好脸则脸比从袖口下探出的手指还要白皙,若不是因为眉眼沉静,倒是有种羸弱的漂亮。
薛京于去年六月份蓟大硕士毕业,本科时研习的就是中国语言文学,主攻古典文献学,后又从师蓟大元老张教授门下,赴耶鲁访学两年钻研海外汉籍与汉学,但相比这些用年份积累的学识,他在作者这个职业入行得要更早。
时至今日,薛京已经在文化界摸爬滚打多年,可单从外表看起来,仍要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
怪不得这位黄总要用场面话来刺探他。
平日里薛京话少,谈起文学倒是能多聊几句,是最讨厌和这类商界的老油子攀谈的,但此行他与蓟城文化局有言在先,是带着专项指标来的,于是也做出个十二分谦虚的样子,微微笑着,“黄总这是说的哪里话,用文字讨营生罢了,何谈粗细之分?更不敢叫什么大作家了。”
“啧,老黄,要说你不适合参加这种场合呢。张口闭口都是你肚子里那点小九九,和薛老师谈钱就俗了,咱们啊,得谈规划,谈方针,谈咱们绥城风电过去三十五年的发展,谈咱们绥城光明万丈的未来。”
“对对对,赵主任这话说的有水平,中午咱们高低得整两杯。”
“薛老师您有什么忌口吗?绥城别的没有,牛羊肉和白酒可管够。您说什么都得尝尝咱们的塞外茅台。”
“今天给薛老师接风,咱们不醉不归!”
“哎,那是咱们酒满敬人,薛老师可以点到为止。你没看过采访吗?薛老师生活中向来是烟酒不碰的。哪像我们?”
就这样七嘴八舌地听着这些人讲了一路,再吃了一桌牛羊肉,等到薛京再次从昏昏欲睡中打醒精神时,考斯特已经沿着绥城的最繁华的地带转了一圈。
招待宴上薛京推脱不过,气氛使然,也略饮了一小盅白酒。
因为不善饮酒,他状态有些微醺,刚才文化局的赵主任给他介绍了哪些地标建筑他都没记住,不过一睁眼,看到即将沉入地平线的夕阳正在,他倒是被惊了个冷颤。
薛京是土生土长的蓟城人,这些年虽然一直在象牙塔内深造,但为了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作品,他经常借着找灵感的由头在用一年两个寒暑假前往世界各地游览。
除了公费跟队在国内敦煌,武当山等地考古实习。
他也曾在伦敦万里晴空的街头突然被浇了一身大雨,在巴黎的深夜被戴着毛线帽的持枪少年抢走过钱包。
他看过西西里的海,也遇见过冰岛的极光,但此时此刻,他望着面前宽广无垠的一片苍凉,和在那残阳如血中,正在远处山脉下缓缓转动的巨大风车群,内心突然感到一种别样的震动。
在这里没有天然壮阔的美景,没有富庶繁华的城市带,但在这座几乎被人群遗弃的城镇边缘,在这个曾经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地方,放眼望去,却有成群的,高达百米的三臂风车孜孜不倦地随风呼啸。
这不是古代文明的遗迹,而是现代人类自主创造的工业奇迹。
就在薛京回头准备询问同车人一些风车发电的相关知识时,“嘭”的一声,车头突然爆发一声巨响,紧接着,前挡风冒出浓烟,本在土路上颠簸的汽车戛然停驻。
“怎么回事啊?小金!”文化局的赵主任扶着眼镜往司机的方向探身。
名叫小金的司机挠着头,将手刹拉住,有些尴尬地指着仪表盘回过头对他讲:“不,不好意思主任,车,咱们的车好像爆缸了。”
进入秋天后,绥城的白昼越来越短。
时间刚划过五点,天色已经开始擦黑。
哈月一个小时前骑着电动车在城区里转了四五圈,好不容易在废弃的小学门口发现了正在徘徊的赵春妮。
将一言不发的她安置在车上带回了家,刚一进门,木讷的赵春妮一看到等在家里的大姨,又突然大发脾气,推搡着哈月埋怨她将自己带回家,说什么都要接着出去找自己的猪。
母女俩你来我往拌了几句嘴,再加上邻居大姨拉偏架,赵春妮竟然大哭起来。
她坐在地上,一边用粗粝的手指揩着眼角的泪水,一边呜咽着说如果猪丢了,她也不要活了。
蓬头垢面的哈月没法子,连口水都没来得及喝,又再次骑着三轮车出发,顺着赵春妮所说的路线,去找那两头相伴越狱的猪仔。
赵春妮不知道心疼女儿的劳累,倒是在一旁劝架的大姨解开自己的头巾系在她的脑袋上,说是夜里的风冷,怕她吹出偏头痛。
走过了人流量大的居民区,再往前就是一片早已荒寂的农田,赶在日落之前,哈月终于在几颗大枣数下找到了正在啃噬坏果的两头小家伙。
她一看到这两个东西气就不打一处来,也不管猪类是否精通汉语,揪着为首的耳朵就是一顿臭骂。
找到了走失的猪,跑了一下午的哈月终于松了口气。
回程的路上,她驾驶着三轮车开得挺快,但心里想事情并不是很轻松,她在考虑最近是不是又该带赵春妮去一趟蓟城的三甲医院复诊看看病情发展。
赵春妮于三年前确诊阿尔茨海默,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一开始赵春妮对于县医院的诊断嗤之以鼻,认为自己身强体壮,根本不可能得上这种病,再加上母女两人早年便有龃龉,并没有将自己的病情即刻告知女儿。
哈月是在两年前的午后接到那个让她决定搬回绥城的电话的。

相关Tags:女孩

上一篇: 封寒墨白羽小说免费阅读-笔趣阁(封寒墨白...

下一篇: 薛京哈月抖音新书热荐-最新小说日偏食薛京...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