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HA:动脉僵硬和动脉粥样硬化负担与脑结构变化的关系

时间:2023-05-29 21:38:1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动脉硬化被定义为动脉随血压变化而扩张和收缩能力的下降。较大的动脉硬度反映了动脉结构和功能硬度的增加。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动脉壁的硬化和增厚,主要是由衰老和高血压引起的。动脉硬化,经常采用脉搏波速度(PWV)来评估,可能会导致微血管脑损伤,因为脑血管系统暴露在高压和血管搏动下。事实上,更大的动脉僵硬已被证明与亚临床血管性脑损伤(即白质高信号[WMHs])、更小的总脑容量和阿尔茨海默病有关。但是,关于动脉硬度和动脉粥样硬化负荷是否各自独立地与脑结构变化相关知之甚少。

近日,心血管疾病领域权威杂志JAHA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旨在评估动脉硬度和动脉粥样硬化负荷与大脑的关系,本研究将为大脑结构变化的机制提供新的见解。

研究人员使用志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研究(SESSA)的数据,分析了686名日本男性的数据(平均[SD]年龄为67.9[8.4]岁;年龄范围为46-83岁,无卒中和心肌梗死病史)。在2010年3月至2014年8月期间,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测量了冠状动脉钙化情况和肱-踝脉波速度。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使用脑磁共振成像对脑容量(总脑容量、灰质、阿尔茨海默病特征和前额叶)和脑血管损伤(白质高强度)进行量化。

在包括平均动脉压在内的多变量调整模型中,当将肱-踝脉波速度和冠状动脉钙化纳入同一模型时,肱-踝脉波速度每增加1个SD,阿尔兹海默病特征体积的β (95%CI)为- 0.33(- 0.64至- 0.02),冠状动脉钙化每增加1个单位,白质高信号的非标准化β (95%CI)为0.68(0.05-1.32)。肱-踝脉波速度和冠状动脉钙化与脑总量和灰质体积没有统计学上显著的相关性。

由此可见,在日本男性中,较高的动脉僵硬度与较低的阿尔茨海默病特征量相关,而较高的动脉粥样硬化负担与脑血管损伤相关。动脉僵硬和动脉粥样硬化负荷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独立地与脑结构变化相关。

原始出处:

Nazar M. Azahar,et al.Association of Arterial Stiffness and Atherosclerotic Burden With Brain Structural Changes Among Japanese Men.JAHA.2023.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JAHA.122.028586

上一篇: CK-MB>CK,这样的结果能报吗

下一篇: JAHA:心房颤动消融后内皮功能障碍与预...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