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肿瘤药物使用前预处理规范,一文总结(附速查表)

时间:2025-03-22 12:09:1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2023年《静脉用药安全输注药护专家指引》指出,未规范预处理的紫杉醇输液反应发生率高达41%,而预处理后骤降至2%-4%。这一数据背后,是无数因过敏反应、毒性损伤导致的治疗中断甚至患者死亡案例。预处理不仅是「流程」,更是肿瘤医生的「防弹衣」。

一、预处理的核心目标与临床价值

降低致命风险:

过敏反应防控:紫杉醇类药物(如多西他赛)的聚氧乙烯蓖麻油溶剂、单抗类药物的外源蛋白成分,均可引发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

毒性损伤规避: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环磷酰胺的出血性膀胱炎,均需通过预处理降低器官损伤风险。

提升治疗依从性:

预处理可减少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CINV)、腹泻等2-3级不良反应,避免患者因无法耐受而放弃治疗。

二、预处理的核心要义:从 “可选项” 转变为 “必选项”

化疗药物在歼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却可能借由超敏反应、器官毒性等途径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规范落实预处理方案,乃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化疗安全的关键所在。

图片

1. 紫杉醇:5 分钟内可能骤起的过敏风暴

风险数据:整体过敏发生率达 39%,严重过敏反应率为 2%,其中 90% 的严重过敏情况出现在首次用药的前 5 分钟。

标准预处理方案:

  • 地塞米松:在化疗前 12 小时及 6 小时分别口服 10 mg(或静脉注射 10 mg)。

  • 苯海拉明:肌肉注射 50 mg(或使用异丙嗪 25 - 50 mg)。

  • H2 受体拮抗剂:静脉注射西咪替丁 300 mg 或雷尼替丁 50 mg。

简化方案适用情形:

  • 方案一(减量):从第 3 周期起,地塞米松剂量减半,并逐次递减,直至减至 2 mg。

  • 方案二(停药):第 3 周期停用地塞米松,仅保留抗组胺药物。

特殊剂型注意要点:

  • 紫杉醇脂质体:依旧需要执行标准预处理流程。

  •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通常无需预处理,但有既往过敏史的患者需密切观察监测。

2. 多西他赛:体液潴留与过敏的双重隐患

病理机制:聚山梨酯溶剂可诱发过敏反应,同时会致使毛细血管渗漏,进而引发全身水肿。

预处理核心举措:

地塞米松 8 mg 口服,从化疗前 1 天开始,每 12 小时服用一次,至少持续 3 天。

3. 蒽环类药物:剂量累积性心脏毒性的防控要点

心脏毒性数据:当阿霉素累积剂量达到 550 mg/m² 时,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高达 26%。

预处理金标准方案:

右丙亚胺(DZE)静脉给药,其剂量与蒽环类药物的比例为 10 - 20 倍(即 10:1 至 20:1)。

4. 异环磷酰胺:出血性膀胱炎的预防策略

关键干预手段:

美司钠:剂量为异环磷酰胺的 60%,分 3 次给药,分别在化疗同时、4 小时后、8 小时后静脉注射。

水化方案:每日静脉补液量应不少于 2000 ml,保持尿量大于 100 ml/h。

5. 培美曲塞:叶酸代谢通路的双重保障

预处理时间节点:

  • 叶酸:从化疗前 7 天开始口服(400 μg / 日),持续至末次化疗后 21 天。

  • 维生素 B12:化疗前 7 天肌肉注射 1000 μg,此后每 3 个月重复注射一次。

6. 伊立替康:胆碱能危象与迟发性腹泻的管理策略

分级防控方案:

  • 胆碱能综合征:化疗前预防性皮下注射阿托品 0.5 mg。

  • 迟发性腹泻:洛哌丁胺首剂口服 4 mg,之后每 2 小时口服 2 mg,直至末次稀便后 12 小时。

7. 顺铂:肾毒性的水化与利尿准则

水化方案严格要求:

  • 化疗前 6 小时开始输注生理盐水(1000 ml / 小时)。

  • 顺铂给药后持续输注,24 小时内不少于 2000 ml。

  • 甘露醇 125 ml 静脉注射,化疗前及化疗后各进行一次。

  • 呋塞米 20 - 40 mg 静脉注射,当尿量小于 100 ml/h 时启用。

8. 博来霉素:肺纤维化的预警与干预措施

肺功能监测要求:

在基线以及每周期化疗前,检测 DLCO(一氧化碳弥散量)。

预处理方案:

化疗前 1 小时口服吲哚美辛 25 mg。

9. 利妥昔单抗:乙肝病毒再激活的致命风险防范

强制筛查与预防措施: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需检测 HBsAg、抗 - HBc、HBV DNA。

对于 HBsAg 阳性的患者,恩替卡韦等抗病毒治疗需在利妥昔单抗治疗前 1 - 2 周启动。

输注前预处理操作:

  • 口服对乙酰氨基酚 500 mg。

  • 肌肉注射苯海拉明 50 mg。

  • 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5 - 10 mg(若为非激素化疗方案则加用)。

10. 卡铂:不可轻视的骨髓抑制预防

风险分层管理要点:

计算 AUC 剂量时,需依据 Calvert 公式进行调整(肌酐清除率为核心参数)。

当血小板低于 50×10⁹/L 时,考虑使用 IL - 11 或 TPO 进行支持治疗。

结语

从即时防控过敏反应,到长期管理器官毒性,预处理方案需贯穿化疗的整个过程。临床医师应依据药物特性、患者基础疾病以及既往治疗反应,灵活动态地调整预处理策略。建议医疗机构构建标准化的预处理流程,并借助信息化系统实现智能提醒与质量控制,最大程度降低治疗相关风险。

参考文献:

NCCN指南(2025)

ASCO化疗安全共识(2024)

中国抗癌协会化疗预处理专家共识(2024)

上一篇: 【衡道丨干货】病理技术——渐进式切片技术...

下一篇: European Radiology:基...


 本站广告